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年金部署全攻略

2018-08-02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是全球最長壽地區,港人平均壽命約84歲意味退休長者面對龐大的生活開支。政府早前推出公共年金計劃,對比「銀色債券」和安老按揭,還有市場上林林總總的退休產品,退休一族應如何配置資產?年輕人又該如何為未來退休生活做準備?

  香港商報記者 張智榮

  買年金多一重保障

  世界銀行提出退休保障三大支柱概念,第一支柱是社會安全網,即由政府管理以稅收資助退休長者,例如香港有「長者生活津貼」(長生津)和「生果金」;第二支柱是強制性退休金計劃,即「打工仔」每月供款的強積金;第三支柱是個人自願性儲蓄及保險。然而,處於夾心階層的長者,他們既不符合資格享受社會安全網,又沒有足夠儲蓄應付晚年生活,而公共年金正好提供多一個出路。

  公共年金接受年滿65歲的長者認購,認購金額5萬至100萬元,內部回報率4%。如果長者繳付一筆過保費後,可即時享有每月保證定額的收入,直至終身。假設一名65歲男性投保100萬元年金,每月可領取5800元,79歲可以回本;女性則由於預期壽命較長,每月可領取5300元。換言之,越長命,領取的年金就越多,故此坊間說買年金是鬥長命。

  中途退保損失大

  除非提前退保,否則公共年金可謂穩賺不賠,投保人可至少領取相當於已繳保費105%的每月保證年金收入,萬一長者在此前不幸身故,則其受益人可選擇一筆過或繼續每月領取餘下的年金。

  值得注意的是,在穩定和保證的前提下,公共年金其實也存在風險,例如缺乏靈活性,年金中途退保會蒙受損失。萬一長者突然需要資金應急,例如突如其來的疾病,餘下未發放的年金需按折現率計算價值取回。假設一名65歲男性投保100萬元年金,翌年退保只能取回約73萬元。

  適合有積蓄但不熟投資長者

  康宏理財聯席董事梁惜君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政府推動公共年金有助促進大眾關注和了解,也為退休人士提供更多資產配置選擇。她認為,年金可提供穩定且有保證的入息,最適合健康狀況良好、閒置資金充裕且不熟悉投資的長者。不過,不建議長者將所有積蓄用來買年金,因年金靈活性低,若有應急需要提早退保會有損失。她認為,退休人士應拿多大比例的積蓄買年金因人而異,需視乎投保人風險承受能力和預期壽命等,長者把約30%積蓄來購買年金較為合適。

  在公共年金推出之前,市面上已有各種私營年金。梁惜君指出,私營年金分為即期年金和延期年金兩種,即期年金指投保後立即可領取定額收入,公共年金屬於即期年金;延期年金則需先供款一段時間後,才能領取定額收入,更適合為退休做準備的年輕人。

  另外,私營年金對投保人沒有年齡限制,而且投保金額可多過100萬元。很多私營年金設有額外保障,例如身故賠償已繳保費的125%,又如若不幸患上危疾,每月可領取雙倍年金等。另一項「聯名條款」,如果投保人不幸身故,聯名人例如其配偶,可繼續每月領取三分之二的年金,直至終身,這些都是公共年金未有提供的。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次過繳費,私營年金門檻一般較高,而且內部回報率未必有保證。

  「年金+」組合應付晚年開支

  對於沒有物業同時積蓄不多的退休長者,梁惜君建議,可選擇「年金+長生津」的組合應付晚年開支,因公共年金金額不會納入「長生津」的資產計算,而年金部分佔積蓄比例以30%至50%為宜。她又指,市場上也有其他相對穩健的投資選擇適合退休人士,例如有穩定派息的公用收息股、企業債券和債券基金等,港元或人民幣定存也值得考慮。

  另外,對於持有物業但儲蓄不多的長者,除了可把一部分積蓄投入年金,也可考慮做逆按揭。不過,梁惜君表示,政府推出逆按揭的成效不大,因長者的傳統觀念傾向把物業資產留給下一代。但對於沒有子女或沒計劃把資產留給下一代的長者,以「年金+逆按揭」方式應付晚年開支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長者理財顧問李錦認為,政府推出公共年金是「德政」,為長者提供更多選擇,對私營年金市場也有參考作用,而且可減少長者墮入騙局的機會,在保本零風險下提供的回報率亦不差。他指出,退休長者理財講究分散風險和流動性,公共年金符合這些特點,建議有充裕積蓄的準退休人士,屆滿65歲即可投放100萬元在公共年金。即使沒有太多積蓄的長者,也值得考慮投放一部分資金買年金,因其為晚年提供穩定且保證的現金流,建議長者把總資產至少30%留作現金,以應付醫療等突如其來的開支。

  【拆局解碼】退休安排要趁後生

  年輕人談退休,總感覺是很遙遠很漫長的事,其實錯了!如果一個人從30歲開始每月儲2000元為退休做準備,假設年回報率5%,到60歲時,連本帶利已累積約167萬元。但如果遲10年起步,從40歲才開始做同樣的退休儲蓄,到60歲時,戶口只有約83萬元。兩者的退休積蓄竟相差1倍!這就是複式效應,指的是本金賺取回報,回報加在本金上再賺取回報,產生「利疊利」的效果,「雪球」越滾越大。

  那麼,究竟年輕人需要儲多少錢以備退休之用呢?事實上,大部分理財服務公司網站都設有退休計算機,供客戶計算退休所需,積金局網站上也有「退休需要計算機」,立場相對中立。

  香港統計處在2014年進行的住戶開支模式調查顯示,撇除通脹因素,香港退休住戶每月平均支出約2.26萬元。根據經合組織及世界銀行2015年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建議退休後的每月定期收入(月入替代率),應維持退休前月入的60%,才能確保退休後的生活水平不會大幅下降。換言之,如果退休前月入2萬元,退休後每月需有1.2萬元才可維持退休前生活水平。

  退休再活22年需儲2000萬

  根據積金局網站的「退休需要計算機」,假如預計退休後每月生活開支2.5萬元(今日值),預期65歲退休,退休後生活22年,假設通脹率3.3%,那麼退休生活所需總金額約為2091萬元(將來值)。

  如果單純依靠儲蓄,30歲起每月需儲4.98萬元,才能在65歲達成該退休目標,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另一方面,康宏理財資料顯示,如果30歲起投保回報率6%的儲蓄計劃,只需月儲約1.5萬至2萬元,65歲便可達到以上退休目標,每月儲蓄金額大減至少60%,當中也是複式效應在推波助瀾。

  張智榮

  【年金知多點】年金率≠內部回報率

  私營年金計劃通常會列出年金率,一般在4%以上,而公共年金計劃的內部回報率為4%,有投資者會誤以為年金率等於回報率,認為公共年金的回報偏低。事實上,年金率不等於回報率或內部回報率,所謂年金率,是指每年領取的年金佔本金的比率,例如一筆過繳付100萬元的公共年金,每月領取5800元,年金率為7%。

  另外,內部回報率也不等於實際回報率,因投保人最終可以得到多少回報,視乎實際收取年期,因此每一個投保人所得到的內部回報率各有不同,可以低於、等於或高於4%。年金計劃有派息兼派本的特點,內部回報率只是按揭證券公司根據預期平均壽命等因素計算的假設回報率。張智榮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