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云南 > 商报专稿

巢湖岸边看长临

2014-10-15
来源:香港商报

  巢湖岸边看长临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跨合肥市、巢湖市、肥西县、肥东县和庐江县。因状若鸟巢和春秋战国时属楚境巢国, 故名巢湖。巢湖方圆800里,是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它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宛如一只碗夹在长江和淮河之间。美丽的巢湖最可爱之处就是靠北岸的肥东县长临河镇。游巢湖不看长临品不出巢湖之美。

  草长莺飞,湖光山色,或乘汽车、或坐高铁、或泛轻舟快艇,来到巢湖北岸肥东县六家畈、长临河一带,犹如置身于杏花春雨、小桥流水的锦绣江南。振湖塔、文峰塔,塔塔相望;四顶山、青阳山,山山相迎;秀才圩、龙潭圩,圩圩相连;南淝河、店埠河,水水相通。山环水绕,峰同路转,山村水郭,田畴如画,使人流连忘返。新修环巢湖旅游大道从滨湖新区到巢湖市区的北岸,一路景观美不胜收。

  走进长临河,股股文风扑面而来,这里藏风聚气,人财两旺,百里水乡走出千位豪杰,链接成一条高大的人物长廊,任君景仰、徜徉。

  历史悠久长宁镇

  本镇历史悠久,位于肥东县长临河东光行政村罗胜四自然村北1000米有一处大、小钹滩遗址,遗址西部一条南北向的机耕路将遗址与罗胜四村相连。该地为两块突起的台地,大致呈圆形,中间高,四周低,南部略高于北部,最高处高于周围农田约3米,大钹滩面积近9000平方米。小钹滩面积约4500平方米。地面可见大量的红烧土颗粒,采集的陶片多为夹砂红陶和纹印硬陶,纹饰有绳纹、叶脉纹、方格纹,器型有鬲足、罐底、钵口沿等,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期,长临河先人就在这块肥沃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安徽省建制沿革》记载:夏、商时这里为淮夷部落,战国时属楚巢邑管辖,己形成集市,隋、唐、元、明皆属庐州合肥县。长临河镇名“长临河”,因街南原有一条小河紧挨,环绕其外。但也有人说:长临河原亦名“长宁河”,传说有二,一说:街临湖畔,长受湖水侵袭为灾,故人们给它取个吉祥名字叫“长宁河”。二说:古代巢湖并不是湖,而是一座古城巢县,长临河在巢县城北门外。秦末,巢县突然沉陷为湖,而长临河有幸未陷,人们希望它长期安宁,改名“长宁河”。连年灾祸,善良的人民对未来的生活难以把握,只有给予一个美好的祝愿,聊自慰藉。但此名并未通行多久。

  长临河镇建制始于明末,曾分别隶属于巢湖县和合肥县管辖。清嘉庆八年《合肥县志>记载,东乡设有长宁镇。1949年长临河隶属肥东县,同年10月设长临河管理区,1950年8月成立长临河区公所,1958年设长临河人民公社,1983年设长临河乡政府,1992年撤乡复镇。2006年12月与六家畈镇合并成立新的长临河镇。现在的长临河镇南濒巢湖,与巢湖市中庙镇相连,东与桥头桥镇毗镇,北与撮镇镇接壤,西临合肥母亲河—南淝河与包河区相望,镇政府所在地长临河距县城店埠、省城合肥均25公里。国土面积100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8个村委会,人口5.1万人。

  名胜古迹遍地是

  1、四顶朝霞冠古今

  四顶山位于长临河境内,主峰海拔174米,因四峰并列,故名。此山又因仿佛是只巨大的香炉,四足朝天倒立,亦称四鼎山。隋书<地理志》、 《太平寰宇记》把它列入名山大川。山虽不高,但由于高高地耸立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显得尤为峻伟。四顶山景色之美,以朝霞为最,故又名朝霞山。每当雨霁露晨,旭日东升,霞光四射,满山璀璨,所以“四顶朝霞”闻名海内,先后被列入“庐阳八景”和“巢湖八景”。清代《庐州府志》、《合肥县志》、 《巢湖志》和当代《中国名胜大词典》等典籍,对此山美景均有记载。顶朝霞》时,曾亲自登山观察:“一日晨起,徘徊于螺髻之侧。适当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东升,奇光四射,俯视四五里许,恍乎涌五色琉璃中,四顶我始悟。”才知朝霞是水气折光反射形成的奇观。游人观朝霞,一般是头天晚上就住在山上,凌晨登高眺望,要是遇到雨过天晴的好天气,当旭日透过蒙蒙的水雾,带着闪动的阳光来到大地时,在脚下的草地上,会山现一道道光环:在浩瀚的湖水中,会呈现出一派五颜六色的光彩,微风拂起,光逐水,水生光,直向湖天尽头。

