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文化旅游

品美食覽美景 最美清溪邀您來「賞」

2020-12-28
来源:香港商报网
    26日,暖陽高照、天朗氣清,「最美清溪 迎新2021」旅遊推介暨元旦登山活動在風景怡人的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清溪銀瓶山森林公園拉開帷幕。懷着拳拳盛意,清溪繼每年的「賞花行」之後,再次為遊客們送上一份自然與人文共融的饕餮盛宴。

    新格局 「最美小鎮」打造一鎮雙節景迷人
 
    活動當天,清溪舉行了「最美清溪 迎新2021」元旦登山活動,隨着一聲哨響,數百名登山愛好者火熱開跑,他們從三坑水榭景區出發,沿登山步道一路歡聲笑語,登上終點紫煙閣。
 
清溪登高迎新 登山達人登頂獲獎
 
    近年來,清溪鎮始終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發展路徑,圍繞全面實施「美麗清溪」戰略和打造「一軸一帶五區」全域旅遊示範區的目標。明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清溪擬將文旅產業發展重點納入即將制定的「十四五」規劃中,通過打造文化旅遊主題節會,形成南有「賞花行」、北有「登山節」的文化旅遊發展新格局,並以此帶動旅遊項目落地見效。
 
    清溪鎮委委員黃龍昌表示,舉辦此次旅遊推介系列活動,旨在貫徹落實市委《關於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推動南部各鎮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配合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文化暢享 四季如歌」品牌項目活動,着力發揮清溪綠色生態和公共文化資源優勢,加快培育旅遊產業、非遺文化發展新動能,促進文旅融合和全域旅遊發展。

    游美鎮 嶺南最是此處好
 
    「嶺南最是此處好,載酒時作凌雲遊。」這是著名作家李貫通在清溪遊覽時留下的佳句。
 
    清溪鎮位於東莞市東南部,毗鄰港澳,與深圳、惠州兩市接壤,地處珠三角幾何中心、深莞惠「半小時」交通圈,區位優勢明顯。清溪鎮如其名,山清水秀,生態資源得天獨厚,森林綠化覆蓋率達67.03%,全鎮有旅遊景觀資源148處,4A級、3A級景區各1處,負氧離子含量高達44640個/cm3,位居全省前列,是名副其實的「生態寶庫」和「天然氧吧」,被譽為「珠三角的香格里拉」,是中國最美小鎮、廣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在清溪,遊客可以到三個森林公園去郊遊登山、賞花休閒,這裏既有變幻多姿的「東莞第一瀑」,又有雄奇瑰麗的「東莞天池」,還有「東莞第一壩」和「東莞第一美樹」;有深蔭翳日的楊橋探幽,有煙雲飄渺的紫煙閣,還有爆石奇觀、湖影山色、潤楠滴翠、禾雀爭鳴、紅楓秋色等各具特色的景點;在這裏有珠三角乃至國內罕見的莞香樹群落、潤楠群落、禾雀花和短萼儀花群落。
 
    除了山水自然景觀,遊客還可以去清溪的鄉間看一看,塵封中的客家碉樓和圍屋,保留了完好的客家文化,凸顯了清溪多姿的人文風貌;偏僻的山溝中,尋找一段消失的青瓷古窯傳奇,探訪名列「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廣東省十大發現」之首的松崗碗窯遺址;還可以去到革命藝術家張松鶴的故居,緬懷藝術家的家國情懷,品味清溪的歷史文化底蘊。

    賞美藝 文化佳釀醉遊客
 
    「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內涵」,清溪之美還在於她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清溪在全面實施「美麗清溪」戰略和打造「一軸一帶五區」全域旅遊示範區實踐中,不僅在自然生態美景上進行挖掘,還注重發揮清溪文化的資源優勢,促進文旅融合。
 
清溪客家麒麟為民眾帶來表演
 
    據介紹,為更好的提升清溪景點的文化內涵、着力展示和突出清溪的旅遊文化特色,此次旅遊推介活動將積極開展文化推介,促進文旅融合。作為中國麒麟文化傳承基地、廣東省客家新民歌創作基地和「IMS中國魔術藝術創作基地」,清溪舉辦的此次活動將帶給民眾更多的驚喜,被譽為清溪「文化三寶」中的客家山歌、客家麒麟舞將在活動中大放異彩,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的清溪麒麟舞將隨着活動「全程」展演,山歌手們也將在活動中舉行賽歌會。
 
    清溪還是紅色文化旅遊勝地。清溪是「東縱」的主要游擊區,「路東」幹部培訓班便設於清溪廣緣庵;這裏還是革命藝術家、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抗日游擊戰浮雕作者張松鶴的故鄉。此外,清溪大王山也是著名的「紅色文化」名山,有曾作為東江縱隊工作轉運站的「巫森山寨」等遺址。

    品美食 遊山玩水憶鄉愁
 
    鄉愁是人們心中無法抹去的情懷,味蕾的記憶喚起人們心中對家鄉的依戀。
 
遊客在溪銀瓶山森林公園徒步打卡
 
    活動期間,清溪還為遊客打造了「清溪客家美食一條街」,遊客可以品味到「芋頭粄」、「糍粑」、「鵝湯粄」 、「客家燜鵝」和「釀豆腐」等真正由村民烹製的正宗客家小吃和菜餚。
 
    客家釀酒作為清溪「文化三寶」中的真正「佳釀」,目前已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採用傳統正宗的客家釀酒工藝釀製,味厚醇香。
 
    「清溪客家美食一條街」融入了客家文化及遠近馳名的特色美食,結合清溪知名特產,突出清溪客家特色飲食文化。同時,清溪特色風味小吃還是您送給親朋好友嘗鮮的上好「手信」。(記者 冷運軍 通訊員 柯堅 黃廣文 夏任遠 傅嫻)
[责任编辑:赵书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