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重庆 > 本地新闻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2014-03-13
来源:重庆日报

  稳定 转型 提质 增效

  —— 《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解读

  重庆市统计局局长 蓝庆华

  2013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形势,市委、市政府加快推动发展转型,加强改善经济运行调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档期和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经济发展稳定向好

  《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6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12.3%。从各季度累计情况看,全市经济增长位于12.3%-12.5%之间窄幅波动,总体处于稳定状态。与全国相比,重庆增速高出全国4.6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处于全国前列。

  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向好主要有三方面的支撑力量。一是消费的基础作用。2013年,在各项刺激消费政策的促进下,消费品市场增速逐月回暖,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二是投资的拉动作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投资规模破万亿大关,达到11205.03亿元,增长19.5%。三是出口的支撑作用。在国际投资持续走低的形势下,重庆实际利用外资连续3年突破百亿。201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达687.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出口467.97亿美元,增长21.3%。

  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当前,全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换档期”,而重庆的经济发展也有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统计公报》显示,随着转方式、调结构的加快推进,重庆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2013年全市二、三产业比重发生了积极变化,第二产业比重较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而随着包括金融、信息传输等服务业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达到41.6%。这种积极变化是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不断推进的客观反映。

  二是工业调整转型。当前,全市工业形成了电子、汽车双轮驱动、其他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其中电子和汽车产业对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9.7%。近年来,重庆抓住电子信息产业全球转移机遇,成功引进培育了以笔电制造为龙头的电子制造业等新的增长点,2013年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比重为13.7%。同时,汽车制造业仍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比重达18.8%。

  三是技术创新提升。近年来全市工业企业着力抓好技术创新,推进企业采用"四新"改造和提升现有产业。2013年全市技术改造投入达到1600亿元,占工业投资额的45%,"四新"改造比率突破50%。通过滚动实施"三个一百"重点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计划,推出了一大批新产品,31个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四是民营经济活跃。随着经济领域的不断开放,民间资本活力得到不断释放。从投资角度看,全市民间投资完成5161.36亿元,占全市投资总量的46.1%,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7.7%,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1.4%,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1.9个百分点。

  三、经济增长质量提高

  《统计公报》显示,过去一年,随着经济发展的稳定向好,全市就业形势和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劳动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确保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显著提高。

  一是就业增长平稳。2013年,在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下,全市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68.09万人,比上年增长4.0%,实现了有就业的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比去年上升0.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对于保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活改善至关重要,是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显著表现。

  二是物价上涨温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表现出冲高回落、攀高回稳的"M"形运行态势,全年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连续2年控制在3%以内,总体可控可承受。全市物价水平居全国第18位,西部第10位,处于中游位置。物价的基本稳定对各项改革的有序推进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是劳动生产率提高。作为反映企业发展质量的综合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表现。2013年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3.42万元/人年,增长11.6%。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对就业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表明伴随生产率提高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

  四是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随着工业向节约、清洁、低碳、高效生产方式的积极转变,节能工作进展显著。2013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加工转换效率为68.3%,其中火力发电效率37.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供热效率80.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原煤入洗效率89.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对资源能约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

  四、经济发展效益显著

  《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三个收入均实现稳步提高,证明全市经济发展的效益在经济稳定向好的同时得以体现,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增产又增收"。

  一是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增长。今年以来,工业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新产品投放、降本增效等综合措施,促进了工业质量效益的提升。1-12月,全市规模工业实现利润878.43亿元,同比增长42.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57.8,提高23.0个百分点。

  二是财政收入平稳增长。经济各方面的稳定运行切实保证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692.92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实现税收收入1112.30亿元,增长14.6%。非税收入580.62亿元,增长17.1%;土地出让金收入1519.98亿元,增长11.8%。

  三是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随着各项惠民增收政策的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得到提高,让民众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2013年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216元,比上年增加2248元,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32元,同比增加949元,增长12.8%。

  五、社会事业持续进步

  除经济发展方面外,2013年全市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统计公报》显示,科技、城市建设、民生等方面持续改善,社会事业进步明显。

  一是科技事业发展迅速。近年,重庆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比重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技术市场合同成交5071项,成交金额167.98亿元。

  二是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全年新造绿化林地23.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1%。全年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拆迁面积46.32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面积160.86万平方米。主城区公租房竣工面积634.32万平方米。公路通车里程累计达到12.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12公里。轨道交通营运里程170公里。全市行政村公路通达率100%。

  三是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一方面,统筹城乡取得明显实效,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11:1缩小到3.03:1。另一方面,各种保险参保人数全面增长。2013年,全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增长8.2%、8.7%、8.5%、10.6%、20.4%。全年45.81万城市居民和62.6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6.0%和8.0%。

  总体而言,2013年重庆经济发展呈现出稳定、转型、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展望未来,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号角,2014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深化改革作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已清晰展现。因此,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们要立足实际,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大力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以及成渝经济区和成渝城市群建设,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率先实现。

[责任编辑:朱劍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