  四顶山南端高峰,曾有一座金碧辉煌、蔚为壮观的古刹。唐代一僧人在此结庐为庵。宋时建“庆和寺”,明代学者黄道日改名为“朝霞寺”,供奉关羽像。庙前一片大树林蓊蓊郁郁,中有两棵高达10余丈的紫檀,像两个忠实的卫士分列两边,特别引人注目。明末著名学者方自勉曾隐居朝霞寺,设书院授徒,造就出一大批学士,闻名当时。金属门铂的黑漆大门上有副对联,为桐城派学者齐惠中所作:“圣地结朝霞山势西来犹望蜀,丹心悬偃月湖波东下欲吞吴。”庙后有一专供游人休息的场所,石凳石椅厝放四周。一块方形青石棋盘,32个棋子好像分成两队人马,正在楚河汉界前线激战厮杀。周边有四个石鼓圆凳供观阵者助威。相传南北斗星曾下界在此对弈,并从此留下了千古神话。

  尤其令人惊奇和不可思议的是,在那大庙和花园相隔的长廊之间,有一口十几米深,名为“滴芦井”的高山占井。夜晚月上中天时,从井底水中能看到光怪陆离的五彩祥云和美妙的月光,这便是四顶山景中之景——朝霞映月。北面山腰处有一惊险奇观:一条巨大呈宝塔状的尖石直刺长空,高约七八米,顶端镶有一块石片,并垂下一条长三四米的石线,仿佛一仙翁正坐在那里静静地垂钓。在南面山腰朝阳处,有两块形似一双鹦鹉巨石,名日“鹦鹉石”,每当阳光照射之时,站在三里外的中庙或更远一点的姥山向北眺望,只见四顶山那鹦鹉石宛如一对情鸟在交颈相偎,喃喃细浯。巢湖水边的西山脚下,有一孤石,似出水青蛙栖息岸边,昂首望天,日“青蛙石”。

  抗战前,山脚‘F六家畈村的吴中流在山上的第四峰偏北处,建了一座“四项公园”。抗战之初,住地离山不远的爱国将领张治中又在第二峰建了一所西式结构、小巧玲珑的别墅,取名“朝霞小筑”。蒋桂争斗时,张将军曾隐居四顶山一月有余。

  四顶胜镜,不仅吸引了古今大批游客,也留下了成篇累卷的脍炙人口的诗赋。

  晚唐钱塘诗人罗隐曾咏道:

  一山分四顶,

  三面瞰平湖。

  过夏僧无热,

  凌冬草不枯。

  游人来至此,

  愿舍发和须;

  宋代文人张彦修也在诗中赞扬四顶山:

  翠峦齐耸压平湖,

  晚绿朝红画不如。

  寄语商山贤四皓,

  好来个各一峰居。

  明代诗人许蕃春的诗专门描绘了四顶山春色:

  亭午过朝霞,

  山溪约略斜。

  细泉分石齿,

  晴鸟乱银沙。

  地远昔年梦,

  春浓野诗花。

  晚烟迷短骑,

  归路柳条遮。

  清代周家颐留下了特别赞美四顶山晨景的诗:

  瞥见朝霞彩,

  临湖四顶山。

  晓钟才觉得,

  孤骛未飞还。

  2、皖侨乡六家畈

  六家畈吴氏族谱记载,唐代进士左台御使吴少微之二十世孙吴七三公,读书乐道,不求闻达,举孝廉累招不仕,于宋宝庆间(公元1226年)自宣城渡江始迁合肥东南四顶山北麓耕读,为吴氏兴隆始祖,配张氏生子再三。宋末元初吴氏二世祖吴再三率兴三、兴七、兴十、富二、富四、富六六个儿子迁居至左青阳右巢湖之潜溪河畔定居,以六子取村名为“六家畈”,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

