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8

外媒解密:為何外國央行都看不懂中國

2015-12-18
来源:鳳凰國際iMarkets

  圖為上海浦東雨中的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

  全球央行都試圖評估中國經濟放緩給各自經濟帶來的風險,但是他們對中國情況的了解似乎并不比多數其他觀察者深入多少。

  路透社分析報道稱,除了澳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在北京設有辦事處,美聯儲和歐洲央行似乎也是憑借和其他各方同樣的數據在研究中國,而且這些數據可能還會有出入。

  美聯儲周三升息,消除了不確定性的一大主要來源。這樣一來,除美聯儲后續步驟外,中國動態就成為投資者及政策制定者們觀察名單的重頭。

  中國在全球貿易總額中占比逾10%,而且仍是全球經濟成長的唯一最大貢獻國。中國金融市場的大跌在全球掀起波瀾,迫使9月原本計劃考慮升息的美聯儲暫停行動。

  可以說,中國的影響力在與日俱增。如果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并盯住一籃子貨幣而非單一美元,那么將可能最終導致通貨緊縮輸出,從而可能延遲或逆轉全球升息行動。

  “我們試圖獲取最佳信息...我們與任何相關者聯系。但是我認為我們的信息并不比其他任何一方要多,”美國圣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布拉德告訴路透。

  經濟學家多年來一直對中國的經濟數據持懷疑態度,試圖通過混凝土、鋼鐵或電力生產等數據一窺中國經濟的究竟。

  現在這類指標的用處也不大了,因為中國正在從出口驅動型制造業大國向更加難以衡量的服務經濟轉型。

  “我覺得中國不會提供那么詳盡的信息,”布拉德稱。

  鮮有接觸

  在美聯儲內部人士、前雇員及經濟學家看來,問題在于,雖然七國集團(G7)擁有共同的政策措辭以及完善的溝通渠道,但20國集團(G20)并沒有發展到這種程度。

  中國央行也不派決策者去參加全球經濟會議,因而無法在這些場合與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其他央行的高層官員交流。

  美聯儲前官員和目前在職的官員表示,雖然美聯儲與中國有正式的接洽,但沒有建立起官方熱線。

  “從央行到國際組織,我聽到的幾乎全是,中國方面不愿參與,”德意志銀行的亞洲經濟學家Michael Spencer說。

  路透進行的一項檢視表明,美聯儲憑借和其他經濟學家同樣的中國公開數據研究中國,美聯儲官員在公開場合及私下里都承認,對于中國經濟變化將對美國產生何種影響,他們并不比其他任何一方更有把握。

  美聯儲和歐洲央行內部專門研究中國的分析師很少,不過目前人數也在增加。例如,路透的分析顯示,美聯儲現在每月至少發布一份關于中國的報告,而在10年前,一年僅發布三或四份報告。

  這還不包括未發布的政策簡報以及內部模型。內部人士說,這些政策簡報以及內部模型為美聯儲的政策決定提供參考資料,該行在9月做出的維持利率不變的決定就是一個例子。

  包括美聯儲主席葉倫在內的美聯儲官員的確與中國央行和其他政府官員有定期接觸。例如,據葉倫的日程安排顯示,在10月8日利馬G20會議上,葉倫與中國央行副行長舉行了為期30分鐘的談話。美聯儲未就談話內容置評。

  黑箱

  盡管有人說經濟數據正在改善,但中國在許多方面仍是個黑箱。結構性改革步伐就是一個挑戰,它讓歷史數據在預測未來趨勢時變得用處不大。

  甚至中國官員也承認他們的統計數據引發質疑。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07年時曾表示,中國的數據是“人為的”。

  歐洲主要央行資深人士表示,近幾年已經培養出研究中國問題的專業力量,但數據上的差異以及中國改革的步伐,給他們的判斷帶來很大挑戰。

  他們指出,國民賬面上缺乏進口價格指數或全面的需求面數據,這是橫亙在面前的一些障礙。

  澳洲央行北京辦公室的十位分析師,對中國經濟的各個方面展開研究,包括財富管理、資本流動情況等等。日本央行在北京也設有辦公室。

  澳洲央行不愿對這篇文章直接發表看法。不過,澳洲央行助理總裁肯特(Christopher Kent)上個月在一場會議上表示,研究人員幫助央行獲得對中國的“真切感受”。

  除了中國對美國經濟的直接影響外,美聯儲也擔心中國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下滑,對澳洲、加拿大和智利等國經濟所造成的沖擊。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柯普朗(Robert Steven Kaplan)在9月上任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讓他的研究人員好好分析中國的數據。

  他的員工估計,中國經濟增幅每減少一個百分點,就將使美國經濟增幅縮減0.2個百分點。

  “了解中國經濟放緩情況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中國仍是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一個經濟體,”柯普朗在他上任后的首場演說中表示。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