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4

【追思慈善家田家炳】創基金會奉獻教育事業

2018-08-06
来源:香港商报

 

  田家炳創立基金會致力社會公益,尤其重視教育。圖為他與內地中學生合照。 資料圖片

  【香港商報网訊】田家炳於1982年創立基金會,致力捐辦社會公益。他在《我的幸福人生》一書中提到,慈善是他的第二事業,子女亦贊同他「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於後人。」基金會致力在兩岸四地捐辦社會公益事業,尤重教育,實踐「取諸社會、用於社會」的信念。而至今天,基金會在全國共資助了大學93所、中學164所、小學41所、專業學校及幼稚園20所、鄉村學校圖書室1800餘間。

  人生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

  作為第二事業,田家炳曾說:「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能把自己的財富資助公益事業,廣大民眾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獲得無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們不妨將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恒久而輝煌的事業。」

  田家炳基金會初期只以個人在公司的收益支持基金會的工作,並未有系統性的捐款計劃及專責人員處理。基金會創會宗旨為「興學育才,推廣文教,回饋社會,貢獻國家」。1983年,第一所以「田家炳」命名的「保良局田家炳幼稚園」首先創立;1984年「廣東省大埔縣家炳第一中學」啟用;1987年捐辦「香港仁愛堂田家炳中學」。1994年獲香港政府批准,在新界粉嶺主辦一所全新中學,命名為田家炳中學。

  田家炳(右)當年出席廣東教育學院田家炳大樓落成儀式。

  資助學校遍布全國34省市區

  在90年代,基金會在積極回饋香港的同時,亦致力支持內地的教育事業,訂定資助師範大學與中學的申請章程,大規模捐建各省市區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和田家炳中學。在教育部、各地教育部門、香港多位教授學者的鼎力推薦,再加上各地政府和學校資金配合,基金會所資助的學校遍布全國34省市區。

  隨着基金會的發展,至2000年代,田家炳為了令基金會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曾計劃將屯門田氐中心,及荔枝角田氏企業中心合共4幢大廈的業權轉入基金會,但礙於要支付逾千萬元的轉名費,及規限大部分收益須用於香港,結果只將全部租金收益,撥捐基金會。

  田家炳為人樂善好施,其中一樣為人津津樂道的事情,則是他在2001年出售居住了37年的九龍塘獨立住宅,並悉數將所獲的5600萬元全數捐至田家炳基金會,款項皆用於資助學校,他自己則租住一間約1300呎的公寓居住。

  1987年仁愛堂田家炳中學開幕,是田家炳(右三)在港捐辦的第一所學校。

  擴服務範圍健全基金會架構

  在《我的幸福人生》一書中,田家炳指這事為他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大家同聲讚一位耄耋老人為公益而鞠躬盡瘁,放棄大筆財產,這是甚少人可做到的。」而他當時是想,5、6千萬元的利息每月就達40萬元,則每晚等於用了約13300元,實在太浪費。如將得款捐作建校用途,可看到一幢幢壯觀的教學大樓,聽到萬千學子琅琅悅耳的讀書聲,無論經濟效益或精神享受都比自用好。

  基金會常因捐款超過一幢大廈的租金收入,由田氏家族生意中所獲予以補足及支持。而為方便行政操作,不得不由其家族管理,不知不覺間,基金會便維持這樣運作了20多年。至2008年夏天,田家炳深感基金會工作日益繁重,且社會各界亦寄予厚望,為擴大服務範圍及健全基金會架構,特請慈善事業顧問草擬基金會制度化各有關問題。

  田家炳於1989年返回闊別43年的家鄉,獲鄉民熱烈歡迎。

  9所大學委派代表加入諮議局

  2009年2月,田家炳則致函邀請本港9所大學委派代表加入諮議局,共同策劃基金會工作,田家炳自己僅保留不具任何權力的榮譽主席虛銜。由於多年來基金會與9所大學關係良好,田家炳的要求又單純是無私地奉獻於社會,9所大學校長都欣然接受要求。2010年基金會的長遠發展制度有所完善,田家炳再將4幢大廈業權轉予基金會,使基金會成為一個由社會人士參與管理的慈善機構。

  捐建桑梓10年工程400項

  在教育以外,田家炳與妻子於1989年12月回到闊別了43年的桑梓大埔縣的家鄉。並走訪縣內10餘個鄉鎮,定下發展桑梓善業的大計,並在10年間完成了經濟又實惠的工程達400多項。

