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不一樣的商業世界

2017-11-24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民政事務總署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諮詢委員會主席 蕭楚基

  香港是商業味很濃的社會,身邊的朋友大多都試過搞大小生意。在商業社會,不斷追求收獲是必然的模式,不過在純商業以外,有一種生意卻包含着另一個世界,是人情味和傳送愛的世界,有很強的助人助己的價值信念,這就是社會企業(社企)。

  經營社企需商業頭腦

  曾經一次跟外國的朋友談及香港的社企,他們驚訝本港的社企類型如此多,還有政府投放的資源也驚人。回想10年前的香港,從外國飄來一陣「社企風」,而政府亦主動推出社企的支援措施,筆者有幸參與其中一個委員會(「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諮詢委員會」),一做就10年。這個諮詢委員會是一個資助計劃,為香港有心成立社企的人士或機構,提供種子基金,推動可持續的地區扶貧工作,協助弱勢社群自力更生。計劃由2006年開始,今年已經第11年,現正推行第22期撥款計劃,至過去21期,合共批出197個社企項目,撥款港幣247810201元,及提供了3102個就業機會,成績很不錯。

  不過,曾經有評論指,經委員會撥款的社企,經營不善,生意淡薄,連年蝕錢。而資助期結束后,乾脆結業,是浪費公帑。的確,多年來,有部分社企在資助期后不久結業,結業原因复雜,難以一概而論。據早前的統計,其實約八成在資助期后仍繼續經營,更有部分社企已擴充業務,包括開設幾間分店。總之,社企是一門生意,與坊間的生意無异,能否持續經營,都需要商業頭腦。

  究竟怎樣的經營模式,才可讓社企穩健發展?筆者用以下兩個失敗例子說明。多年前,一個申請伙伴倡自強資助基金的非牟利團體,希望開設一家補習社,扶助弱勢學生。理念是好,也有一個2000多尺的地方,可開展生意。可是,他們希望將地方物盡其用,故希望在補習社外,加入Cafe、時裝店及書店,一時間將一所補習社變成綜合型商場。而以上每項業務都要申請相關牌照及聘請各項專長的人才,結果,申請失敗。第二個例子是,一個機構希望開設糖水店,可是對行業一知半解,所以邀請餐飲專家做顧問,但又沒有與專家溝通,最終在審批撥款的面試日,大家互望,「十問九唔知」,其申請也告失敗。

  付出努力創出傳奇

  不過,凡事都有兩面,社企也可以取得大成功。例如去年開業、位於灣仔的社企餐廳,在短短時間就闖出名堂,猶記得他們的創辦人曾說過,要幫助更生人士,一定要給他們穩定工作,讓他們找到生命的意義,為自己前途努力。這份理念,讓他帶領一班邊緣青年和更生人士,成為貢獻社會的一群。他更將餐廳一部分變成廚藝訓練中心,實在值得敬佩。還有另一個機構開設專門聘請婦女的西餐廳,現已有數間分店,位於屯門、元朗等地區。很多曾經迷失的婦女,都可以在這里工作,逆境自強,找到新的一片天,說明無論是哪個年紀,都可以創出傳奇。

  以上例子說明,做社企必須「唔熟唔做」,要熟悉行業運作、發展,并有相熟的人脈,也要做好市場調查,多觀察,看看現今香港會否接受其理念。還有,必須選定一個明確目標,能如何協助弱勢社群,不能三心兩意,將業務過度多元化發展,最終變成「三不像」。此外,還要管好現金流及人手控制,萬萬不能出現人手過剩的情况。筆者曾見過一些社企工作量不高,但聘請的人卻太多,導致員工上班工作量極低,浪費了薪金支出。

  現時香港百花齊放,社企要占一席位并不容易,而在社企工作的人士,基於各種原因,很多時都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對更多困難。不過各人都十分堅持,經過10年來的努力,香港社企已不止餐飲,更有環保、旅游、藝術等行業,非常多姿多采。

  不少港人非常支持社企,會專誠在日常生活中選購社企的產品及服務,到貼上社企標貼的店舖光顧,更會了解每家社企的背后理念和目標。這樣可以讓社企獲得利潤,能夠持續營運,并達到創立社企的社會目標,將消費融合愛心。期望社企愈來愈受認同和支持,使香港多一點愛和支持。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