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5

央行為何在此時選擇降準?

2016-03-01
来源:新京報

  作者:馬光遠

  央行決定,自2016年3月1日起,普遍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以保持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

  坦率而言,這是一次遲來的降準。這是自去年10月23日央行降準之后,時隔四個月之后的第一次降準。這期間的間隔,貨幣政策在常規政策工具上幾乎按兵不動。基于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和刻意回避宏觀政策與“刺激”二字絕緣,降準降息等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一直到了今天才正式出籠。

  在我看來,央行在這個時候選擇降準,原因不外乎三點:

  一是加大政策力度遏制國內經濟下行的壓力。剛剛在上海閉幕的G20央行行長和財長會議通過的公報,談及2016年全球經濟面臨的形勢,毫無隱諱地指出:“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和脆弱性加大。此外,對全球經濟前景進一步向下修正風險的擔憂日益增加。”受國際國內環境的影響,1月份的主要宏觀經濟數據仍然不容樂觀,中國經濟仍然面臨極大的下行壓力。

  二是受資本流出的影響,流動性仍然偏緊。很多人對1月份信貸新增2.51萬億元給予了很多解讀,這個數字遠超2015年1月的1.47萬億元和“四萬億”后首年的1.62萬億元,為單月歷史最高位。考慮到春節因素,1月份的數據盡管創了歷史紀錄,但基于此判斷貨幣政策已經放水并不準確。這次選擇降準,其實是在人民幣匯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對沖外匯占款的減少。人民幣貶值加速了資本流出的速度。盡管之前央行通過MLF、SLF等工具進行對沖,但這依然無法替代降準的作用。

  另外就是,對抗通縮的壓力。2015年CPI下降到1.4%的低位,1月份的PPI仍然為負的5.3%,已經連續47個月為負數。中國經濟事實上已經陷入了典型的通縮狀態。對于長期以來和通脹做斗爭的中國貨幣政策而言,似乎對通縮的反應有點過于緩慢。再加上民意對貨幣政策寬松的天然的警惕,導致我們的貨幣政策總是瞻前顧后,希望能夠讓所有人滿意,這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在某種程度而言,通縮會引發企業債務實際負擔的上升,導致信心的低迷。相對于產能過剩、杠桿等問題,通縮的問題對經濟整體的影響更大。

  基于以上,我一直認為,在中國經濟下行和通縮壓力并存的情況下,切記對貨幣政策不要貼標簽。貨幣政策一定要靈活而為,該穩健就穩健,該寬松一定要寬松。面對通縮這個魔鬼,降低存款準備金不等于放水;在整個經濟下行的壓力下,保持適度的刺激也是維持信心之所在。過度的刺激會導致極大的負面效應,但如果一味地強調不刺激,也不是科學的貨幣政策的真正要義。

  也要承認,降準降息很可能讓中國一線城市火熱的房地產更加火熱,但相對于通縮的“冰冷”,這種負面效應是必須接受的。可以通過其他政策的引導避免負面效應的擴大。降準的目的是為了對抗經濟下行和通縮,絕不是為了給一線城市的房地產火上澆油。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