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山啟動四季學術沙龍之秋季場活動

2019-10-14
来源:香港商報網
  【香港商報訊】記者焦家志報道:10月13日下午,由坪山區委宣傳部、坪山美術館主辦,藝術媒體「打邊爐」承辦的四季學術沙龍之秋季場活動正式開啟,同時還舉辦了「未知城市」中國當代建築裝置影像展閉幕分享。
 
  本次活動主要以學術沙龍的交流方式進行,特別邀請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周榕教授、坪山美術館館長劉曉都以及副館長李耀為主講嘉賓,和13位重量級嘉賓展開對話,主題為「行動想像」。此次沙龍基於展覽的問題指向與坪山美術館的機構語境,圍繞「什麼造就了地方」、「人們以何種方式闡釋地方」、「藝術如何發現地方」等問題展開。沙龍分三個部分進行,以期圍繞細小的切口,探討藝術家如何激發與延展地方行動的認知和想像。
 
 
  劉曉都就坪山美術館成立背景、策展理念、展覽結構、學術合作等情況進行了綜合介紹。他表示,坪山美術館作為坪山文化聚落的重要組成,在開館之際所舉辦的季度系列學術沙龍、公共講座和藝術工作坊等活動,是希望坪山美術館未來能在深圳乃至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生活中扮演起前端角色,成為深圳未來的當代藝術高地。同時,他形容四季學術沙龍「如同坪山美術館一樣,一切都是新的,我們在探討新的問題,走新的路,也在做新的事情」,而正是不同層面的參與人群,在溝通和碰撞中塑造出了坪山美術館的具體形象。
 
  第一場沙龍
 
  未知與可見:什麼造就了地方感
 
  周榕教授在發言中對本次展覽的主題定位予以高度評價。他指出,以美術館所在地坪山為起點,開場即拋出「深圳是全國最沒有『地方感』的地方,坪山又是深圳最沒有『地方感』的地方,如何在一個地方感雙重缺失的語境下構建並凸顯『地方感』,本次沙龍的探討對於坪山而言意義非凡」。
 
  中國當代建築裝置影像展策展人張宇星,華中科技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汪原,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馮原,廣州美術學院教師、博爾赫斯藝術機構創辦人陳侗等四組發言人對待「地方」問題抽絲剝繭、層層遞進,從「何為地方性」、「歷史上的地方性」到「如何建構地方性」,探討了超越建築師和規劃師之外地方情結建構。周榕認為馮原所提到的「神性」恰好可以回應張星宇所提出的「未知性」,該問題也為第二場沙龍對於「藝術機構」以及「公共建築」所承擔的城市功能探討作出了鋪墊。
 
  第二場沙龍

  流動,亦或暫停?——機構如何應對時間和地方
 
  劉曉都主持第二場沙龍,四位與談人或是長期工作於藝術機構,或是自身工作內容與美術館密切相關,機構工作應當如何樹立自身工作的重心標軸,更好地應對不斷變動的時間和地方認知。
 
  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胡斌認為,對地方問題的探討並不代表著地理上的局限,任何一個地區都可以成為世界性的話題,因此對於機構來說,如何將地方性的工作與世界接連起來便非常重要,而不應該將二者對立起來。中國當代建築裝置影像展策展人野城同樣對當下在建築界、藝術界被過度討論的「在地性」提出質疑,他認為,坪山的優勢在於它可以藉助便利的交通信息渠道擺脫其地理位置上的限制,過度強調地方性,反而會制約其發展。
 
  招商蛇口?設計互聯趙蓉介紹,設計互聯在開館前歷經了八年的籌備討論階段,正是這樣嚴謹而周密構思,設計互聯得以用堅定的核心價值,在無形的工作之中積極地傳遞機構的力量,實現機構內容對地方的塑造。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教授樊林提出,在機構工作當中,知識與經驗並重之餘,美學認知及情感上的支持亦不可或缺,在獨立思考與合作精神相互關聯的工作之中,有趣不僅是知識生產的核心,還是行動力所在。
 
  第三場沙龍

  行動與建構:從地方行動到自我評論
 
  李耀主持第三場沙龍,將討論的尺度縮小至個體實踐,「地方」一詞,在四位與談人各自不同的經驗背景下呈現出更加多元的面貌。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視覺人類學博士陳曉陽表示,「地方」的敘述和構建首先不能忽略人的存在,先要有人和地區,才會形成「地方」,她以深圳「改革開放前」的歷史作為引子,提出在進行多維地方書寫的前提是要客觀地面對地區和尊重地方歷史。對於媒體人鍾剛的工作而言,地方則是進入更深的內容挖掘當中的一個切口,最終形成自我工作的重量感,將地方性的生產傳播到陌生的領域,這才是有穿透力的價值傳遞與保存。
 
  工作於深圳、上海兩地的韓晶以自身創辦「半層書店」的經驗舉例,地方會在發展中自然形成年代的留存,在這個過程中,行動者必須脫下「精英改造者」的姿態,以此來完成「不可不做」的責任感。OCAT深圳館的研究員陳柏麒則從藝術機構實踐本身出發,談及如何在運營和管理機構過程中,考慮在地文化和觀眾的需求,他認為,行動者的責任在於幫助和拓展觀眾的地方認知,突破對於地方符號化的刻板印象。
[责任编辑:admin]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