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4

滴滴宣布过冬:将裁员15% 涉及员工超2000人

2019-02-15
来源:香港商报网综合
 
  2月15日午间消息,在今日上午的月度全员会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在“关停并转”和裁员的同时,2019年滴滴将在安全技术、产品和线下司机管理及国际化等重点领域加大投入,继续招聘2500人,2019年年底员工总人数将和去年底的13000人持平。
 
  在裁员2000人的同时,为何又招聘2500人?据滴滴内部人士表示,因为滴滴受到巨大的安全压力和政策合规压力,不得不调整转型,全力投入安全和合规。人员结构和人才能力上需要做相应的转身和调整。
 
  程维也表示,面临复杂不可预知的出行环境,滴滴今天在安全方面的水平还远远不够,作为行业代表滴滴必须竭尽所能肩负使命,让网约车出行更加安全。而安全和效率也将成为滴滴国际化拓展的关键词。
 
  滴滴总裁柳青在会上也提到关于“抽成”(滴滴内部称之为Takerate)和“补贴”等比较有争议的问题,表示管理层正在认真思考业务模式,会做积极探索,既能激励好司机,在高峰期供需失衡时高效调度有限运力,尽最大可能满足乘客需求,又能保证公平性。
 
  几天前有媒体曝出,滴滴出行2018年持续亏损,补贴司机超过113亿元,全年亏损总额高达109亿元。去年8月顺风车恶性事件之后,滴滴曾表示不再以增长为目标,要all in安全。
 
  此外,各地网约车政策的落地和执行也越来越严格,很多司机选择观望或离开,滴滴不得不持续投入补贴以维持供给。春节期间打车难的问题尤其明显,滴滴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小年到正月初六,全国平均打车成功率为64%,也就是说每10次打车就有4次打不到。
 
  被骂“黑心”第七年,滴滴怎么还在亏?
 
 
  背负骂名
 
  2019年,是程维离开阿里第七个年头。七年时间,从创立滴滴、收购对手,一步一步成长为互联网出行领域的龙头。直到今天,滴滴的发展已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超过1500亿的融资总额足以证明它的价值,对外它是资本青睐的宠儿,可到了舆论至上的网络平台,七年立业换来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2014年5月,打车软件历时半年的补贴大战告一段落,作为其中的胜利者,滴滴一度占领市场,收获颇丰。然而随着补贴退坡,价格上的落差让许多车主与用户难以忍受,恶意提价,欺压车主……从此滴滴背上了无数骂名。
 
  2018年以前,消费者对滴滴的控诉多为“谋财”,直到郑州空姐以及浙江乐清女孩先后遇害,滴滴的罪状里多了一条“害命”。舆论压力之下,平台被迫下线顺风车业务,紧急整改。但因影响太过恶劣,其后来的处理方式依旧惹得人人喊打。
 
  去年下半年,程维在公开信中有意披露公司的经营状况,称六年来不曾盈利。伴随外界的声讨和质疑,有网友暴躁评论:“鬼才信!”
 
 
  经营现状
 
  诚然,在一个能赚钱的领域坐上头把交椅,抽成高达30%的情况下依然不能盈利。程维的意思显而易见:我们把钱都用在补贴和技术研发上了,真的不算“黑心”。
 
  事实的确如此吗?
 
  不久前,国内某网站曝出滴滴内部流传的财务数据,2018年全年,滴滴亏损109亿元,同比(2017年为25亿元)亏损扩大四倍之多。仅下半年就亏损68.6亿元,全年在司机补贴上投入113亿元。
 
  目前滴滴方面还未做出回应,但考虑到程维的内部信、滴滴的年底裁员以及公司高管年终奖免发,想来面临的压力确实很大。
 
  可是有不少司机反映,他们根本没有拿到所谓的补贴,如此看来,高抽成获取的资金莫非投入到了其他领域?
 
 
  又见补贴?
 
  去年年初,美团杀入移动出行领域,并采用补贴套路重启价格战,而滴滴方面也迅速予以还击,通过大力度补贴落地外卖业务,此战双方都耗资不菲。2018年上半年,滴滴40亿的巨额亏损想必与之脱不了干系。
 
  除此之外,滴滴过于单一的业务结构显然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负担。目前来看,滴滴的主要营收来自于对司机订单的抽成,这一比例如果太低,根本无法满足成本需求;而如果比例太高,则容易引发司机不满,对未来业务活动的开展,及其不利。
 
  2017年,滴滴曾将顺风车订单抽成提高到36%,这一举措在2017年为滴滴带来了8亿利润,然而随着两起惨案接连爆发,滴滴由追求增长转型为发力安全。趁此机会,嘀嗒、神州、哈罗群起而攻,都说得天下易,守天下难,面对四面八方的对手,滴滴再次提高补贴,若非自身资金链牢靠,想必早就被人取代。
 
  进入2019年,网络上对滴滴的评价依旧褒贬不一。对好在程维财大气粗,对他而言,盈利或许不是关键,如何重获消费者的信心,才是当务之急,毕竟再强盛的企业,背负骂名终究是走不太远。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