  六家畈镇位于肥东县最南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店(埠)中(庙)路贯穿其中,交通便捷。原六家畈镇素有“侨乡”之称,侨居海外人员达78户430人。分布在美国、日本、加拿大、巴西、泰国以及港、澳、台地区。国内侨属达4000多人。这里旅游资源丰富,有合肥地区唯一的一座古塔一振湖塔(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清代古民居群四处,房屋达数百间,境内还有四顶山、茶湖山、白马山等名胜,四项山之“四顶朝霞”为古“庐阳八景”之一,《巢湖志》、《庐州县志》均有记载,是尚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六家畈镇也是名人荟萃的地方,现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台湾著名三栖明星吴静娴、美国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吴世珊、毛主席的好战士一蔡永祥烈士等共同的故乡。

  2006年5月28日上午,安徽省首个侨乡挂牌仪式在肥东县六家畈镇举行。“六家畈侨乡”的挂牌,标志着这个素有文化之乡、鱼米之乡美誉的占镇有了第三顶“桂冠”。

  六家畈人历来开放意识强,思想活跃,较早“睁开眼睛看世界”,因此敢于走出国门闯天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侨乡文化,其文化内核就是“在外建功立业、矢志回报家乡”。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六家畈独特的侨务资源,经安徽省政府同意,省侨办正式批准六家畈镇为“六家畈侨乡”,是安徽省唯一的侨乡。 六家畈位于县城南端,西南濒临巢湖,人口18000人,水陆交通便捷,土地肥沃。该镇有侨胞2003人,分布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17个国家。如在国际上颇有影Ⅱ向的美籍华人、著名社会活动家、美国<妇女心声》杂志主编吴世珊博士;美籍华人、世界一流的畜牧兽医专家吴思孝士士;美籍华人、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刘军博士等。另外,该镇还有港、澳、台胞数千人,如影、视、歌三栖明星吴静娴。

  3、雕梁画栋今犹在

  六家畈古民居豪宅有6大片。有房屋13幢33路,正房客厅505间,厢房205间,5条走巷。有吴姓公、私祠堂各一处,望湖楼一座、大宅院50余处。这些房屋均属徽派建筑,砖雕木雕精细,青砖灰瓦,齐山飞檐,每栋房屋两边封火高墙,建工考究。人们谑称:青瓦黛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

  明万历甲午年(1594年),吴姓在六家畈老街北头西侧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吴氏宗祠。民间有“六家畈祠堂一枝花”之说。祠为三进,每进五间,砖瓦结构,大门楼为宫殿式建筑,有浓厚的民族色彩。门前有石鼓、旗杆,是吴氏出过举人、进士的标志。黑漆大门红膛黑字对联是:“渤海家声远,兴隆世泽长”。

  祠堂大厅内挂有吴镒的画像,红袍皂靴,气象威严。厅内还悬有清末民初的历史名人吴桐仁、吴中英、吴佩之三位中将的金字直匾各一块。厅的两边还悬有民初大总统黎元洪、冯国璋等人颁送的匾额。厅前院内向西有一角门,通往清廷敕建淮军统领吴伯华的专祠,祠内挂吴伯华的画像,上方有一块金底黑字慈禧太后题颁的“寿”字横匾,两边还有李鸿章、李瀚章题的匾额。厅前院内有一长方形花台,植牡丹、芍药各一株,院南为花厅,门上题有“挹翠”二字。

  清末六家畈有一批人,追随李鸿章当了淮军,因镇压太平天国、捻军有功,从而升官发财。他们返乡后大兴土木,建起了一座座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

  最先回乡的是华字营统领吴伯华。他侵吞了太平天国八大王的大量财物和文物字画,于同治七年返乡,购置万亩土地,营造四所坐北朝南精美豪华的砖瓦结构大宅处五间六进,每进之间都有东西厢房各两间,共260余间。现尚有房屋50余间。1997年秋,后房主吴中流的女儿、美国纽约著名社会活动家吴世珊回乡探亲,将此宅全部捐献六家畈镇“养正小学”,作幼儿园和教师宿舍。

