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港校熱這么快就降溫了?

2015-07-24
来源:觀察者網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日前公布參加全國統招的結果。其中,香港中文大學錄取305人,包括20名省市或單科狀元。中大表示,根據各省公布的考生排名及分數段統計資料,取錄的考生皆排名於全省前0.01%之內。內地生整體英語水平達139分(滿分150),其中20人獲省市或單科第一。

  前0.01%的意思就是萬裏挑一,其中還包括20個狀元。多年來,港校一直是這樣當仁不讓地在內地“收割”學霸,而且越收越多,已成理所當然之事。

  十年前,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的陳秀野放棄了清華大學,選擇到香港科技大學求學,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港校的地位因此有了很大轉變。單就北京市而言,2005年-2011年,北京文理狀元一共有17位,11位選擇去港校就讀,6位被北大錄取。

  以香港大學為例,2011年錄取11名級狀元(3名北京文科狀元)和6名市級狀元。據香港大學中國事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光省級狀元就比2010多出近一倍。這裏多說一句,當年的北京理科狀元梁思齊放棄保送北大選擇去香港科技大學就讀。就此,北京當年四個高考狀元被港校包攬。

  2012年,香港大學錄取了10位省級狀元。2013年,香港大學錄取16位全國各省市區的高考狀元。2014年,香港大學錄取307名內地尖子,其中16人更為省市或單科的“狀元級人馬”,數目與前一年一樣;2015年,香港大學在內地錄取309人,其中有22位獲省市或單科成績第一。

  但終歸還是降溫了

  的確,港校在內地風頭無兩,延攬的人才有增無減。根據香港教育局提交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文件,2014/15學年八大院校有6630名內地本科生,占非本地生71%,內地生人數約為本地生的9%(本地生為7.15萬人)。

  與此同時,港校收到的申請人數也開始下降。據觀察者網根據公開信息整理,香港大學2015年收到來自內地31個省份共9400多份申請,相較2013年的1.25萬份申請和2014年的一萬餘份,申請人數的遞減顯而易見。

  香港科技大學近三年的申請人數也同樣持續下滑。2013年6900份,2014年近6000份,2015年則是近5000份。

  香港理工大學及嶺南大學6月下旬公布2015/16學年內地生報讀本科課程情況,雖然兩校取錄內地本科生名額及學費維持不變,但報名人數均較去年大跌。其中,理大收到約2300人申請,較去年的3500人急跌約1200人,若與四、五年前“高峰期”相比,減幅更接近一半。嶺大今年收到556名內地生申請,較去年的928人,大減40%。

  浸會大學前年收到約4800名內地學生的申請,去年收到3876份申請,今年申請人數減少至2319人。對很多內地學生來說,港校曾散發著巨大的吸引力。但很多人入學之後卻“水土不服”。2013年遼寧省的高考文科狀元劉丁寧,被港大全額獎學金錄取,入讀中文學院一個月後,因聽不懂粵語、不適應氣候等原因毅然決定回到本溪高中複讀,2014年再奪省文科狀元,進入北大中文系。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政治侵入香港校園的情況也日趨嚴重。“百年老校”香港大學的法律學院向來備受推崇,但近年被指“重政治、輕學術”。“占中三子”之一戴耀廷即該學院的副教授,前院長陳文敏被指在任內包庇戴耀廷。在陳文敏12年領導下,港大法律學院偏重政治活動,不務學術正業,導致在“研究評審工作(RAE)2014”中的成績被成立僅10年的中大法律學院遠遠拋離,“曾號稱本地‘一哥’的港大法律學院的研究表現,實在不堪入目,只等同當地三流、四流大學水平”。

  在香港高校,不但部分學者熱衷政治,學生也愈來愈激進。學聯前秘書長周永康、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等人在“占中”事件中的行徑早已為人所熟知。港大學生會刊物《學苑》也是三番四次鼓吹“港獨”。

  “占中”期間,一些香港學生身不由己地陷入政治亂流。部分學生並不認同“占中”理念,卻備受人際壓力。“朋友問我是否喜歡香港?我每次都要思考很久”,來港近3年的城大學生李望在接受香港《明報》采訪時說,對香港“又愛又恨”。李望視香港為第二故鄉,同學善待他,但不少內地學生慨歎,香港學生一見共青團即質疑是“特工”,令內地學生不敢參選學生會,他希望香港學生了解實況。

