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善書行善事,人有善念天必佑之

2021-06-28 01:02
來源:香港商報網

 樂善好施、積德行善,是中華民族以來便推崇備至的優良品德。揚善止惡、導人向善也是中國文學、哲學、宗教、民間信仰、人文科學中的重要內容和題材。

 《易經》大有卦云:「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大有,即盛大豐有、年歲豐收的意思,是大吉大利的卦象,因為君子遏制惡而弘揚善,心有善念,必然「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善惡有報,是因果定律,也是自然法則。中國古代有許多旨在教化人心、勸人為善的書籍流行,稱為善書,或勸善書、因果書,以通俗的語言、直白的勸諭、詳實的案例、精深的智慧,教導世人知因果、明善惡、辨是非、循天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改過遷善,積善積福。

 其中,《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並稱中國民間善書的「三大聖經」,在民間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影響力。

 如《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

 如《文昌陰騭文》云:「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欲廣福田,須憑心地。行時時之方便,作種種之陰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常須隱惡揚善,不可口是心非」;「作事須循天理,出言要順人心」。

 如《關帝覺世經》云:「時行方便,廣積陰德,救難濟急,恤孤憐貧」;「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雖不見,神已早聞」;「善惡兩途,禍福攸分;行善福報,作惡禍臨」;「諸如此福,惟善可致。帝本無私,惟佑善人」。

 這些名言警句至今仍在民間社會廣泛流傳,宣揚因果循環,指陳善惡之報,匡正道德良知,規勸世人去惡從善、積德獲福,對引導和規範民間社會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扭轉不良的社會風氣,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印光大師少年時,熟讀《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三聖經:「……俾知有所師法,有所禁戒。一一為其略說大意,以為後來讀書受益之前導。」印光大師弘法授課時,極力提倡流通《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等善書,一生恭印《太上感應篇》、《文昌陰騭文》、《關帝覺世經》等善書三百多萬冊。

 印光大師說:「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李炳南居士、淨空法師等大德,也均鼓勵世人「勸讀、勸行、勸刻、勸講」善書,以善書的力量,教化眾生,指迷開悟,實現普度眾生的宏願。

 清代名臣湯金釗對《關帝覺世經》推崇備至,他認為,《覺世寶經》顯揚孔孟之道,潛移默化中教化人心,列舉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勉勵人向善,指出行善福報,作惡禍臨的天道至理,讓善良的人看到,為善不疲倦,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不善的人看到,心生恐懼、敬畏,有的就會洗心革面,痛改前非。

 善書的勸善形式多樣,通俗易懂,易於傳播,有勸善文、勸善歌、勸善圖說、功過格、寶卷等。為加深民眾對善書中因果循環、善惡有報思想的理解,善書的註釋部分常以真實事例來講道理、敦教化、啟民智、厚人倫。

 宋代的《後德錄》、《陰德傳》和《勸善錄》;明代的《為善陰騭》、《大明仁孝皇后勸善書》;清代的《太上感應篇註證》、《覺世經註證》、《文昌帝君陰騭文註》等,都是引用古今行善獲報、作惡遭殃的靈驗故事,將善惡報應的道理,潛移默化地融入黎民百姓心中。

 善書勸人言善行善,強調「德福一致」,只要行善積德,就會「常有吉神擁護,永無惡曜加臨」,喚醒民眾的行善動機,引導民眾樂善好善,傳播、弘揚社會正能量,為人間創造美好福祉,為社會帶來清淨安寧。

 凡事有因果,萬事有輪回。人有善念,天必佑之。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個人心存善心,積善積德,無論其現在環境如何,久久必獲吉祥,這是善良的福報,也是天地之理,自然之理。

 弘揚關帝文化  彭允好

[責任編輯:謝燁挺]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