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說】孫恩光:建標準 補空白 力推「無土有機種植」

2021-03-10 17:26
來源:香港商報

 「三農」一直是國家的重點關注。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不斷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更建議通過頂層設計和政策調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了農業農村向現代化邁進。近五年,生態保護和修復、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產品質量、現代種植業和農業科硏都是關注重點。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孫恩光建議,利用澳門「一國兩制」的優勢,建立「無土有機種植」標準,填補國家空白,解決新城鎮產業空洞,吸引大灣區青年等融入發展創新農業,大力發展有機農業產業和觀光農業。

 據統計,我國近十年間耕地面積減少1.2億畝,大量菜地被侵佔。同時,我國農村人口每年有三千多萬農民轉向城市。耕地減少,人口轉移,農村勞動力迅速老年化,農村現有的勞動力以45-65歲為主,他們不僅對新科技不敏感,而且年齡大很快會喪失勞動能力。

 目前我國蔬果生產技術比較落後, 生產效率比較低下,農藥化肥污染,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在化學農業時代,許多重大疾病都與此有關,如大量施氮肥導致瓜菜中的遊離態硝酸、亞硝酸大幅上升,特別是大棚種植每周都要打藥,化肥農藥污染嚴重,既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又影響我國食品安全的聲譽。但城鎮人口快速膨脹,蔬果需求急劇增長,供不應求價格飛漲,同時人民對瓜菜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的綠色消費。然而土壤種植受自然影響, 不可能有大突破; 蔬果生產後繼無人,生產供應有巨大的潛在危機,人們迫切需要投資少、操作簡單,又能低成本高效率地生產無污染優質蔬果的新科技,來解燃眉之急和長久之患。

 首先,要善用澳門兩制之利,建立「無土有機種植」標準,填補國家的空白。由於傳統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無土種植系統儘管在完全不添加化學物料的情況下,只要不用基質或泥土種植,只能取得綠色認證,均不能獲得我國的有機認證。既然我國已經建立一整套的有機認證系統,在此基礎上,倒不如善用澳門「一國兩制」之利,通過澳門籍參考國際無土有機種植標準或與有關機構合作,制定我國及澳門認可的「無土有機種植」標準以填補國家的空白。

 第二,要創新輪耕規劃方式,促進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2021年「一號文件」要求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和推廣耕地休耕輪作制度。眾所周知,休耕是土地復修的最有效方式,時間越長,生態修復得越好。但無可奈何,當休耕時,農民將沒了收入,只可依靠政府補貼(如有),增加政府財政壓力。故此,一般都會實施輪耕,但是輪耕對改善生態效果不顯著。

 政府可作長期(5-10年)的輪耕規劃,用好無土種植對土地質量要求不高,可用土地選擇範圍廣的優勢(能在鹽鹼地,沙地種植,不佔用18億畝紅綫的耕用土地),在休耕的土地上建設。先進的無土有機種植更能夠循環利用水資源,避免了土地、自然水的污染。通過精心策劃、政府政策配合及適當的市場推廣,高質量農產品的收益能彌補政府財政補貼,同時藉此機遇推進農村實施現代化農業改革。故此,精準輪耕規劃能夠一舉多得,不但能加快和確保我國生態和黑土地的修復,亦能保障農產品供給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三,要借鑒澳門現有無土有機種植技術,促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澳門現代系統農業協會早年參與開發了一套無土有機種植技術。該技術已應用在香港元朗、山東濟南(已結束)、台灣臺中的農場來進行前期研發和試產。技術所生產的農作物不僅安全,無農藥、無重金屬、無激素殘留,更獲得美國USDA100%有機認證,並已進入市場且獲得消費者的認可。該技術集合微生物有機肥料硏發、測土配方、水肥結合、設施農業種植等先進生產方式,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前提下降低有機蔬菜的生產成本達到工業化生產,讓廣大消費者都能享受到健康、營養、天然的有機蔬菜。各省市相關農業部門可組織各地農學專家和青年農民借鑒學習,進一步促進建立現代鄉村產業體系。(香港商報駐京記者 林彬彬)

[責任編輯:刁瑾玲]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