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山西 > 特别报道

作家走訪高平 尋根炎帝、懷古長平、觸摸良戶

2016-07-30
来源:香港商报网

  

  「2016晉善晉美第二屆著名作家看山西」采風團赴晉城高平市炎帝陵、長平之戰紀念館、良戶村、開化寺等地進行采風創作。

  一路上陪同作家采風的是高平市委宣傳部長牛曉明,他總是不失時機地給作家們介紹高平的悠久歷史和炎帝文化,當起了「高平旅游文化的城市代言人」。但遺憾的是「高平有太多的歷史遺存,作家們來的時間太短。」所以他希望「作家們有機會專程到高平,對高平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

  據介紹,高平是華夏始祖神農炎帝的出生地、五穀之源農耕文明的起源地、千古一役長平之戰的發生地、宗教交融古建遺珍的聚集地、鑄造文明坩堝煉鐵的發明地。近年來,高平市充分利用炎帝農耕文化和長平之戰文化這兩張名片,打造具有高平特色的旅游產品,使高平旅游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邁出了高平市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的新步伐。

  特約記者 任麗娜 香港商報記者 祁曉峰 許慧保 攝影 王紅凱

  高平炎帝陵此處是正宗

  炎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是中華第一大帝,是農業之神,醫藥之神,史稱農皇。位於高平市莊里村的炎帝陵一直以來是炎黃子孫尋根問祖,謁陵掃墓的神聖之地,是中華第一陵。高平炎帝陵山川秀麗,風景優美,陵區周圍東、西、南三面溝壑縱橫,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頭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雲蒸霞蔚。晉長二級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條美麗的玉帶,系在陵區之內。

  高平炎帝陵,俗稱「皇墳」。陵后有廟,謂之五穀廟。該廟創建年代不詳,最遲在宋代時早已有之,現僅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羊頭山是炎帝神農氏嚐五穀之地,現羊頭山上神農城、神農泉、五穀畦、神農廟等遺址遺蹟尚存。

  15日上午,采風團作家一行在炎帝陵景區內的五穀廟正殿觀賞了炎帝神農氏種五穀、制、嚐百草等為內容的壁畫,考證了「炎帝陵」石碑,隨后并參觀了炎帝宗廟。由於炎帝廣闊的活動足跡,給后人的炎帝陵南北紛爭埋下了伏筆,出現當今炎帝「正統」之爭。截至目前,參與「炎帝陵」爭論就有4處,即陝西省的寶雞炎帝陵、湖南省的株洲炎帝陵、河南省的柘城朱襄陵(注:朱襄氏為炎帝的別號),以及山西高平的炎帝陵。

  「高平炎帝陵相信此處才是正宗。」黃亞洲說,「炎帝陵碑為明萬歷三十九年所立,這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炎帝陵碑,我相信里才是真正的炎帝陵。」

  黃亞洲寫下了「當我下跪之時,就聽見了里面真切的呼吸聲,這聲音我太熟悉了,那夏日與秋日稻穗,麥穗與風的的合奏,就這節律,絲毫不差。」

  在炎帝陵,邰筐比較老家山東臨沂的旅游業開發,認為一個好的景區,必須要有三個要素,一要有受眾較廣的主題,二要增加其相關性,三要創新發展。他希望高平炎帝陵能夠講好主題故事,努力創新,越來越好。

  長平之戰紀念館「讀史煮書

  隨后,作家采風團一行走進長平之戰紀念館,通過觀看尸骨坑、出土文物、歷史圖片和影視片等,全方位多角度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長平之戰整個戰爭的始末。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長平之戰是一場規模最大、戰況最為慘烈的著名戰役,此次戰爭,秦國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以后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次戰爭,秦將白起坑殺趙卒40餘萬,尸骨遍野,頭顱成山,血流成河,成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最為殘酷的殺害戰俘的一次戰役。在長平之戰紀念館內,團長葉辛即興書寫下了「讀史煮書」的毛筆書法贈與紀念館。

