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泉:香港團隊參與國家航天項目得益於「一國兩制」優勢

2021-06-22 09:03
來源:香港中國通訊社

    從「嫦娥一號」探月工程到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香港科研團隊近年在國家多個重大航天項目中均有所參與。香港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21日接受採訪時表示,香港科研團隊所得的成就,離不開國家與香港的大環境,亦得益於「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隨着資源、需求及機制進一步完善,香港科研人員將在國家發展中有更多參與。

 回顧近年,國家重大航天項目中總有香港團隊的身影。2007年10月,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數位來自香港的科學家、受邀代表港人參與研究「嫦娥一號」帶回的月球數據。

 2010年「嫦娥二號」成功發射。同年,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在共建聯合實驗室及航天醫學工程科學研究的相關合作達成初步共識。其後雙方一直保持緊密學術連繫,並在中醫中藥、生物醫學工程及骨科等領域進行聯合研究,在航天醫學骨關節肌肉健康醫學研究與應用領域尤見美滿成果。

 隨後,由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團隊研發的「相機指向系統」在「嫦娥三號」升空時首次獲國家採用,這是第一個由香港製造及開發、獲國家採用參與探月計劃的科學儀器。數年之後,相關技術也應用在「嫦娥四號」的月背探測任務中。

 去年底,「嫦娥五號」成功完成國家首次月球採樣任務,由理大團隊耗時7年研發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不僅參與了國家探月任務,香港科研團隊也是「火星相機」研發的貢獻者。

 今年5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順利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着陸,由理大團隊研究的「落火狀態監視相機」(俗稱「火星相機」)成為關鍵設備。相機搭載於着陸器外層平台上,以監視着陸情況、火星的周遭環境等。

 對於香港在國家航天重大項目中的參與度,陳清泉表示,香港回歸祖國以後,香港科技人員有更多機會承擔國家項目,並在不少項目中嶄露頭角,這離不開國家建設和香港發展的大環境,更離不開「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

 在國家層面上,陳清泉指出,近年來國家的科技資源,包括中央、廣東省乃至深圳市的科技資源,向香港開放和傾斜,為香港提供豐富的科技資源,彌補了香港的短處。更接連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十四五」規劃,讓香港在國家發展中,佔有重要一環,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國家重大項目之中。

 陳清泉說,香港自身一直也在制定科研規劃,就如何將香港打造成國際科創中心提出發展建議;但香港始終受限於自身產業鏈不完善的缺陷,難以有所突破。

 隨着香港國安法落實和完善選舉制度,香港進入新階段,陳清泉認為,香港的科研工作者也會有更多話語權,更能為香港科研整體的發展建言獻策。長遠而言,會使香港的科研生態鏈更加健全。

 「既然香港有資源、需求和機制,那麼香港科研工作者也要抓住機遇,擼起袖子加油幹。」陳清泉預計,香港科研工作者今後一定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國家項目,而最為重要的是,希望可以帶動香港的年輕人參與到國家項目中,為香港和國家培養「港產」專業人才。

 (「天問一號」探測器拍攝的南、北半球火星側身像。新華社) 

[責任編輯:楊眉]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