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福建 > 本地新闻

構建內連外通國際大通道 泉州創新發展“超港口”模式

2016-12-01
来源:香港商报网

 

图为在泉州国际快件通关中心,工作人员在查验进口包裹。

  【香港商報網訊】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泉州近年來一直致力于重振千年古港雄風,并啟動泉州港口復興行動計劃。去年12月,泉州市人民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集裝箱從泉州港進出的若干意見》,推動泉州貨走泉州港。

  泉州市口岸辦積極協調口岸相關部門,推動落實相關政策。將近一年時間過去了,“泉州貨走泉州港”成效突出。海關統計數據顯示,除中化泉州石化項目的主要拉動作用外,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攬貨港的泉州晉江陸地港吸引貿易企業回流,2016年1-10月份,陸地港進出口貨運量達131.83萬噸,同比增長58.22%。

  在泉州市口岸辦相關負責人看來,泉州晉江陸地港是民營企業創新的港口發展模式,其逐步構建的內連外通的現代化國際貿易大通道,事實上已成為服務泉州外向型經濟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這也是泉州現階段在港口資源不集中、航線稀缺等現實條件下,正積極探索發展的“超港口”模式。

  通過整合聯運資源 在“南北夾擊”中謀發展

  “泉州海岸線資源豐富,然而現有的外貿航線資源發展受到諸多限制。”泉州市口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硬件上,泉州港口存在點多面廣、碼頭建設滯后、港航配套設施不完善、集疏運體系不健全、港口企業實力弱且競爭無序等問題;軟件上,航線少、航班稀的問題突出,船代、貨代等中介服務機構數量少、規模小、能力較弱,進出口通道不夠便利,港航專業人才緊缺。

  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泉州口岸的港口中介機構上規模的不足10家,而廈門港則達600家以上。2008年廈門港的重心業務外貿集裝箱運輸80%的貨源來自泉州。2012年,泉州港外貿集裝箱航線僅有韓國、日本、馬尼拉、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5條,遠遠無法滿足泉州企業“走出去”的強烈需求。泉州港口受到發展迅速的福州、廈門港的“南北夾擊”,貨源外流現象嚴重。泉州港外貿一度處于“航線少—貨源外流—航線撤離—貨源更加外流”的惡性循環中。

  泉州有著獨特的第二產業優勢,貨源充足,三產卻是薄弱環節。“如果能夠把周邊交通運輸線都打通,整合海、陸、空、鐵資源,再匯聚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構筑物流供應鏈,這樣就能充分填補泉州‘三產’的不足。”泉州市口岸辦主任黃文成說。通過發揮陸地港整合聯運資源的作用,以“攬貨港”的功能將泉州晉江陸地港定位為泉州的綜合性口岸碼頭,與本地生產性企業形成無縫對接,就不怕吸引不回流向市外甚至省外的本地貨源。

  補足國際航線短板 整合海陸空鐵郵全部通路

  2010年,泉州晉江陸地港啟動建設。作為比傳統碼頭更具優勢的攬貨港,泉州晉江陸地港通過創新的“超港口”模式,整合海、陸、空、鐵、郵全部通路,整合了數百條國際航線資源,為泉州發展外貿搭建起了立體化國際物流體系,成為泉州推進“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

  港口當然不是簡單的車、船、飛機、場地組合,企業擅長的是市場運作,而港區功能設置、場地設置、周邊口岸對接,全都需要逐一協調。在口岸部門的幫助下,通過實行電子關鎖“直通關”等監管模式的創新,泉州晉江陸地港逐步實現了與省內11個外貿集裝箱碼頭對接,為貿易企業整合了超過100條的國際航線資源;與省內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廈門機場、福州機場三大機場以及廣州機場“3+1”的空港口岸實現銜接,空中運輸服務網絡完善;與杏林火車站及廈蓉歐班列銜接,實現“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對接;運營廈門國際郵件互換局泉州晉江分中心,爭取泉州國際郵件互換局落地,貨物實現與全球127個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為泉州外貿發展提供支撐。

  隨著國家大通關政策的突破,今年9月,福建陸地港集團還與南方航空、美邦國際合力打造了卡航一體化的通關模式。通過泉州晉江陸地港,泉州制造可對接廣州機場豐富的國際航線,打開了通向歐美的通道,直通倫敦、洛杉磯、法蘭克福、巴黎、維也納、米蘭、河內、伊斯坦布爾等多個地區。不僅廣州,未來泉州企業還將逐步在陸地港這個“超港口”服務平臺享受到直通上海等全國口岸碼頭的服務。

  整合海港港區資源 打造泉州最大貨源輸送港

  泉州雖有500多公里海岸線,臨海有肖厝、斗尾、秀涂、后渚、石湖、深滬、圍頭、石井8個港區作業區,但開通的國際航線數量與港區作業區數量卻遠遠不成正比。海岸線長、開放點多、分布面廣,沒有一個港區能形成規模效應,相應的港口通關、檢驗及中介服務也就十分分散,這些都制約了港口對產業服務及帶動作用的發揮。基于在堆場、物流等方面的優勢,泉州晉江陸地港從運營之初就開始整合周邊海港港區資源。

  2015年,陸地港—圍頭港進出口集裝箱6151標箱(放行箱量),占圍頭港60%的業務比重,占泉州市報關進出口外貿集裝箱箱量的近20%。2016年前三季度,陸地港—圍頭港進出口集裝箱8188標箱,超過去年往來集裝箱量的總和,業務量呈現快速上漲趨勢。

  如今,泉州晉江陸地港已成為泉州各外貿港最大的貨主。此外,為了進一步推動泉州港口經濟的發展,泉州晉江陸地港正積極以包倉形式與船公司協商開通圍頭港至越南海防、胡志明以及泰國曼谷、林查班的直航航線,為泉州港培育新的外貿航線資源。預計業務剛開展的1—2年內,貨柜量將達到2萬標箱/年,并將在第三年起每年按10%的比例遞增。

  推動與空港的聯動 助力泉州晉江國際機場開通國際貨運功能

  除了海港口岸的對接外,泉州晉江陸地港也積極推動與空港的聯動發展。早在2012年,國家口岸辦在對泉州晉江國際機場航空口岸進行驗收時,由于人員、場地等問題,未將機場貨物監管倉列入驗收范圍,導致機場無法進行國際航空貨物運輸,所有國際航班的倉庫都閑置。

  為此,泉州市口岸辦提出將機場國際貨站前置至陸地港國際快件監管中心,在快件中心完成全部的報關、分揀、通關手續后,再封關至機場接駁區,有效解決機場貨站場地不足的問題,使得泉州晉江機場國際貨運實現了零的突破。

  今年8月,泉州口岸國際航空運輸業務再次迎來新突破。經國家質檢總局批準,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成為國家質檢總局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口岸,這意味著該機場拿到進口食用水生物正式“通行證”。泉州晉江國際機場成為繼廈門高崎機場、福州長樂機場之后的省內第三個進口食用水生動物空港口岸。“泉州晉江國際機場獲批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口岸,將有利于促進食用水生動物進口,滿足國內市場要求,擴大泉州口岸對外開放,幫助泉州國際航空貨運業務做大做強,助力泉州‘海絲’先行區建設。”泉州市口岸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數據統計,今年1-10月份,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已實現進出境貨物357.45噸,進出口額509.97萬美元,實現了至香港、澳門、臺北、馬尼拉等國際航線的開辟。

[责任编辑:程向明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