  著名散文家陳東捷說,面對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俘發掘現場,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貫穿古今,擊向靈魂的蒙蔽之處。而高平當地人始終未能忘記此次戰役的慘烈疼痛,時間將這疼痛發酵成仇恨,澆潑在一種名叫「白起豆腐」的小吃上。

  走出長平之戰紀念館,作家采風團一行品嚐了高平的小吃--「白起豆腐」。「白起豆腐」是一種高平流傳很久的民間小吃。據傳,食燒豆腐源於當地群眾對長平之戰中秦將白起坑殺趙兵的痛恨,把白豆腐當作白起肉燒烤后蘸蒜泥食之。

  多年堅持不食午餐的黃亞洲,也忍不住要品嚐「白起豆腐」,他還故意用痛恨的表情撕咬著「白起豆腐」,大家一陣笑聲后不由得對「戰爭」的殘酷而感到沉痛。

  觸摸良戶活著的歷史博物館

  山西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古村落遺存尤為豐富,且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數量高居全國之首。作家采風團一行走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高平良戶村,近距離觸摸良戶這一座活著的歷史博物館。

  良戶村歷史悠久,是清代高平號稱「三閣老」之一的田逢吉故里,民居古建遺存十分豐富。那高低錯落的閣樓老房,結構精巧的院落布局。木雕、磚雕、石雕取材自然,內容豐富,質美藝巧,匠心獨運,這些無一不透射出古樸厚重的明清風貌和人文遺物。

  雕花遍地的良戶村,磚雕淡雅,木雕華美,石雕粗獷。雖經風雨洗禮,但仍能折射出當時農耕文明滋養下村民精緻的生活和耀眼的智慧,被稱為中國古村落的「活化石」。

  葉辛說,「我對高平市悠久的歷史、建築的保存以及良戶村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都感到很吃驚。」

  葉辛還建議「高平市要用文化的理念繼續保護和傳承,保護還應該更細,更實在一點兒。傳承保護是個大課題,需要用心去做。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喜歡高平,提升當地的旅游。」

  此外,葉辛還留下了「良戶古村,文思神遠」的墨寶。

  良戶村共保存古廟宇17座,但部分已經經過了后期的修復和藝術加工。黃亞洲先生感慨,「良戶村是現代的良戶,藝術的良戶」。

  與此同時,邊走邊看邊寫的黃亞洲,由於現場網絡信號不好,即興創作良戶的詩歌沒辦法及時對外發出去,頗為遺憾。他表示,互聯網的發達,讓人們模糊了工作與休息的界限,這也是未來旅游業發展的大背景,希望當地景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讓良戶隨時可以通過互聯網聯接外界。

  隨后作家采風團一行參觀了潞綢歷史文化館和制作車間,了解了山西絲織業的發展歷程。作家們觀后感嘆「北方竟然有這麼高檔的絲綢」。

   開化寺壁畫是另版的《清明上河圖》

  作家采風團一行赴高平城北的陳嶇鎮,觀賞中國現存宋代壁畫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佳作--開化寺壁畫。壁畫繪在開化寺大雄寶殿東、西、北三壁,西壁畫經變分三組,中間畫佛說法,兩側畫本生故事。

  開化寺壁畫用現實形像(宋代人物景物)表現佛教傳說,在畫中所描繪的人物形象和社會生活不再是社會上層的人物形象和他們生活的再現,而是平民社會的生活。平民形象的出現,使佛教繪畫出現清新、自然、樸實的特點,生活氣息更加濃厚。

  與其說開化寺壁畫是佛教經變圖,不如說它是宋代的生活畫卷,尋醫問病,田耕漁獵,買魚賣肉,紡線織布,捕賊緝盜,士人宴飲,官場應酬,求仙許願,談玄論禪……

  一個個鮮活的生活場景讓人看到宋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種建築、各類場景、各色物什、各式服裝,瀏覽其間,在里,仿佛回到了宋代。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