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穿越千年感受巴蜀漢風

2016-04-11
来源:香港商報

歌舞宴樂俑

  【香港商報網訊】四川、重慶為巴蜀古國故地,商周時期就孕育出了悠久燦爛的巴蜀文明。3月25日,《巴蜀漢風——川渝地區漢代文物精品展》在深圳博物館歷史民俗館展出,本次展覽將持續4個月,到7月24日結束。雕刻精美的漢闕、模制精湛的畫像磚、形神兼備的陶俑、深沉雄大的畫像石,展現了令人驚嘆的藝術魅力,其中的說唱陶俑堪稱國寶級文物。香港商報記者黃鶯

  繁榮富饒的「天府之國」

  川渝是漢代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秦統一巴蜀后,「移秦民萬家實之」;統一六國后,「輒徙其豪俠於蜀」,這些移民措施使中原先進文化與生產技術得以在巴蜀傳播。歷經兩漢400餘年的統治,巴蜀逐漸發展成為繁榮富饒的「天府之國」。

  漢代是先秦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交融并轉型變革的歷史時期。隨著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政策的推行,儒家經學主導了現實的政治和文教,道家長生、升仙信仰的西王母仙界則是世人寄託靈魂的天堂,這是認知兩漢巴蜀政治倫理和文化藝術的兩大核心思想。同時,巴蜀漢賦發達,百戲舞樂盛行,蜀錦、漆器、鹽鐵等手工業也聲名卓著。

  此次展覽共分5個部分,展出畫像磚、陶俑、石刻、銅器等文物精品168件組,全面展示了漢代巴蜀莊園建築、生產勞作、居室生活、宴飲舞樂、車馬出行、儒學教化與神仙信仰,也藝術地再現了漢代的世俗生活與精神信仰。

  畫像磚上的幸福畫面

  為配合展覽,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志成舉行專題講座。謝志成表示,漢代畫像磚上表現了當時巴蜀地區人們的生活內容,有農事勞作、手工業生產、商業活動、日常生活、娛樂生活、升仙信仰等方面。

  漢代的石刻作品,無論是畫像石、畫像磚,還是石俑、石闕,都具有簡約洗練、凝重粗獷的漢代藝術特色。一塊塊畫像磚就像一張張漢代人的「照片」,生動、真實地再現了漢代四川人的方方面面。

  東漢釀酒畫像磚,畫面正中一挽髻的婦人正在大釜旁指揮,其右一人衣袖高卷,左手靠於釜邊,右手在釜內操作。灶前有酒爐一座,內有三甕,甕口似有管與爐面相通。左側似有兩名荷酒販者,一人推獨輪車盛酒而去,另一人肩挑酒甕,回首后顧朝店外走去。釀酒業是兩漢時期規模較大的一項手工業,畫像磚上有釀酒使用的甕形酒具,有一大甕待以出售的成酒,還有售酒者、買酒者、運酒者,再現了當時小酒肆作坊生產與銷售的情景,也反映了漢代飲酒風氣之盛和四川釀酒業的發達。

  這一時期,巴蜀文化在宗教、倫理、建築、衣食住行、姓氏、文學藝術、神話傳說、教育、史學等領域都較以前有了劃時代的飛躍,從根本上改變了巴蜀人民的素養和氣質。過去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地的巴蜀進步為先進的文化之邦。農業是漢代巴蜀地區最大的社會生產部門,作為整個經濟領域基礎,平原淺丘地區由粗放型向精耕型發展。它們不僅養活了巴蜀各族人民,還為全國人民的統一大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許多新的手工業部門,如冶鐵系統、井鹽系統、以馬車為代表的新的交通工具系統迅速出現,迅速發展;傳統的冶銅、陶瓷、漆器、釀酒等也有了空前發展。

  陶俑上豐富的面部笑容

  漢代陶俑以其生動活潑的造型反映出漢代巴蜀地區現實生活,展現著時代風格。我們既看到了漢代人浪漫又現實的生活態度,也看到了創作者樸實純真的心靈。陶俑所表現出的是終日勞作的人對生命和生活幸福的嚮往,以及經受了無數苦難仍保持著幽默和樂觀的精神。

  謝志成表示,從漢代的文物可以看出,漢代的幸福指數是特別高的,「漢代畫像磚上的內容像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連環畫,用我個人的觀點,應該是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從眾多古典理論中有關幸福的闡述,無不落在一個「樂」字上,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說的「幸福」。

  他說,唯獨四川出土的陶俑,幾乎千篇一律笑得非常燦爛,不管是在勞動還是在做其它動作的陶俑,每個人的臉部都帶著燦爛的笑容,但笑容又千姿百態各不一樣,「有的笑得嘴歪的,有的笑得就非常自然,有的笑起來會抽象一些,還有的是笑得還露著牙齒,他們的表情能夠反映出來當時的祥和,對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謝志成說。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