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黑龙江 > 图片新闻

黑龍江克山縣孝親敬老好典範 助力脫貧攻堅在升溫

2020-09-28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媽,你先別做飯,我手裏的活快幹完了,馬上就回家……」張海超開着語音,一邊操作着手裏的電子表格,一邊看着家裏的監控,滿是擔心的說。
 
 
  孝心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衡量家庭和睦的一把尺、一桿秤。脫貧不光要在貧困群眾物質上健康上得到保障,在精神生活和幸福指數上更要有明顯提高。在脫貧攻堅關鍵之年,孝心養老更要發揮積極向上的作用。通過開展孝心養老宣傳及「六有」家庭評選活動,克山縣湧現出很多孝心養老的好典型。
 

  烏鴉反哺拳拳意 羊羔跪乳意長長
 
  張海超生在西建鄉同生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中有兩個姐姐,憑藉父母辛勤勞動,日子雖不寬裕,但也過的幸福美滿。直到2004年春,家中突遭變故,正值壯年的父親在外地打工時突發腦出血,失去了勞動能力,常年臥床。2013年,媽媽又被確診為系統性紅斑狼瘡,並因長期服用激素藥物導致了股骨頭壞死無法自行行走,不僅無法再照顧父親,甚至已無法自理。得知母親也重病的消息,1994年出生的張海超並未退縮,而是做出了人生當中最艱難的決定——辭職回家照顧父母。
 
 
  放棄月薪加福利超10000元的工作回到家中,張海超一面努力工作賺錢,一面帶着母親到哈爾濱、瀋陽、北京等各大醫院求診。他承受着同齡人沒有的壓力,每天重複做着的是:早早起床燒早飯,餵老人吃飯,給老人按摩,還要換洗尿布,擦拭身體。雖然很累,但是陪在父母身邊便是他勇往直前的動力。
 
 
  生活的艱難並沒有將張海超擊垮,他在照顧父母之餘,通過學習,掌握了電腦製圖技術,在網上接單工作,主動應聘村里光伏電站看管員及在村里兼職。作為「智志雙扶」的典範,他工作有幹勁、生活有奔頭,在脫貧致富的路上扛起父母奔小康。他說:「雖然日子過得很艱難,但是每次看見爸爸媽媽的笑臉我都很知足,我從來沒後悔過我所做的一切,我的人生不該留下遺憾,我要給爸爸媽媽一個有依靠的的晚年,小時候父母是我的港灣,我長大了,永遠是父母的靠山。」
 

  老吾老及人之老 春風化雨暖心房
 
  在河南鄉華安村,提起建檔立卡貧困戶趙祥春夫妻的兒媳劉麗華,人們總是交口稱讚。她關愛孝敬老人,弘揚好家風的事跡,在村里已是家喻戶曉。
 
  趙祥春夫妻一個72歲、一個70歲,兩人均年老多病,老伴李春香,患有股骨頭壞死、腦梗等疾病,處於半癱瘓狀態,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2019年5月,老伴李春香的病情突然加重,兒媳劉麗華得知後毅然放棄了在外的穩定工作,回到家中,不分晝夜地照顧着半癱瘓的婆婆,不嫌髒,不嫌累,端屎倒尿,噓寒問暖。為了讓婆婆的身體能有好轉,瘦弱的她每天都要幾次攙扶老人進行康復鍛煉,每隔幾天,用溫開水,把老人的周身擦洗一遍。每次給婆婆餵藥,她都先試試水燙不燙,再把藥放到老人的嘴裏。她知道老年人的胃口不好,就特意把粥、飯做的軟糯可口,變着法的給公婆做好吃的。晚上,她總是先給婆婆鋪好被褥,照顧婆婆入睡後自己再休息。鄰居們都說,她這樣每天從天明忙到天黑,實在是太累了。可她卻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我們都有老的時候,他們養我們小,我們就應該養他們老,是一家人,總得風雨同舟」。可這背後的艱辛大家看在眼裏,無不暗暗佩服,為她的孝心點讚。
 
  《禮記》曾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古訓家風傳承數千年,然而,有多少人能夠秉持至今。像張海超、劉麗華這樣的典型還有很多,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大孝尊親」的內涵,點亮了一盞盞人們心中孝老敬老的明燈。(裴振萍 王超 馮樂行 王琳)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