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在香江走下神壇的孔子

2014-11-17
来源:香港商报

  在中國內地,曾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占據正統地位的儒家學說通常不被視為一種宗教;但在遠離傳統政治、文化中心的香港,它卻被稱為孔教或人道宗教,與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及伊斯蘭教等一同并稱為「六大宗教」。這一現象的出現是基於何種因緣?沒有獨立廟宇的香港孔教又有哪些特色?以及它在本地華人社會中曾扮演過怎樣的角色?近日,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危丁明博士在珠海學院主辦的「桑梓情懷——香港及華南地區社會史」系列講座中開講早期香港華人社會的尊孔活動,回溯一段孔子走下神壇后的歷史際遇。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

  孔教為何率先扎根香江?

  近代孔教運動的興起,源於康有為主導的百日維新。彼時,西方文化仰仗其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實力涌入中國。維新派擔心基督教在中國大肆傳播會使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陷入危機,也有感於西方宗教勢力在社會中凝聚人心的作用,遂提出對傳統儒學進行宗教化改革。然而,由於百日維新的失敗,孔教設想真正在中國「落地」已是遲至民國初期:以康有為的弟子陳煥章於1912年10月在上海發起成立孔教會為肇始,此后的一年多時間里,才先后成立了北京孔社、濟南孔道會、青島尊孔文社、太原宗聖會、揚州尊孔崇道會等類似組織。他們成立的宗旨,誠如陳氏在《論中國今日當昌明孔教》中所言,「孔教存則國存,孔教昌則國昌」,大有保種保教的悲壯色彩。許是有聯通海外的地利之便,香港竟比內地更早出現了孔教團體本地最早的一個孔教團體孔聖會成立於1909年。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香港早期孔教團體的創辦者大多是接受過西式教育的人士,如孔聖會的主要創辦人劉鑄伯,十二三歲便進入官辦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讀書,15歲時獲得庇理羅士獎學金,17歲成為第一個獲得史超域獎學金學生,成績優秀卻從未曾師從過任何大儒。對於香港孔教運動的背景,危丁明博士介紹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香港華人資本的力量逐步壯大,華商的經濟與社會地位不斷提高,但執行殖民統治的港英政府卻依舊實施種族歧視條例。建立本地華人的話語權刻不容緩,而為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團結華人精英、團結在港各華人階層,香港華商總會及孔聖會由此應運而生。

  祭孔活動走向世俗化

  既然有宗教,就必然要有「宣道」活動。在早期的香港孔教運動中,人氣最旺的當屬每年農历八月廿八的慶祝孔子聖誕活動。香港的孔誕慶祝始見於1905年,由南北行的一幫華商領袖發起。至1909年孔聖會成立后,孔誕一躍成為團結全港各界的重要節日:本港上、中、下環大馬路,大道中,文咸、永樂等街均懸旗恭祝,晚間多懸聖誕紀念之燈籠;慶典當日,大馬路一帶之洋貨、匹頭各店均於午間閉門休業;同時,各界在太平戲院舉行紀念大會,劉鑄伯負責主祭,「是日場中,遍懸生花及各國旗幟。入場者數千人,濟濟衣冠,座為之滿。孔聖像之上,用花結成一個大團字」……危丁明博士說:「歷朝的祭孔活動均由國家壟斷,官員把持,非平民百姓所能擅進。但香港的尊孔活動卻是農工商及婦孺人等皆可參與,表達出與傳統官辦孔教不同的另外一種思路,旨在團結一切華人力量,以合力爭取應有權益。這無疑是香港華商所具有的注重實際之理性精神的反映。」

  借力西風培育本港華人精英

  孔聖會的另一項貢獻是積極推動教育事業,為培養香港本土人才奠定重要基礎。

  「孔聖會的義學發展十分快,創辦短短三年間,已有學堂11間,最高峰時達35 間,成為全港

  最具規模的華人辦學團體。它的課程中既有文史經學等傳統科目,也有譯解、算術、地理、衛生、救傷等西文科目,總體上很注重實業教育。同時,學員群體是以貧民子弟為主,希望在傳統蒙學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對學員讀寫算的訓練和傳統道德的熏陶,培

  育出適合近代社會實際需要的華人英才,而非以培育傳統士人為目的。這是沐浴過西風美雨的香港華人精英根據社會的發展提出的一條比『學而優則仕』更務實和寬廣的出路。」危丁明博士說。在社會上,孔聖會也效仿基督教青年會的傳道方法,致力於向青年群體推動和協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包括成立足球隊、游泳、乒乓球俱樂部等,提供場地,聘請專人教授相關技術,為各類運動組織比賽等。諸般努力,無不是為了打造一個跨越地緣、行業和信仰等各種紐帶的超級華人團體。

  亟需探索新出路的儒學復興

  除了孔聖會之外,尊孔人士還在香港陸續建立了中華聖教總會、三教總學會、孔教學院等團體。危丁明博士總結說,這股在20世紀初大行其道的孔教思潮,雖說與內地維新派領袖有密切關系,但其興起的原因,發展的方向及歷史結果卻與內地孔教運動沒有絕對關連,而主要是由本地的特殊歷史條件和社會原因決定的,并在很大程度反映當地華人或華僑的處境和願景。

  「他們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使香港避免了文化發展的斷層,但由於受到時局制約,未能取得預期效果。尤其是經過二戰的催殘和戰后的經濟發展,特別是西方契約文化的廣泛普及和相關法律的進一步完善,儒家的道德倫理反而被商界認為是不合時宜,有礙發展。於是孔誕盛况難再,孔教發展舉步維艱,走下神壇也很難進得了尋常百姓家的神龕,必須尋覓另外的出路。」危丁明說。今天,孔教雖仍被視為香港華人傳統信仰之一,其影響卻遠遜於佛道兩教;主要的孔教團體,也由戰前的六個萎縮至目前的三個;曾是本地每年重要慶典的孔聖誕已幾乎消失於市民的生活中,以至令人難以想象,在20世初至中葉,此地孔誕曾達到過的輝煌。近十來年,內地的儒學復興之勢漸盛,此風潮是否會被及香江并點燃新一輪的尊孔思潮,則需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