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田鄉主席冀勿對原居民存偏見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第3次蟬聯錦田鄉事委員會主席的鄧賀年表示,一向奉行「少講多做」,立足鄉間基層工作的原則,並努力弘揚鄧氏宗族的傳統習俗和文化。身兼元朗區區議會城鄉規劃及發展委員會主席的他說,支持特區政府發展經濟,在為元朗地區發展規劃大開綠燈之時,亦要求政府在規劃時,應予鄉村預留較多的村界,以應付人口增加建丁屋的需求,同時要增加或改善鄉村道路、休憩場所等市政配套,讓村民享受城鄉發展的成果。他表示,冀外間對新界原居民不應以偏概全,並拋出金句:「新界『土豪』是愛國、愛港、愛鄉的鄉紳而非劣紳」。
●弘揚宗族傳統並重視教育
鄧賀年表示,錦田鄉以鄧氏為主,鄉村一直保留鄧氏宗族祭祖、祭祠堂等傳統習俗和文化,同時重視教育。錦田鄧氏家族從宋朝時期開始辦書室,培育後代。現時鄉委會保留和弘揚傳統文化、捍衛享受教育的權利,2001年教育局推行教育改革(俗稱:殺校)期間,鄉委會據理力爭保留了蒙養小學、通德小學及聖約瑟小學繼續辦學,而現時新界各鄉中只有錦田鄉是唯一擁有3所小學。近期鄉委會為非牟利機構舉辦傳統教育活動,提供豁免租金的展覽場地,而該機構社工免費為基層貧困家庭學生補習功課、提供圖書等,亦舉辦課外活動,讓學生不必整天對電腦、手機。
現時身兼元朗區區議會城鄉規劃及發展委員會主席的鄧賀年表示,他本人支持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每次委員會討論政府部門有關元朗地區發展規劃時,作為該會主席均是大開綠燈通過規劃,同時,他也以鄉委會主席、區議會當然議員及鄉議局執委身份,要求政府部門在規劃時,應予以錦田鄉及整個新界原居民村預留較多的村界,以應付人口增加建丁屋需求,以及增加或改善鄉村道路、休憩場所等市政配套,讓村民享受城鄉發展的成果。
●最頭痛解決鄉村僭建問題
鄧賀年從事鄉委會工作12載。他表示,最令人頭痛的是,如何解決政府界定的鄉村僭建問題。他指出,97年前歷屆政府對圍村中「紅契村屋」樓層高度沒有明文限制,隨每戶家庭成員增加,有部分村民將村屋加建至4至5層,現時特區政府僅依據70年小型屋宇條例,男丁建村屋(俗稱:丁屋),樓高3層的標準來界定「紅契村屋」樓高3層以上上蓋屋為「僭建」,這類「紅契村屋」村民如執行拆除老屋「僭建」時,在建築安全上有相當大困難,許多村民求助,令鄉委會備受壓力,他希望政府理順小型屋宇條例中「僭建」界定。
作為鄉委會主席,他認為,應了解國家發展,故曾於2013年、2015年兩次自費參加鄉議局赴上海、江西井岡山幹部學院開辦的國情研習班,而今年9月在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習、考察中,了解到共和國第一代領導人毛澤東、朱德,當年率領千餘人在井岡山創立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其成功原因之一是打倒土豪劣紳,分發他們的財產予農民,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講起兒時家境有幾分心酸
他指出,今時被外界標籤的新界「土豪」與井岡山鬥爭時期土豪劣紳有本質上區別。今時新界絕大多數所謂的「土豪」,在歷史上是愛國、愛港、愛鄉的鄉紳而非劣紳。元朗6條鄉有抗英鬥爭的歷史,在日本佔領香港期間,許多村民參加東江縱隊。97年新界各界人士支持中國收回香港主權。去年新界居民、鄉紳站出來反佔中、反水貨的不在少數。
在世人眼中,外形酷酷的鄧賀年貌似威水的「土豪」,但他講起家境卻有幾分心酸。他憶述,爺爺曾在廣州有屋有地,做港穗貿易,但時逢中國最動蕩歲月,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日本侵華及內戰,生意做不成,最終返鄉租田種禾。到了父輩地無三分。他出生時家境貧窮,少年喪父,11歲時到錦田茶樓賣早點,每天早上6時到錦田賣早點至中午12時,下午去蒙養小學上課。
●回憶當年逃票乘車出元朗
他讀完小學再唸中學4年級後,17歲時便到荷蘭餐廳做打雜,最終因勞務市場飽和未獲得該國居留權,1985年返港做泥水工,時逢政府興建房屋,徵收錦田阿公土地,令他有資金建丁屋和做地產,但97年金融風暴、03年「沙士」,令他的地產生意「一鋪清袋」,直到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香港經濟轉好,地產生意才有起色。
對於成長時候的樂趣,鄧賀年笑言,那個年代沒錢乘巴士便「逃票」,應是農村窮家子弟的集體回憶。記起當年要去元朗玩或買東西,無錢乘巴士便會採用「逃票」策略,查車票員發現時會將他轟下車,但他會在車站等下一趟班巴士繼續「逃票」乘車,一路重複與查車票員之間的「貓捉老鼠」遊戲方式直到元朗市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