  獲海內外大埔縣鄉人稱頌

  田家炳基金會於1997年資助國家教委師範推行課程改革。

  田家炳在《我的幸福人生》一書中提到,當年回鄉,大埔縣委書記帶同幾位縣領導連續幾日驅車到古野、高陂、光德、百侯、楓朗、大麻、英雅、三河、茶陽、西河、岩上、大東共12個鄉鎮,參觀多項有關教育、醫療、交通、民生等實際情況,讓他對大埔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對捐資桑梓也有了初步的腹稿,並在離開大埔前夕,設筵數10桌宴請縣領導及鄉親,並在請柬上題了一些感受。

  而在是次回鄉期間,田家炳已向多方面的領導及鄉賢陳述縣內急待改善教育、醫療、交通等項目,並指出願盡力支持,又特別請縣政府成立「家炳建設工程籌建委員會」,由縣委書記及縣長任正副主任,及禮聘一位廉潔務實的退休幹部為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下面還設專業設計工程師5人,秘書、財務、會計、司機各1人,統辦一切田家炳的捐資項目,負責定項、選點、設計、招標、施工到驗收等工作。

  終於不負有心人,在田的積極推動下,引起了各級幹部及人民的有力支持,籌建辦也特別認真高度負責,卒在10年時間內完成了經濟又實惠的工程達400多項,其中工程金額1億多元。成績卓越,海內外大埔人更稱頌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工程。

  大埔縣田家炳高級職業學校外的碑文誌記貢獻。

  工程辦公室至1998年結束

  根據大埔縣政府決定,從1991年開始,每年舉行一次田家炳系列工程落成和奠基典禮。首批田家炳系列工程25項(教育18項,醫院6項,橋樑道路1項)。而規模較盛大的,則是1996年32項、1997年37項、1998年48項工程落成和奠基典禮。縣政府還連續3年邀請了教育部、各省市高層領導及數10所師範大學、田家炳中學校長共百餘人參加慶典。

  至1998年,大埔縣內的工程大致已完成了所需,家炳工程籌建辦公室正式結束。而總結至1999年底,在大埔縣內共建了11所中學、4所專業學校、23所小學、3所幼兒園、23間醫院、126座橋樑、6條公路、還有以鋼筋水泥建造逾萬露天座位的大型運動場和體育中心大樓、青少年宮、電視台等一大批造福地方的設施等。

  田家炳向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捐款成立田家炳光電中心。

  「百校之父」捐資毫無保留

  有「百校之父」之稱的田家炳,在基金會總幹事戴大為的眼中,是一個對自己非常節儉,卻對教育投入毫無保留的人。戴大為講述,晚年時去探望正遇上感冒的田家炳正流着鼻水,田是連一張紙巾都要當中撕開分兩次用;但是如基金會季度年度報告上對教育事業捐款的數字同比稍有下降則非常敏感。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為理念

  戴大為指,田家炳經常敦促基金會要再努力更主動地尋找需要支持教育領域和地方。每當校長們到田家炳租的寓所看他,雖行走不便,但必定要撐拐杖送到電梯口時還念念不忘囑託要把學校辦好。

  戴又提到,「中國的希望在教育」是田家炳的理念,而基金會的使命是:「促進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文化,融合世界文明,以提升中國的教育素質,貢獻國家。」田家炳的心願將一直是基金會工作目標。

  田家炳出席西北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落成儀式。

  早在2011年,田家炳為健全基金會架構,已邀請本港9所大學校長和多位社會俊彥加入諮議局及董事局,共同參與管治,推廣基金會工作,更新使命,已為基金會奠定邁向專業化的可持續發展藍圖。

  作為支持教育的慈善團體,基金會的工作緊密跟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基金會將致力加強與教育部門、大學和專業機構的協作,透過資助卓越知識平台和專業社群網絡的建立,在學生培育、學與教、學校管理與發展,促進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並與世界文明交流結合等方面開展特色項目,提升教育質素,推動國家的發展。

  資助大學生赴偏鄉地區支教

  基金會的工作策略是配合使命,凝聚專才,通過「政府-高校-學校-基金會」多方合作的模式,主動推出更多符合國情及本會使命的教育項目,令更多學校受惠,做到持續發展,造福社群。除教育事業這一最重要的範疇以外,基金會也會繼續關心以田家炳命名的本港及內地社福機構,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田家炳於2000年設立「田家炳中學優秀畢業生獎學金」。

  戴另提到,現在每年都通過在香港的9所大學(包括公開大學)設立的田家炳教育基金資助內地、台灣和澳門的學者赴港學術交流;資助大學生赴內地和台灣偏鄉地區支教。此外並針對大學對於德育和中華文化課程為主題項目給予定向捐助,就去年一年就向這9所大學每間捐資300萬港元專項支持學生培育、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項目。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