首页 > > 5

三省市為什麼要自曝GDP造假?

2018-01-21
来源:瞭望智库

  繼遼寧省於2017年年初對外確認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後,再次有地方加入到經濟數據擠水分行列。

  中國的統計數據不會因一些地方、一些企業、一些單位的數據真實性存在一定問題而受影響,“甚至可以說沒有影響”。

  目前采用統一管理、分級核算制度,國家核算國家的數據,地方核算地方的數據。

  記者| 王仁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不久前,內蒙古宣布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總量的26.3%,核減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0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40%。天津濱海新區則將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由原來的10002.31億元調整為6654億元,縮水幅度達三分之一。這是繼遼寧省於2017年年初對外確認存在財政數據造假的問題後,再次有地方加入到經濟數據擠水分行列。

  對於地方擠水分後會否影響全國統計數據真實性的疑問,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明確表示,中國核算體制由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轉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後,實行的是分級核算。“中國的統計數據並不會因為一些地方、一些企業、一些單位的數據真實性存在一定問題而受影響。”

  采訪中,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院長趙彥雲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經濟數據造假會嚴重影響國家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此次一些地方主動擠出經濟數據中的水分,與中央高度重視統計工作和推進統計制度改革分不開。

  中央已經明確,對於統計數據造假的幹部,要“一票否決”。在數據統計過程中,隨著數據采集等程序的不斷加強,數據質量不斷提升,過去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就暴露出來了。趙彥雲表示,“數據擠水分後,地方經濟總量會不好看,但剔除過去的‘虛胖’後,依據高質量數據作出的經濟布局和政策部署將會更加科學有效。”

  1

  數據“擠水分”三大動因

  為什么這些地區要主動給GDP“擠水分”?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的專家們看來,此舉政治和經濟考量兼有,具體而言主要有三大動因。

  其一,中央已明確對數據造假“零容忍”。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以及有關部門配套出台的統計違紀違法懲處條例,都對確保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作出了明確要求。對數據造假的嚴懲形成了針對地方政府的強大改革壓力。

  對此,趙彥雲表示,提高數據真實性事關國家發展。以注水的數據為依據,政策的精准度就難以保證。“提高數據質量後,將充分發揮統計數據在制定政策、監測預警經濟運行情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已經中央深改組通過的《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明確各省生產總值將依據統一的核算方法,由現行的省級統計機構核算,改革為國家統計局統一領導核算。權威專家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提前核減GDP等相關數據,有利於國家數據與地方數據的順利銜接。對於地方來說,統一核算後如果與國家統計數據差距過大,與其被動調整,不如主動提升數據質量。但數據的核減必須有嚴格的依據,數據的發布也要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

  其二,高質量發展導向下,數據注水動力減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起步,相應的指標體系要有實質性的改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地方經濟數據擠水分,是建立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重要基礎。

  張立群指出,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擯棄過去的思維慣性,不能再一味追求表面的“速”和“量”,而是要把發展重心放在調整優化結構,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上,要在調整財政結構和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下功夫。

  天津市相關負責人告誡當地幹部,必須從“速度情結”“換擋焦慮”中擺脫出來,從落後的發展理念中擺脫出來,從粗放的發展方式中擺脫出來,徹底甩掉單純追求GDP增速包袱,下決心推動高質量發展。

  其三,釋放地方財政壓力。2017年12月,審計署公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結果顯示,雲南、湖南、吉林、重慶4個省份的10個市縣(區)虛增財政收入15.49億元。業內專家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出於政績、完成考核指標等各種考慮,采用一些手段來虛增財政收入,但在經濟下滑、減稅降費背景下,財政收入虛增難以維持。

  如今,中央政府對地方債務實施更加嚴格的管理,明確各地方政府各負其責,且加大了對於違法違規舉債責任人的追責力度。這些都表明,地方財政重整已在路上。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收支壓力不斷加大,地方政績GDP去掉水分,正是地方政府的應對舉措之一,期待更多中央轉移支付支持。

