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西 > 地方产业

中國木薯闖東盟

2017-02-16
来源:香港商報網

中國木薯品種在菲律賓喜獲豐收。

  【香港商報網訊】通訊員 鐘漢成 藍必賢報道:一根木薯兩頭翹,一頭連著中國,一頭連著東盟,訴說著中國與東盟的“木薯情”。2016年底,廣西科技進步獎揭曉獎項,“中國木薯品種及栽培技術在東盟國家的推廣與示範”榮獲廣西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為中國木薯闖東盟寫下了一個優美的注腳。

  品種“超越仗”

  當前,木薯在農業、工業生產中地位舉足輕重。然而,木薯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戶”,19世紀才從東南亞傳入我國,在中國只有200年左右的歷史。當時,木薯種莖全靠進口,種植技術也靠別人傳授。種莖“外援”多是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技術“外援”也是東南亞國家的華僑,一切可謂從零起步。

  “自主知識產權不在自己手裡,我們心裡不踏實;技術全靠別人的,我們心裡也不安”。1986年,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開展木薯品種引進和選育研究,想讓木薯打個“翻身仗”。2009年,掛牌成立目前國內唯一的木薯研究所——廣西木薯研究所,經過近20年的努力,中國木薯的發展有了長足進步。

  2005年4月1日,經過一個多月的飄洋過海,滿載20噸中國木薯良種種莖的集裝箱到達印尼坤甸市,這是我國首次向國外出口木薯良種種莖,更是面向木薯“娘家人”的首次出口,標誌著我國木薯種由進口國升級為出口國。

  隨後幾年,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累計向印尼、菲律賓、緬甸、老撾、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出口木薯品種種莖245噸,創下中國木薯品種大規模出口海外先舉,並在東盟應用推廣15萬餘公頃。更值得欣慰的是,從東南亞“遠嫁”到中國來的木薯,經過一番“脫胎換骨”後再回“娘家”,已經變得“高大上”。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選育的GR891、GR911、桂熱3號、桂熱4號、桂熱5號、桂熱6號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木薯良種在東南亞表現出眾,產量和種植效益均遠高於當地的品種,令東盟國家的農民非常欽佩。

  廣西科技廳先後組織中國熱帶農科院、雲南農科院、江西農科院等單位專家進行實地測產查定,結果表明:我國的木薯品種在菲律賓、印尼、泰國等東盟國家種植,分別比當地主栽品種平均增產51.4%、35.2%、18.4%,其中在柬埔寨種植的木薯品種,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77.10%,增幅將近1倍!

  這些成績的取得,表明我國的木薯品種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的水平,在品種上打了一個“超越仗”。

  技術“超越仗”

  木薯種莖走出國門,運輸成本非常高。因此,種苗就地繁殖成了我國木薯品種在東盟推廣種植的不二選擇。然而,擺在專家面前的是這樣一個難題:繁殖速度慢,遠跟不上需求!

  記者瞭解到,各國進行木薯種莖繁殖多是採用種植繁殖的傳統辦法,就連木薯“娘家人”東盟國家也是如此。這種傳統方法技術簡單,但一年只能繁殖一代,且繁殖係數低,育苗時間長,材料消耗大。而先進的組培苗繁育方法優點多,卻由於一次性投資大,技術步驟繁雜,技術易傳性差,農民生產上不能直接利用試管苗,成活率低,推廣難度大等缺點,還難以在大規模生產上應用。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經過研究實驗,廣西亞熱帶作物研究所和廣西木薯研究所的專家們找到了破解方法——木薯母株多次切莖嫩枝扡插快繁技術!

  在印尼坤甸市郊,中國的專家們建立了種苗繁育圃,將從中國運去的木薯種莖全部集中進行密植,每667平方米(畝)扡插3萬~4萬株。種莖種下後每天淋水,每隔10天追施水肥1次,促進種莖生長發芽。種後40~60天,待種莖發芽長出嫩枝苗,從母穗園母株上選取直徑1釐米的嫩枝條作為穗條,然後用生根粉浸泡再進行扡插。這樣,平均每兩個月就能從母株上採集一批嫩莖,嫩莖扡插後一個月,插條根系長3釐米以後,即可出圃定植大田。

  採用快繁技術後,木薯種苗繁殖速度和倍數大大提高。母株每年可采5~6批嫩枝,每年可繁殖5~6批種苗,每批嫩枝苗是母株數的2~3倍,年繁殖倍數達到100~300倍,扡插平均成活率達82.3%,比傳統生產繁殖方法快5倍以上。當前,該技術正在東南亞以及非洲國家推廣使用,以育苗成本低,繁殖係數、代數多,操作簡單,容易推廣等優點得到了當地政府和農民的歡迎。

  這項快繁技術,由廣西木薯專家首創,讓中國木薯在技術上打了一個“超越仗”。

  加工“超越仗”

  中國專家在印尼的木薯示範基地,種植的木薯全部用於製作木薯幹片,返銷國內。在中國種木薯,很多地方都可以露天曬乾,但是在印尼,當地種植戶和加工企業卻沒法天然曬乾——印尼地處赤道地區,全年多雨,無明顯旱季,種植基地幾乎每2~3天都會有雨,木薯片很難曬乾。

  很快,木薯專家從雲南採購安裝了一套烘乾設備,每次可烘乾木薯20噸,烘乾時間為24~30小時,但每噸幹片的烘乾成本需要350元,成本顯然太高了。

  有沒有簡單可行的辦法?在印尼,廣西的木薯專家抬頭看了看天,最終找到了“對付老天”的辦法。專家們對木薯幹片加工工藝進行了攻關研究,經多次切片曬乾試驗,得出結果是木薯切片厚度以1釐米最佳——太薄損耗大,太厚難曬乾,時間長。隨後,針對當地多雨的特點,木薯專家在烘乾工藝上自主創新,搭建了20個共10000平方米的簡易塑料大棚,木薯收穫切片後先在簡易塑料大棚內晾曬2天,然後再用國內生產的烘乾設備進行烘乾,經過粗曬2~3天的木薯烘乾成本為195元/噸,烘乾時間為10~15小時。採用該技術,既解決了多雨難曬乾片的難題,每噸幹片的烘乾成本又節約了155元,讓中國木薯加工上打了一個“超越仗”。

  “以前是我們去跟別人學技術,現在是別人請我們去傳授技術。”李軍是廣西特聘專家、廣西木薯研究所副所長,也是“中國木薯品種及栽培技術在東盟國家的推廣與示範”項目的第一完成人。他說,如今在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等東盟國家和非洲國家的田間地頭,都活躍著廣西木薯專家的身影。

[责任编辑:肖静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