  吴伯华二弟吴毓兰因亲俘捻军尊王赖文光有功,官至天津布政使,一品封典。他返乡购田数万亩,从六家畈到巢县城百里不要走人家田地。他在六家畈大兴土木,建6处住宅,共240间。现有两处保存完好。一处在马槽巷.一处在老街北头。马槽巷大宅两边各五间六进到后,第三进为二层小姐绣楼,雕梁画栋,木梯木栏,推窗亮阁。两边是风火高墙。老街北头大宅四进到后,大门前竖有高大的照壁。堂屋挂有慈禧亲书“寿”字。还有李鸿章写的“春晖永报”、李瀚章写的“椿萱永寿”匾额。2001年被肥东县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基本维修完毕,可以对外开放。

  淮军名将吴育仁回乡后广置田产,在大官份建深宅大院。房子在六家畈最高、最好,五间六进到后。大门外有石鼓一对。大门高丈二、宽八尺。每进正中为厅堂,东两有回廊包厢。二进大厅的大梁为独龙过江,属建筑之奇。三进大厅的梁柱均为精工雕刻的楠木,当年正厅挂有慈禧太后亲笔“福”字,还有郑板桥的竹子,李鸿章的对联。红木家具,富丽堂皇。2001年被肥东县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房子东面是吴谦贞的住宅。吴谦贞官至总兵,从一品。后兴建住宅一座,五间五进到后。门上油漆斑驳,隐约可见门楹“诗书执礼,孝弟力田”。当年吴谦贞常在此读书、养花,颇有“解甲归田去,入山种翠薇”之雅趣。

  现在湖滨路和养正路的十字街头,坐北朝南的湖滨医院,原是安徽省军政司中将司长吴中英的住宅。住宅高大典雅,一进五间,四进到后,头进大门高丈余。上悬“裕后堂”横匾,门两边有对联日:“数世无赌博之风,合家永葆此传统”。三进与四进之间是个大院,院中间有两棵白玉兰树,树龄百余年,株干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每届花期,幽香远溢,沁人心脾,洵属珍品。

  六家畈街东有一座大花园,占地30亩,系吴中英民国初年所建,供其母晚年颐养,故名“颐园”。园内奇花异木近千种。特别值得称道的首推从海外购进的丹桂,花瓣分单、重两种,颜呈五色,绚丽夺目,异香芬馥。还有一棵株干较大的含羞树,花期长达三个月,盛开于春末夏初,花色淡红而微紫。当人们为伊吸引走进欣赏时,枝叶自然低乖,花亦顿时萎缩,宛如少女含羞,脉脉有情;当人们离开之后,花枝却又翩翩起舞,与蜂蝶相戏。

  园中亦有假山、池沼、小溪流水潺潺,颇具自然之美。假山上有茅亭,可供游客小憩。另有石制地球仪,系其胞弟吴光杰留德回国后所置,点缀其间。上刻吴光杰自撰的小文,阐明地球仪的缘起和作用,宣传科学知识。园中央花木掩映处,有西式小洋房五间,门楣上悬一木质横匾,上书“习勤馆”,有吴中英作的小跋,镂刻其上,意在教育后人勤奋学习,努力上进。

  吴伯华在杏树塘东北兴建一处花园:“也是园”,园占地十余亩,叠石为山,捎沟为池,花竹扶疏,嘉树延阴,精致别雅。最有特色的是一棵含笑花,主干有碗口粗壮,花开香无比,花后留奇香。

  园东北角有一座三层“望湖楼”,登楼可西眺巢湖。二楼南山墙上嵌一块青石浮雕,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竹石图”。北边竹林中,有一排房,是吴伯华读书迎宾会友之处。吴伯华著有《也是园诗文集》。

