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商報時評】應對極端須未雨綢繆

【商報時評】應對極端須未雨綢繆

責任編輯:蔣璐 2023-09-09 08:42:48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

    香港黑色暴雨成災,不少地區水浸情況令人震驚,再次提醒我們天災破壞可以十分嚴重,必須全社會共同努力、未雨綢繆,全方位下功夫提高減災抗災能力和緊急應變能力,把災害影響降至最低。

    世界變了樣,極端天氣日益頻繁。全球暖化下,夏季更熱,旱季更乾,美、加、澳、希臘等地,近日山火就尤其嚴重;而溫暖空氣可攜帶更多水分,亦令雨季降水增加、更多傾盆大雨。「黑雨」警告不單持續逾16.5小時,最高一小時雨量更達158.1毫米,皆創歷史紀錄。縱然此乃超強颱風「海葵」的殘餘低壓槽引致,但如前述,氣候變化注定衍生更多和更極端的天氣,故各界不能以個別事件視之,所謂「百年一遇」變得常態化並非天方夜譚。

    硬件基建方面,香港須進一步加強。港府一直在改善水利設施,近年投放逾百億元修建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水池,還跟內地一起治理深圳河,今次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亦沒有因排洪而氾濫。可超強暴雨仍曝露出不少軟肋,黃大仙及柴灣便為箇中重災區;倘不從基礎設施上根本改善,難保下次不再淪澤國。

    軟件機制方面,香港也須進一步優化管理。一是事前防範與通報。針對颱風,天文台近年已人性化提早預警,做法獲普遍認同;今次暴雨確然來得很急,但無論如何,一有最新資訊,皆宜爭分奪秒及早告知公眾,大家才可更好戒備並減輕災害影響,好像地震前預報的幾秒時差已可大減傷亡。二是極端天氣期間的應對。繼早前颱風「蘇拉」襲港首設「全政府動員」機制後,今次政府各部門也全晚不停工作,包括首次宣布「極端情況」下的上班上學安排,類似機制既要恒常化,也要持續檢討改善,還要加強宣傳,好使各界更好適應。三是善後復常進程。災下經濟社會運作短暫受阻在所難免,重點是盡快復常;由上周十號颱風,到昨日破紀錄的黑雨後,本港交通都較快全面恢復,由政府的高效動員,到各相關人員的不辭勞苦,均值全城點讚。

    安全至上,是一切大前提。同時,市民也關注極端情況的上班上學問題。汲取超強颱風「山竹」經驗,「極端情況」已寫入《僱員補償條例》,以明確其法定保障,勞工處也詳解了相關安排,但仍有僱主僱員指不夠清晰及規範不足。政府昨明確表示,「極端情況」等同8號風球,無疑有助釋除困惑、釐清政策。此例說明當局亦宜加強相關安排的制度化建設,以利社會有緊急需要時,大家心中有數,推行順利。另外,有別於暴雨、颱風警報等由天文台發出,「極端情況」是由政務司發出,兩者定位與協調能否進一步加強?前者以科學為本,後者則屬行政指令;前者已具預警功能,後者瞻前之餘尚可顧後,考慮人流及路面等實際狀況。昨在黑雨警告除下後,「極端情況」仍延至午夜0時,正是此原因,亦是一個示範,如同天文台有酷熱警告,勞工處亦有工作暑熱警告,上述兩者亦可更好相輔相成、分工合作。

    未來「極端情況」及挑戰勢將有增無減,應對天災不能望天打卦,政府政策必須與時並進,市民安全意識亦要不斷增強,如此香港安全城市建設才可更牢固。(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

    頂圖:9月8日,市民在東區筲箕灣街頭冒雨出行。中新社

責任編輯:蔣璐 【商報時評】應對極端須未雨綢繆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