  浸會大學教務長蘇國生稱,該校舉辦內地生收生講座時,部分家長會詢問香港占領運動及反內地人的情況,擔心子女安全。

  香港教育學院副校長莫家豪稱,今年香港高校收到的申請減少估計一方面是反內地客的行動令內地生家長擔心子女安全,占領運動亦可能令家長擔心香港的大學是否“很亂”且“不務正業”,加上日元、歐元彙率跌,但港元強勢,亦誘使內地生選擇去其他地方留學。

  今年3月,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公布2015年世界大學聲譽排名,香港大學首次跌出前50名,由去年的第43位跌至51至60位檔;香港科技大學則從51至60位檔下滑至71至80位檔;去年位列81至90位檔的香港中文大學,今年更是跌出前100名。

  香港分析排名榜的機構對媒體表示沒有對院校排名轉變的原因進行深入研究,但估計去年香港發生“占中”事件,可能影響國際學者對香港學術環境的觀感和評價。此外,有教育界人士認為,“占中”事件發起人當中包括高校教員,令人產生港校學者荒廢教學研究的印象,因而導致排名下跌。

  英美國際生“中國化”

  與部分香港師生抵制內地留學生形成鮮明對比,不少國家都出現了國際學生“中國化”的趨勢。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高達45.98萬人,比2013年上漲超過11%。眾多知名高校都希望能分到中國留學市場的大蛋糕,

  2013年底,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時特別強調,現在來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數量不斷增多,有數十萬人之多,“我希望大家知道,英國對中國留學生數量不設置上限。”只要符合英國大學招生規定的語言和申請要求的中國學生,英國都非常歡迎,不會設置人數上限,“這對中英兩國關系發展,以及教育、文化和經濟領域的交流都有益處”。

  美國今年3月公布最新國際學生“地圖報告”顯示,目前在美高校就讀的113萬名持有F簽證(學術學習)或M簽證(職業學習)的國際學生中,近1/3的外國學生(331371人)來自中國。國際生“地圖報告”是由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和國土安全調查局(HSI)聯合管理的學生與交流訪問學者信息系統(SEVP)公布的。

  海內外高校不斷提高國際學生比例,一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多樣性”,加強學術交流,更為現實的原因是:國際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往往更貴,能給學校帶來巨大的收入。

  香港高校也不例外。2015年非香港本地學生在港大修讀首個本科學位課程的學費為每年146000港元(折合人民幣約116960.6元),比去年增加了1.1萬港元;港中大也由10萬港元上漲至12萬港元。

  饒是如此,部分香港學生也還是抗拒。有香港中文大學學生貼出大字報,稱這是假國際化——這種“偽國際化”的說法自2000年以來一直沒有停歇。

  為什么出現這種反常情況呢?該校教務會學生委員張秀賢稱中大每年取錄400多名非本地生,包括定額取錄的300名內地生。張認為,中大對非本地生應一視同仁,不應為內地生設定額。

  但香港教育學院副校長莫家豪認為,每間院校均盼多收非本地人才,令大學更多元化,大學亦重視研究能力,但本港學生極少願意做研究、讀博士,即使深造亦選擇赴海外,而因院校有“隔籬飯香”心態,外國學曆有助日後取得本地大學教席,而本港吸引國際人才的競爭力亦不如新加坡等鄰近國家,故招收的非本地學生,內地生亦占大多數。

  張秀賢還表示擔心若校方盲目招收內地學生會影響教學質素,他曾經聽聞校內有教師,因為要遷就少數不諳粵語的內地生而改為以普通話授課。他強調,單單招收非本地生並不能促進國際化,更需配套措施幫助不同地方學生互相交流,包括向所有非本地生教授廣東話。

  由此看來,張同學一方面希望得到“真正的國際化”,另一方面又對教師不能用粵語授課心有不滿。若是如他所願招收了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學生,是否也希望國際生們都使用粵語上課?這兩種訴求本來就能不自洽。如果張同學認為,內地學生和香港學生一樣都是中國人,不能算是國際生,請問是否願意讓內地學生與香港學生競爭本地名額呢?

  無論如何,“港校熱”是降溫了。熱度還能保持多久?是否越來越受到香港政治形勢的影響?其中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這些問題也許都值得深入思考。 (作者:從薇薇)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