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黄扬略吁加速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 港深共造东盟战略平台

2016-03-16
来源:香港商报

   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可以打破深莞惠三者目前和未来发展瓶颈,还将有力促进珠三角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及带动作用,加速释放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红利,强大的溢出效应也将使长期以来经济较为落后的粤东地区直接长期受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商报前社长黄扬略认为,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还可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一起,联手成为今后十年撬动中国-东盟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平台,成为国家实施新一轮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香港商报记者顾安安 张丽娟

  深可申设机构统揽对接东盟事务

  新一届政府,把周边外交放在空前重要的位置,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家总理李克强相继访问东南亚时提出,中国和东盟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往开来,在「黄金十年」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战略突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东南亚国家因地缘接近,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黄扬略认为,建设「海丝」的大战略将着力缓解东盟内部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加强内部协调,平衡各方诉求;同时,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战略互信,也是寻求解决南骸端的可行方式。他建议,可以将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效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一起,发挥改革开放试验区经济活跃、与东南亚地区交往密切、对外投资能力强等独特作用,联手成为今后十年撬动中国-东盟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共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平台,成为国家实施新一轮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此外,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促进南海地区和平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

  黄扬略认为,在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战略构想方面,深圳优势明显。首先,深圳具备特殊的地缘优势,深圳与「海上丝绸之路」渊源极深,蛇口赤湾曾经是它的一个重埠。深圳地处亚太主航道关键节点,邻近国际主要海运线,区位条件优越。特别是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大大降低了深圳的资金获取成本、制度学习成本和信息获得成本,在深港联手「走出去」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香港在法律、金融方面的优势。

  「深圳可以向国家提出成立直属中央的东盟及南海事务机构,统揽对接东盟事务、南海开发等重大事项指挥工作。还可依托香港的国际化地位,成立东盟及南海研究智库,为国家行动提供支撑」。黄扬略表示,近年来,深圳与东盟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及相互投资进入快车道,东盟成为深圳经贸往来重中之重。目前,深圳在越南、新加坡、印尼和泰国投资规模较大,主要涉及高新技术、资源开发、农业合作、商品加工、海洋经济开发与服务行业等。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有居全国连冠的外贸地位,2013年,深圳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374亿美元,占全国的12.9%,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同时,深圳在海港、空港、陆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前面。此外,深圳金融业已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跻身国内金融「第一方阵」。基本建立起了以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主体,其他各类金融机构并存,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创新做得卓有成效。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也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枢纽城市提供了保障。

  港深携手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当今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需要把建设世界级大都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以参与全球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黄扬略认为,如果港深强强携手、加快融合,共建合作区、打造双子城,完全有可能在10至15年内建成亚洲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世界级大都会。从某种程度上讲,深港合作区建设是「一国两制」政策能量在空间上的放大,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逐步收获的红利。

  「更为重要的是,从政治和全局考量,在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中,深港两地的携手合作可以发挥独到的作用,助推实现『一带一路』的愿景。」黄扬略说,这种区域制度安排一旦付诸实践,也将会为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区域经济整合开创先例——从自然的融合迈向制度化、组织化融合,从而有助於促进整个大中华经济区内的经济融合与发展。

  在2013年两会上,黄扬略曾提出加快香港新界东北开发,推进深港河套地区建设的提案。「如果说前海是香港进入内地的跳板,河套地区则可以打造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桥头堡,形成一个内地企业在香港的地区总部圈。在当今两地土地的『寸土寸金』,这种盘活深港边境土地资源存量,大胆制度创新之举,必然会为两地发展注入活力。」黄扬略建议,河套地区可以采取「境内关外」的模式,将之打造成为内地企业在香港的地区总部圈。

  破三地瓶颈取3家所长

  经过快速发展,深圳已跻身国内一线城市,成为内地第四大城市。GDP总量连续十多年排名前四,外贸出口连续13年居全国第一,2015年GDP或将超越香港。在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深圳超越北京,跃居第三位,直逼排名第二的香港。深圳还被誉为「设计之都」、「创客之城」,目前在科技、物流、金融、物流产业发展迅猛。

  「然而,土地使用的饱和和配套产业的减少,严重制约了进一步发展。」黄扬略表示,「这是个大问题,但并非解决不了,北上东莞,东寻惠州,正是深圳延伸的方向」。

  号称「世界工厂」的东莞,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土地紧缺日益严重,用电荒不容忽视,高素质人才紧缺。惠州主要以大亚湾工业为经济支柱,地广人稀,拥有大量的土地,山海资源仍然在寻求更大的利用,罗浮山和大亚湾海洋资源丰富。黄扬略认为,深圳、东莞和惠州分开发展弊端难掩,但区域一体化发展却可以各补其短,各吸它长,相辅相成,可以实现从产业结构和城市特点等方面更深层次的融合。

  黄扬略强调,深莞惠区域一体化发展,深圳经济的强盛将为东莞和惠州注入新的资金、资源、机遇,改变东莞粗放式经济难以精细化的局面,带入核心科技;将为惠州带来新的石化和汽车行业的发展,以及旅游行业和住宅地产的开发。而东莞将为深圳的科技、金融、物流、商贸做出配套产业、基础服务业的支撑;深圳、东莞将通过惠州,解决自己土地困局。

  事实上,深莞惠一体化是具有良好基础的,国家很早就对此进行了战略考量。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深莞惠一体化在《纲要》中明确予以提出,这为3个城市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更为重归一家提供了极大可能性。

  2014年10月,深莞惠三市党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了《深莞惠交通运输一体化规划》,为三市交通一体化提供了总体的规划指引。按照规划,未来的交通逐渐一体化。「这几年来,深莞惠三地互动频密,一体化进程有序开展,一体化的趋势也在逐步体现,特别是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对接。」黄扬略介绍。

  泛珠三角协调发展新格局

  深莞惠一体化对於珠三角的发展亦有促进作用。黄扬略认为,从珠三角产业布局看,目前,IT、高新技术产业主要聚集在深莞惠一带;传统制造业和重化产业主要聚集在广、佛地区,而珠海、中山等城市则长於旅游业和休镕产业。从产业结构上看,虽然深莞惠三市的发展水平不同,但是在产业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因此,深莞惠区域一体化,建立大的产业集群,势必将成为一个功率强劲的引擎,对整个珠三角都可以有很大的吸纳力、辐射力。

  「更为重要的是,深莞惠区域一体化,将加快形成泛珠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新格局,与香港一起成为更好带动泛珠地区实现持续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动机』」,黄扬略强调,深莞惠区域一体化,势必与广佛形成竞争关系,但这种竞争关系是良性的,倒逼双方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程度,与港澳实现合理整合、分工和提升。

  此外,深莞惠区域一体化还可成为社会治理和改革试验田。黄扬略认为,目前,深圳仅是个小块的现代化都市,没有腹地,也没有城乡结合部跟农村,尚无法为中央城镇化建设、社会管理、建设落后的农村文化等方面提供试验。深圳提供的是高度现代化精细化的城市经验,对全国没有太大的借鉴作用。

  然而,深莞惠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有了现代化城镇,又有落后的城乡结合部,完全可提供很丰富的综合城乡改革实验舞台,对中央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加强社会管理非常有价值。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