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投資創科 投資希望

2018-03-03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葉建明

  一如期待,本屆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大手筆投資創新科技,令人看到希望。去年,預算案支援創科發展預留的是100億元,今年卻是高達500億元。政府說,大手筆的投資意在為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提供有利條件,為香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為青年人提供優質就業機會。

  政府大力投資

  這500億中,200億元用於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創科園)發展,讓創科園盡快投入運作。佔地超過90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白白荒廢了20年,去年初,深港兩地政府才簽署合作備忘錄,正式確認河套土地權屬香港,並宣布河套區將建成為創科園。然而一年後,依然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各界望眼欲穿,期待這個地區盡早開發,200億元的第一期發展基金,可謂是及時雨,有助把這裏建成深港科技合作的旗艦。

  其他300億分別撥付創新及科技基金100億元。對創科工作的支援,由2013/14年度的約7億元,增至2017/18年度的15億元,本年度更是大幅增加。陳茂波說,「有見今年政府財政充裕,我認為是注資的理想時機。」100億元支持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和人工智慧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吸引世界頂尖的科研機構和科技企業來港,與本地大學及科研機構合作進行更多中下游研發項目,為香港匯聚及培育更多優秀的科技人才。此外,100億元撥付香港科技園公司,當中約30億元用以興建科研基建和設施,其餘約70億元會用作加強香港科技園公司對其租戶和培育公司的支援,以及在園內設立智慧園區等。可以看出,這些投資都是投向當前世界科技熱點,同時也是香港的優勢所在,包括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和金融科技等等。

  借鑒內地改革開放

  政府還在檢視法規及稅制要求,試圖創造有利營商環境鼓勵研發,包括為企業在本地的研發開支提供額外稅務扣減;放寬科技券計劃申請資格,讓更多中型企業和初創公司受惠;科技專才培育計劃等。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香港未來發展和經濟轉型的希望,國家40年的發展可資借鑒。內地改革開放之初,百廢待興。鄧小平1977年復出後,主動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工作。他提出,中國要走現代化建設之路,就必須尋找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就是科學技術。數月後的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會上,鄧小平提出「向科學技術現代化進軍」。他明確強調,「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次大會被稱為「中國科學的春天」。自此,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中,科技事業以令人眩目的速度發展,如今包括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技術、射電望遠鏡等已經領先世界。目前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即研發經費與GDP之比為2.12%。中國40年的快速發展也是科技創新的40年。

  抓住最後的機會

  這些年,香港有識之士對發展創新科技呼聲很高。過去20年,全球化令分工更加精細,實體產業流失,經濟結構單一一直困擾香港。這一狀況也拉大了貧富差距,增加了社會矛盾。而在全球高科技突飛猛進的時刻,香港卻在「休眠」。一個富裕的經濟體,多年來創新科技投資不到0.8%,比毗鄰的深圳足足少3個多百分點,錯過了創科發展的一波波高潮。此次政府大手筆投資,「大膽突破發展制約,善用盈餘」,「切實地用於民之所需、香港之所需」,可說是「亡羊補牢」,也可說是在抓住最後的機會。正如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所說,預算案為本港帶來希望、歡欣及動力。

  面對創科大趨勢和經濟體之間的激烈競爭,今屆政府終於積極有為,以前瞻性的角度,審視香港的競爭力、經濟和產業發展方向,對創新科技加大資金的支持和政策的關注。不過,發展創新科技,推動香港轉型,需要社會各方轉變觀念,扮演不同角色。香港畢竟是一個「自由經濟體」,政府只能做「促成者」和「推廣者」,真正的參與者,不僅包括香港高校和研究機構,也包括香港的企業與投資人。

  香港高校人才濟濟,多所高校校長和學科領頭人都是全球領域的佼佼者。香港每年的創科成果也不少,還連續兩屆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只是,在成果轉化上未如人意。此外,香港民間資本豐厚,是創科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只是,香港多年形成的「磚頭經濟」阻礙了企業家的目光。人們最愛舉的例子就是某企業在騰訊初長成期間放棄了騰訊。早期的華為,也不被香港企業家認同。可見,觀念的轉變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能起到決定因素。

  如今,政府在創科方面已順應潮流和香港所需,開始主動出擊。500億元的資金將會陸續到位,政府的監管責任相信也會一步步到位。那麼,社會各持份者呢?

  (作者是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副主席。)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