  2

  對全國數據影響甚微

  改變地方經濟排名無疑是最直接的影響。天津濱海新區一下就壓減GDP3348.31億元,其帶來的直接變化是天津經濟總量較大幅度下降,在全國城市排名中被重慶和蘇州超越,跌出全國前五。濱海新區也將摘去“全國首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國家級新區”的帽子。此次調整為6654億元後,濱海新區經濟總量已落後於浦東新區。2016年上海浦東新區的GDP為8731.84億元,預計2017年將超越9000億元。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的債務壓力可能上升。比如內蒙古調減2016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億元,占總量的26.3%,同時調整2017年收支預算預期目標。業內專家指出,財政收入可以擠水分,但債務是剛性的。將虛增部分扣除後,債務率將較之前上升。目前當地政府已明確,從2017年起,利用3至5年、爭取用3年時間把政府債務率降到合理水平。

  地方影響之外,外界更為關注的是,此舉會否影響中國的GDP總量。業內專家結合GDP核算實際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這不會對全國經濟總量帶來明顯影響,甚至可以說沒有影響。”

  首先,我國目前采用的是統一管理、分級核算制度,國家核算國家的數據,地方核算地方的數據。方法雖一致,但數據上一直存在著偏差。該專家說,國家核算GDP的基礎數據主要來源於國家統計局各專業司,以及中央部門的數據。這些數據所占權重很高。而專業司的數據主要從系統內來,比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等,數量不一定很多,但占增加值的比重或總產值的比重在80%以上。這樣的企業數據采取聯網直報。其他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及農業數據等采取抽樣調查,由國家統計局垂直管理的各地方調查隊實施。這樣就保證了基礎數據的質量。

  其次,這些數據進入各專業司後也並不直接使用。比如工業、能源、投資等數據並非上報多少就用多少,需要對相關數據進行匹配和測算,如果遇到一些特異值還要再次進行核實。“這也就是說,盡管源頭數據和過去相比改善了,但也不是報什么數據就用什么數據,還要進行數據評估。各專業司核定後的最終數據比各省的專業數據要低。”該專家說。

  再者,各專業司把評估後的數據報核算司後,這些數據仍不能直接用於核算,核算司還要對各專業司提供的數據進行再評估。比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60多萬億元,但從支出法核算GDP並不能都將其計入。“GDP核算是要核算生產活動,固定資產投資中不屬於生產活動的就要去掉。”該專家指出,GDP反映的是新創造出來的產品和勞務的價值。比如土地的成交、二手設備的購置等,交易額度都很大,但由於都不是新生產出來的,所以就會剔除。最終呈現的結果是,國家核算的GDP小於地方加總的GDP,比如2016年就相差了3.6萬億元。每年公布的全國數據,本身就是擠出地方水分後的結果。

  此外,權威專家還指出,服務業統計由於量大面廣,再加上過去的統計基礎較差,所以存在漏報和低報的可能性較大。

  3

  統一核算助力高質量發展

  對於統計數據的真實性,中央高度重視。2016年10月,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核心指向是,健全統計數據質量責任制,強化監督問責,依紀依法懲處弄虛作假,確保統計機構和統計人員獨立調查、獨立報告、獨立監督職權不受侵犯。

  2017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就強調,“經濟數據造假,不僅影響我們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決策,而且嚴重敗壞黨的思想路線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敗壞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此風不可長,必須堅決刹住!”

  聚焦這一問題,權威專家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我國自1985年起建立的生產總值核算制度,由於采用分級核算等原因,地區生產總值總數與國內生產總值存在較大差距,不利於准確把握各地經濟形勢和加強宏觀調控,也影響了政府統計的公信力。

  從這一現實問題出發,我國已制定了《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總的原則是真實准確、規范統一、公開透明。通過改革,要實現彙總數與國內生產總值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圍,實現兩者基本銜接,更加准確地反映各地發展實際。為此,從核算主體、核算方法、工作機制等方面都做出了改革部署。

  按照工作安排,我國將利用開展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契機,在2019年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改革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產總值核算將從原來的各省區市統計部門負責,改革為國家統計局統一領導核算工作,各省統計部門提供統一核算有關基礎統計資料。

  在業內專家看來,這實際上將為高質量發展的統計體系提供重要基礎保障。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准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以現代化統計體系助推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統計工作的重要任務。寧吉喆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統計工作會議上表示,2018年統計工作將緊緊圍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統計數據質量,加強統計服務和數據分析解讀,加快構建新時代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