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快播案最大啟示 “互聯網+”首先須加上法治

2016-01-13
来源:北京日報

  快播王欣

  快播涉黃案之所以被冠以“2016年互聯網第一案”,其價值顯然不在於那些看似精彩的辯詞和引人發笑的段子。從法治的視角切入,以法治思維審視案件當中所呈現出的現實問題和司法實踐,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誠然技術本身並無原罪,但使用技術卻要遵守法律的底線和道德的操守。“互聯網+”也好,其他的“技術+”也罷,首先要“+”的都應是法律,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連日來,快播涉黃案庭審直播引爆輿論,辯方及律師團的所謂“最強辯詞”更是刷爆朋友圈。在紛紛擾擾的輿論場中,有人力挺快播,認為“技術無罪”;有人聚焦庭審,覺得公訴機關表現不夠專業;還有一些忙於編織各種段子取樂,儼然將一場嚴肅的刑事訴訟演繹成八卦集錦。

  拋開口水之爭靜下來想想,該案之所以被冠以“2016年互聯網第一案”,其價值顯然不在於那些看似精彩的辯詞和引人發笑的段子。從法治的視角切入,以法治思維審視案件當中所呈現出的現實問題和司法實踐,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通過庭審直播,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證據問題和技術問題、控方表現和辯護策略等等,一個個法律課本中的專業術語,以直觀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可謂給全社會上了一堂生動的法治課。而透過案件本身,我們更可以進一步追問:立法和司法該如何應對突飛猛進的互聯網?如何讓網絡技術既便利生活又無損於社會良善?這樣的效果和指向正是“第一案”的題中應有之義。

  互聯網時代的法治有很多新特征,突出一點便是要求更加公開透明。近些年來,很多重大案件公開審理漸成常態,在各方觀點角力交鋒、言辭碰撞、思辨激揚中,人們愈發感受到網絡時代法治實踐的新氣象。此番快播案本身受關注程度就高,加之全程直播,使這一案件的影響力得以超出單純的法院而進入廣闊的公共視野,讓公眾在參與評判中感受法治的力量,在耳聞目睹中感受程序的正義。相較於此,那些辯詞“金句”倒顯得沒那么重要了,因為大家已經深刻明白,法治思維不是看誰伶牙俐齒,不是看誰膽大聲高,歸根結底是要拿事實和證據說話的。

  應當看到,隨著互聯網技術日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類似快播案這種涉及技術與經營、服務、管理之間糾葛的案件也勢必越來越多。這裏頭,有一個根本概念必須厘清,那就是“技術是否無罪”。誠然技術本身並無原罪,但使用技術卻要遵守法律的底線和道德的操守。當使用目的不再考究,無所不用其極,就會生發出諸多問題。以快播為例,其網站實為傳播平台,而非單純的技術,對其傳播的內容承擔法律責任理所當然。此時我們或許可以套用一下王欣的“菜刀論”:明知對方要去殺人,卻仍將菜刀出售乃至縱使,這樣還能免罪么?如此看來,情懷滿滿的辯詞,實則是偷換概念,玩文字遊戲罷了。說到底,“互聯網+”也好,其他的“技術+”也罷,首先要“+”的都應是法律,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不可否認,快播案之所以產生諸多爭議,在於當前互聯網領域的立法還不盡完善,也在於當前社會上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還有很多不到位之處。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法律法規、市場監管時常“慢半拍”,大多等到問題、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才被動出手。快播“黃”了這么多年,鑽法律空子無疑是重要生存方式之一。這也恰恰提醒我們,新生事物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如果說過去,互聯網立法相對模糊,而種種鑽法律空子的失范行為帶來的危害也有限,那么如今,浪潮般的數字化變革正在大規模沖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聯網帶來的數字森林中,立法跟不上、執法老遲疑,將會讓整個社會陷入極大混亂,整個網絡空間都將為其埋單。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快播案”解決不了所有問題,後面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們去完善。

  互聯網不是無序社會,法律就是黑暗中的星辰、航行中的燈塔。邁入互聯網時代,當每個人都陸續抵達“互聯網+”的風口,禦風而行,也就更加需要法治的重塑與遵守。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