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雲訪談】開放兩地辦學及人才流動 港深共推教育界新融合

2021-03-10 22:56
來源:香港商報

    3月9日,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洪爲民,深圳市羅湖區港人子弟學校董事長鄭景輝、校長陳海源共同做客“香港商報2021全國兩會雲訪談”演播室,三位嘉賓就“深港教育融合”話題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十四五”規劃綱要涉港草案支持港澳發展具體措施中指出,要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加強內地與港澳各領域交流合作及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支持港澳同各國各地開展交流合作。

    隨着深港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的互動發展,兩地教育界間的聯繫也隨之加深。有全國人大代表指出,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框架下,積極推動深港兩地教育往更高水平雙向交流與合作,其中,深圳大學就有計劃在香港設立辦學機構,促進灣區高等教育協同發展。港區人代洪爲民今年的兩會提案中也提出引入內地辦學機構到香港開辦中小學,並制定引入內地教師的機制,進一步開放教育界人才流動的管道。

    洪爲民對此表示,香港有一個重要的群體,俗稱港漂,包括外派幹部、國企外派人員、優才計劃引入香港的人才、在香港讀完大學的群體大致有26.8萬人。他們對內地來港興辦中小學則具有強烈需求,相比香港本地學校,家長對內地來港辦學的收費程度接受範圍較高。調查顯示,90.55%受訪人士表示願意讓子女入讀內地機構來港開辦的學校,受訪者希望內地重點學校或名校集團以及內地知名國際學校集團來港辦學,近四成人願意選擇兩地合辦學校。

    內地中小學赴港辦學困難重重

    據了解,深圳市羅湖區港人子弟學校是經深圳市教育局批准,羅湖區委、區政府爲解決在深置業的港人子女讀書問題而創辦的一所國有民辦體制學校,是深圳乃至全國港籍學生佔比最高的港人子弟學校。作爲一所建校20年的港人子弟學校,不但要向香港輸送更有愛國情懷的畢業生,更要立足于香港本土的學生向他們輸入中國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情懷。推進深港兩地教育融合,可能民辦學校更有主動性和經濟實力。

    該校校長陳海源表示,洪代表的議案很有建設性,內地機構赴港辦學的實施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包括制度層面障礙、辦學場地有限、生源存在不確定性等,希望通過兩地交流能引起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推動這項工作的落實。

    該校董事長鄭景輝也表示,內地教學機構赴港辦學,最大的困難可能是辦學成本高昂的問題,香港學校有津貼補助,但外辦私立學校可能將自負盈虧。其次,內地辦學團體在內地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在香港可能不會有太多人知道,如何在香港取得一定的社會知名度還需深入研究。另外在課程體系、教學要求、語言運用上還需要內地教師,但內地還沒有赴港教師認證機制,勢必影響教師隊伍建設的穩定性。

    搭建深港教育橋樑 助力港青北上

    如何引入內地背景的優質學校,爲香港培養出一批真正扎根香港、同時胸懷祖國的本地新一代精英人才?洪爲民說:“我們最初的想法可能會按照國際學校的標準去做,即使是國際學校,香港政府也會按照土地規劃來布置安排教育用地,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現階段,港校赴內地辦學,香港教育局需派督學(或內地教師報考香港DSE考試)認可學校辦學水平,其中兩地教學是否同步也至關重要。香港教育界對大灣區教育融合的思維也更加開放,香港知名的大學基本上在大灣區有了分校區,未來的合作空間將會更大。

    鄭景輝稱,近期,羅湖區委區政府也在積極謀劃、優化港人讀書,如何讓港人在羅湖區安家樂業,我們也在積極爭取承辦港人子弟學校中學,爲港人子女讀書貢獻自己的力量。

    陳海源表示,兩地的教育界、包括政府應該大力宣傳招才引智的優惠政策和支持條件,讓香港的下一代真正了解祖國,了解一河之隔的深圳,同時兩地不論是在香港還是深圳辦學,都將在教育機制、體制和課程方面做積極探討,共同推進兩地教育融合,讓香港的下一代有更多選擇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樣,港澳青年才能真正融入祖國的發展,分享祖國成就,推動香港真正實現人心回歸。

    洪爲民最後表示,未來會有更多的香港人在內地工作甚至居住,隨着大灣區一體化的發展,希望深港兩地的學生互通教育、雙向就讀,兩者取其長,例如香港在英語方面比較強,內地在數學中文方面比較強,兩地可以在這些方面積極融合。

    不少港代委員都建議,在得到中央政府、教育部、地方政府的支持之下,由香港的辦學團體與內地教育機構合作在港辦學;建議特區政府批出空置校舍給有意在港開辦中小學的團體;建議特區政府開放來自內地的教師人才來港簽證政策;建議設立一套引入內地教師機制,令香港可進一步開放教育界人才流動的管道。(記者 易小婧 視頻 劉深 謝燁挺)

[責任編輯:劉深]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