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湖南 > 善行中国

湖南道縣:千年古城煥發勃勃生機

2019-12-2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道縣,古稱道州,歷史上與衡州、郴州、永州並稱「湘南四州」。秦始皇二十六年建立縣制,其間1500多年為郡、州、府所在地。
 
  道縣,為中國理學文化之鄉、中華詩詞之鄉、中國龍舟之鄉、中國紅色文化之鄉和湖湘文化之源。
 
  道縣,是湖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和中國臍橙之鄉。
 
  一顆迄今最早的現代人類牙齒化石,說不盡道縣歷史的悠久;一句「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道不盡道縣文化的厚重。這裡還有1.2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本、傳誦千古的《愛蓮說》、千金難求的「何體」書法、神秘莫測的「鬼崽嶺」石像、傳承千年的道州龍船、感動中國的陳樹湘「斷腸明志」紅色故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道縣這座千年古城煥發出勃勃生機,實現了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從封閉落後到開放崛起,從貧窮困苦到走向小康的歷史跨越。經濟總量從1980年的2.08億元發展到2018年的202.54億元,增長97倍;財政總收入由1952年的172.6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15.02億元,增長870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52年783萬元提高到2018年的66.18億元,增長845倍。

綠色生態的道州
 
  湖湘文化 源於道州
 
  在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有幅關於道州牛氣衝天的對聯:
 
  吾道南來,原是濂溪一脈;大江東去,無非湘水餘波。
 
  這講的就是湖湘文化的發源地道州。
 
  湖湘文化作為一種地域文化,自形成以來,以其特有的湖湘氣質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流派。「重在修為,以德為先」之理意便為湖湘文化性理特徵之始源,並最早在北宋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中得以明確。
 
  周敦頤,道縣人,湖湘文化創始人。
 
  道縣清塘鎮樓田村村頭立有一座壯麗雄偉的仿古牌坊,上方鑲嵌着「濂溪故里」四個大字,一幅長聯「周庭舉世皆尊,元公哲學,魯迅文章,恩來開國總理;風景這邊獨好,濂水湛藍,都龐蒼翠,道岩湘南奇觀」。
 
  這幅對聯高度概括了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後裔的繁衍發達和濂溪故里的自然景觀。
 
  周敦頤,其《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影響深遠。
 
  眾所周知,道州被譽為「天下谷源、理學聖地、人間陶本、人類始祖」。
 
  2004年11月,中美聯合考古隊在玉蟾岩遺址再次發現5古粒稻穀,對探索稻作農業起源的時間、地點,及水稻訓化的歷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明,揭開了人類稻作起源的謎底。進一步佐證了道州最適宜人類居住。
 
  2015年10月15日《Nature》雜誌正式披露,在湖南永州道縣樂福堂鎮塘碑村福岩洞里發現測年約為12萬——8萬年前的47枚人類牙齒。
 
  在道縣,鬼崽嶺千古之迷,史家難解,考古界擱之開發,就地保護不挖掘。
 
  道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體現在「六個一」:「一顆牙齒」,即道縣福岩洞出土距今8萬到12萬年前具有完全現代人特徵牙齒化石的現代人類牙齒;「一粒稻穀」,即道縣玉蟾岩出土距今1.2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標本;「一篇文章」,即理學鼻祖周敦頤所著的《太極圖說》;「一手好字」,即晚晴大書法家何紹基的「何體」書法;「一堆石像」,即以「北有兵馬俑、南有鬼崽嶺」的數以萬計形態各異的石像;「一支龍船」,即從宋朝沿襲至今的端午「打爛鼓」扒龍船大賽。

道縣縣城一角
 
  精準扶貧 措施得力
 
  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群眾一道邁入小康,是道縣必須作好的歷史答卷。道縣按照「三個落實」「五個一批」要求,紮實做好「兩不愁」「三保障」落實工作。
 
  突出實之又實,舉全縣之力開展脫貧攻堅大會戰。圍繞年度攻堅目標,調動各方力量,開展脫貧攻堅「百日大會戰」,持續深化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兜底保障扶貧、生態補償扶貧、金融扶貧、社會扶貧,確保全縣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8%以內,確保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突出堅中之堅,集全民之智開展脫貧攻堅大會戰。緊扣「全面深入查問題、指導督促抓整改、一抓到底助脫貧」的要求,成立16個脫貧攻堅工作指導組,每個縣委常委和分管副縣長聯繫3-4個貧困村,進村入戶查漏補缺、督導落實,鞏固提高脫貧質量。針對危房改造、產業建設等脫貧攻堅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完善脫貧攻堅機制,成立10個專項工作組,深入開展自查自糾,壓緊壓實「三落實」工作。針對邊遠山區、少數民族鄉鎮等特殊區域和重病重殘等深度困難群眾的穩定脫貧難題,每個貧困村由一名縣級領導聯繫,6個深度貧困村由縣委常委和分管副縣長聯繫,每個深度貧困村安排100萬元以上的專項資金。
 
