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Uber在兩岸命運大不同

2016-08-08
来源:香港商報

  平凡

  上周以來,朋友圈的怨氣明顯加重,只因滴滴跟Uber中國「拼車」,眼看補貼的「蠅頭小利」將終結,用戶擔憂便利有償化,簡直司機則坦言,錢更難賺。不過,網約車的合法化,不但讓Uber首次有法可依,更讓以往所擔憂的安全、事故糾紛、準入門檻以及一系列管理問題得到解決,用戶不再如坐黑車,司機不再擔心被「釣魚」。

  相較之下,台灣民眾對Uber的愛恨交鋒還需繼續,尤其是Uber冲擊的士司機生計,民團發動從業者包圍交通部,群情激奮抗議Uber違法營運。當局至今已祭罰數千萬新台幣,日前更勒令其撤資出境。

  台灣除了開罰還是開罰

  毋庸置疑,新生事務生來注定與爭議并存,因為它不是人們潜意識中熟悉的東西,它的發展、壯大必定要經歷各種質疑和更嚴格的檢視。更何况Uber挑起利益冲突,其遭受抵制甚至取締,已經成為全球性問題。即便大陸新法出台,Uber案例在其他地方仍繼續撰寫。

  面對「Uber在大陸合法,台灣政府很落伍。」有島內業內人士認為,大陸是訂了一個「網約車」的法,Uber只是賣給了合法的滴滴,所以真正問題是「Uber在大陸守法了,為什麼在台灣不能?」面對同樣的新生事物,尤其是被全球輿論普遍認為是未來新型出行方式,更是共享經濟新形態的Uber,大陸選擇適應并以相當快的速度制定法規,而台灣相關政策依舊搖襬不定。

  兩岸的不同做法一如對第三方支付的前瞻運作,在政策輔導下,支付寶等電子商務迅速在大陸壯大;對照台灣的第三方支付法則半生不熟、外加綁手綁腳,促使台灣的銀行業只得爭相加入支付寶,電子商務在台灣的發展至今只能開小門、走小路。

  確實,對照大陸面對新生事物、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台當局對待Uber還停留在釣魚開罰、約談甚至是吊銷執照等簡單暴力上,從不去思考如何面對抵擋不住的新經濟產業,更不去學會自我調節來接受新生事物。畢竟,如學者所言,即使撤資也趕不走Uber,換個名稱再投資很容易,政府應想辦法和Uber共存共榮,訂出一套讓Uber合法生存,民眾又能享受Uber帶來的新科技服務。

  打不開的封閉心態

  與其說台灣的問題出在缺乏政策配稿,不如說是缺乏開放心態接納外來事務。事實上,四小龍時代的輝煌除了得益於工業崛起的時代紅利,得益於台灣人吃苦耐勞和抓住時代機遇,更重要的是摒弃保護主義,善用外資、技術甚至是人才。而回望過去數十年,台灣的產業結構背道而馳,封閉、管制凌駕一切,不舍得犧牲任何本地產業,卻又對外部機遇垂誕不已。只可惜,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更沒有完全索取而付出的好事。如學者所言,台灣這樣的「既保護又求發展」的策略套餐,一吃已經30、40年,但年覆一年,卻無力脫困。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開放是必經之路。而網絡金融又是未來趨勢,更是全球爭奪的大蛋糕,有著科技島的台灣難道要袖手旁觀,自動放弃?只是,Uber僅僅是一個經濟結構的分支,其他所有的產業、經濟形態,台灣的封閉心態還要一再复制麼?Uber其實是台灣困境的照妖鏡,只是不知喚醒那些什麼都怕、沉睡在昔日輝煌的同胞們。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