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春園見證國共首次合作 大革命由此席捲全國

2021-01-30 10:27
來源:中新社

    在廣州市越秀區新河浦民國建築保護區里,有一條小河在古樹簇擁中靜靜流過。河邊有三棟樣式統一的小洋樓掩映在婆娑綠蔭中,時常會有學生慕名而來,站在大門口與其合照。這裏曾經是中共中央辦公所在地——「春園」,歷經近百年風雨,風貌依舊。

 推動國共「首次握手」

 走進春園,沿著狹窄的樓梯走上二樓,仿佛還能看到當時代表的身影:在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期間,陳獨秀、蔡和森、毛澤東、瞿秋白、張太雷等部分代表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都住在春園24號,他們一起分析時局,共同研究革命問題,並在此起草大會的宣言和各項決議草案。

 上世紀20年代,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經過一年多的工人運動實踐,逐漸意識到要戰勝強大敵人,僅靠工人階級孤軍奮戰是不夠的,必須聯合國民黨等革命黨派,結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

 1923年年初,孫中山由上海返回廣東,重建廣東革命基地。1923年4月,中共中央從上海移駐廣州,春園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指導中國革命的中心。

 「當時廣州是國民政府的大本營,孫中山進行階級革命的根據地,召開中共三大的目的是爭取形成國共合作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館長朱海仁稱,當時對於以什麼形式進行合作,共產黨與國民黨內部有非常激烈的爭論。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廣州恤孤院后街31號(現恤孤院路3號)的一棟普通兩層樓房裏召開。朱海仁稱,中共三大確認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道路,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獨立性。

 中共三大後,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正式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隨後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都得到了發展,大革命的風暴迅速由廣州席捲全國。

 半世紀調查建起紀念館

 1938年夏天,在廣州淪陷前,恤孤院路31號的這棟平房毀於日軍炮火,僅存牆基等遺蹟。

 從1923年至1972年,近半世紀以來,中共三大的會址一度成為不解之謎。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單位通過採用考古勘察的方法,幾經周折才最終確定舊址和原貌,為建立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提供依據。

 2006年,由中共三大會址遺址廣場、歷史陳列館、春園和舊民居5號樓組成的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等。

 隨着紅色文化傳播熱潮的掀起,入館人數不斷攀升,每年吸引參觀者達十餘萬人次。

 在外表方形、褚紅色的紀念館內,一件件文物展品、一份份珍貴的檔案資料、一個還原當年會議場景的高仿真矽膠像,結合聲、光、電等展示手段,向後世講述著這段錯綜複雜的歷史。

 紀念館改拓建提升展陳

 近日,紀念館大部分區域已被圍蔽,擴建項目正緊鑼密鼓推進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副館長黎淑瑩稱,由於參觀人數逐年變多,原有紀念館的空間顯得比較不足。

 「改擴建的工程實施完成之後,展陳面積將擴大超過1400平方米,比原有的展示面積擴大一倍以上。通過展示歷史細節,並結合全息影像等手段,呈現中共三大的歷史,達到『見人見時間見精神』的境界。」黎淑瑩稱,該館已與荷蘭、俄羅斯和台灣地區等進行資料收集,計劃在文物、研究、展陳等方面有提升,計劃於2021年7月1日對外開放。

 「中共三大整體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和人才隊伍建設。」黎淑瑩稱,已成立中共三大研究中心,將其打造成為新型研究中心、學術交流平台和紅色文化人才培養基地。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