  突出嚴之又嚴,盡全員之責開展脫貧攻堅大會戰。脫貧攻堅成效實不實,關鍵在幹部,根本在作風。首先,領導幹部盡銳出戰,帶頭抓落實,形成一級做給一級看、一級帶着一級乾的濃厚氛圍;其次,強化黨建引領,從縣直機關選派最優秀年輕幹部充實到扶貧工作一線掛職鍛煉,任第一支書、扶貧隊長,打造一支永不撤退的扶貧工作隊。充分利用永州工貿學校「基地+中心」平台,加大農村黨員和青年農民培訓力度,放大「培養一名學員,帶動一個家庭;培養一名能人,帶活一項產業;培養一名黨員,帶富一方山水」的「火種效應」。再次,深入開展扶貧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堅持「一案三查」,推動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紮實、脫貧結果真實。
 
  到2019年,道縣累計出列貧困村43個、減貧37582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46%,被評為全市脫貧攻堅先進縣。

道縣臍橙大豐收
 
  開放崛起 碩果累累
 
  道縣作為永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東盟的橋頭堡之一,自古就有「屏蔽三湘、襟帶兩廣」之稱。道縣藉助這一區位優勢,堅持作為沿海產業轉移的前沿陣地、內陸承接產業轉移的開放高地來打造,積極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加強開放通道建設。主要加快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對接。洛湛鐵路過境道縣,道縣有了通江達海的快速大通道;相繼建成了廈蓉、道賀兩條高速,連接東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物流、人流、資金流。
 
  加強開放平台建設。道縣不僅建成了全省唯一的湖南農副產品集中驗放場暨永州公路口岸,疊加水果通關平台,開通了港澳直通車,啟動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永州配送分中心建設。
 
  加強主導產業建設。主動對接「三個500強」,堅持走出去與引進入相結合,開展精準招商,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以來,全縣承接產業轉移項目62個,「500強」企業投資項目6個,合同引進資金165.61億元,到位內資131.24億元,到位外資3.31億美元。重點發展形成了電子信息、輕紡製鞋、先進制造、生物科技等四大產業。
 
  近年來,道縣始終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取得了實提效。全縣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市第一方陣,2016年、2017年、2018年連續三年躋身全省經濟「十快進縣」,保持全省全面小康推進工作先進縣。其中,GDP、財政總收入分別由2016年的171.2億元、11.8億元增至2018年的202.5億元、15億元,年均增長分別達到8.8%、13.7%,縣域綜合實力、經濟發展質量顯著提高。
 
  近三年,道縣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度而有品質的變化,成為永州南部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富饒新高地。民本民生持續提級。在化解政府債務的大背景下,道縣始終堅持民生建設的大投入,民生工程的大推進。近三年,全縣民生支出佔比均超過70%,今年上半年民生支出達24.68億元,占財政支出的75.7%,同比增長7.86%。真金白銀的投入,不僅補齊了短板,增強了弱項,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普遍提高。

  紅色文化 引爆旅遊
 
  在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上,道縣主要抓好了「六大工程」。
 
  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大策劃工程」。圍繞創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道縣段)」及「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名錄」兩大目標,對全縣紅色文化遺址進行全面規劃。
 
  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大保護工程」。用70天時間高標準高質量完成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迹陳列室、陳樹湘烈士墓和紅34師烈士墓、紅軍標語牆和紅34師烈士名錄牆等「四個一」工程建設,創造了「道縣速度」。
 
  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大創建工程」。創建打響「斷腸明志 絕對忠誠」紅色教育培訓品牌項目。充分發揮道縣烈士紀念園和陳樹湘烈士生平事迹陳列室作用,積極探索開展「十個一」的培訓模式,即:穿一套紅軍服、舉行一次莊嚴祭奠儀式、上一堂黨性教育課、唱一首紅軍歌、看一場紅軍戰鬥影片、重溫一次入黨誓詞、走一次紅軍長征路、吃一次紅軍餐、開展一次體驗教育活動、寫一篇體會文章。
 
  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大教育工程」。開展好「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追憶革命先烈,傳承烈士精神。
 
  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大宣傳工程」。從6月中旬起,30餘家國內主流媒體,200餘名記者到道縣集中採訪報道道縣紅色文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和良好反響,掀起了「道縣紅色旋風」。
 
  2019年12月,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永州調研,首站道縣,在道縣烈士紀念園,向陳樹湘烈士墓敬獻花籃。
 
  實施紅色文化傳承「大旅遊工程」。精心打造「重走長征路」精品旅遊線路項目。目前道縣已挖掘到紅軍長征過道縣共有26處遺址、遺迹,其中8處被列為紅軍長征主題重點景區。突出陳樹湘主題,融合周敦頤傳統文化旅遊景區和周邊自然景觀,統籌精心規劃紅色景區景點。
 
  長徵文化作為道縣文化旅遊的「引爆點」,以紅色文化游帶動鄉村游、全域游,提升紅色吸引力,打響道縣紅色旅遊文化品牌。(唐勇平 李銀明 盤林)[所有圖片均由道縣宣傳部提供]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