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故事】瀏陽文家市 革命的「繈褓」

2021-06-15 23:25
來源:香港商報網

 先有文家市,再有井岡山。如果把井岡山比喻成革命的搖籃,文家市就是革命的繈褓。90多年前,這個位於湖南長沙瀏陽、地處湘贛交界地帶的邊陲小鎮,在中國革命生死存亡之際,書寫了一段起死回生、波瀾壯闊的歷史——1927年9月1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在此會師,開闢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盛夏的6月,在湖南瀏陽文家市鎮的秋收起義紀念廣場,每天前來觀光學習的遊客絡繹不絕。矗立在廣場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旗幟雕塑絢麗奪目。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爆發,但很快遭到失敗。在毛澤東的建議下,9月19日各路起義部隊會師在文家市,當晚,毛澤東主持會議,討論起義部隊受挫後的進軍方向。毛澤東拿出一份地圖,指著湘贛邊界山形最寬的部分,生動形象地打比喻說:這裏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險要,崇山峻岭,峭壁聳立,森林茂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裏離大城市較遠,是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是積草囤糧、聚集革命力量的好地方,適宜作為落腳點。

 毛澤東的分析和主張得到了包括總指揮盧德銘在內前委會大多數人擁護和支持。最後決定:放棄攻打長沙,部隊沿羅霄山脈退往湘南,尋求新的立足點。9月20日清晨,當天際露出第一絲曙光,工農革命軍1500餘人已在里仁學校操坪集合,向着井岡山進發。

 旗幟引領方向,道路決定命運。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張志初說,毛澤東在文家市的揮手,解決了中國革命的「尋路」問題,那就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政權;文家市的揮手,是高揚「第一軍旗」的揮手,揮出了人民軍隊的建軍雛形。(記者何雯)

 圖為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