  出马槽巷西行,沿溪河岸小丘蜿蜒,直至巢湖,酷似游龙下海。光绪年间,吴姓集资在此处建立一座振湖塔。塔七层,高十二丈,在水边平野上高高矗立,撑天柱似地显得雄浑壮丽。塔身为六面形密檐式砖石结构,门楣与塔内均嵌有铁浮雕佛像。塔内有螺旋式阶梯,缘梯而上可登塔顶,俯看四周,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塔上有十二处石刻题词,其中十处系吴姓人士所题。塔的最上层的顶端,绘一仙鹤,凌空欲飞,苍劲有姿。塔的六角均系铜铃,风吹铃动,叮当有声,妙不可言。但因年久失修,塔身及塔顶多处损坏,经市、县两级拨款维修一新。振湖塔被列入全省重点文保护单位。

  4、青山有幸埋忠骨

  顺着从店中路行至巢湖岸边长临河镇六家畈村茶壶山,就可以在山脚下看到一座醒目的纪念碑,这里长眠着半个世纪前牺牲的40位有名的和10多位无名的革命烈士。这些烈士来自全国14个省、市,大多因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后经当时位于六家畈的战地医院治疗无效而牺牲。

  纪念碑后面的茶壶山上,是一片石块修筑的梯田,每个阶梯上者栽种着茂密的松树。虽然是炎炎夏日,在蔽日的松阴下,伴随着巢湖吹来的湿润的风,隐约可以听见阵阵的松涛。在这片阴凉的梯田里,竖立着40多块墓碑,纪念碑上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静静地躺在每个墓碑之下。而那十多位无名烈士的遗骨则被集体埋葬在纪念碑前的一个大墓中。

  茶壶山高不过百余米,山名因主峰状如茶壶而得。烈士纪念碑高8米,墓碑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碑文上书: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英勇战斗,光荣负伤,后经康复医院治疗无效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上详细记录了40名烈士的姓名、籍贯以及10多位无名烈士籍贯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到,一些烈士的籍贯还用的是解放前的省名:热河省、松江省等。

  据了解,茶壶山上长眠的烈士都是经当年的战地医院——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治疗无效后牺牲的。而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当时的地址就在一个山坳里的村镇——六家畈。

  1951年,我省决定组建第一康复医院,收治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受伤的革命战士。肥东县六家畈在解放前有很多大地主,不少大地主都建有豪华的庄园。解放后,这里的大地主大多跑到台湾或海外,留下了很多无人居住的大宅院,“房子很完好,而且比较集中”。由于当时刚刚建国,短时间内很难在一个地方建设一个大型医院,有关负责人就看中了六家畈无人居住的地主庄园, “这里离撮镇火车站很近,交通方便,而且靠近巢湖,环境也相当好”。于是,从1951年到1956年,大批伤员和军医陆续从撮镇火车站下车,再转到六家畈的战地医院,先后有1000多名来自战场的军人在此疗伤。

  随着1956年最后一批伤员和医务人员撤走,六家畈时期的安徽省第一康复医院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六家畈又恢复了平静,只留下几十位烈士长眠于此。 、

  由于这座纪念碑坐落在偏远的山村,长眠在此的烈士大多来自外省,很少有人来这里凭吊,只有在清明节、建军节时,当地的中小学生会来这里扫墓。

  水乡泽国小江南

  长临河枕山而生,抱湖而居,有27公里长湖岸线,巢湖水面面积66平方公里。100平方公里的域内有水面占四分之一,池塘星罗棋布,沟渠纵横交错,过去当然不乏也有一些撂荒的湖滩沼泽。1988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将我国申报的水产开发项目列入援助计划,编号为WFP——中国2814项目,此后这个项目便开始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该项目借助外援,开发低洼地、低产田、发展淡水养殖,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是年冬,肥东县决定长临河、撮镇和长乐两镇一乡为2814项目区,并调集8区镇10万民工进行开挖鱼塘大会战。

  长临河镇5700亩项目区原是一片闲置多年的沼泽地,长满芦草,正是鹭鸶、野鹜等各种水鸟栖息之地,芦苇丛中,有大块的羽毛,不乏也有少量孵不出的坏蛋。水深齐腰,淤泥过膝,沟汊盘桓。如果有人想抄近路,从千米圩心穿过,不识径者,犹如闯进了迷宫,二三个小时你很难走上对面的圩堤,甚至还会转到原来的地方,这叫隔沟百里远。

  经过两个月的会战,430口大小精养鱼塘挖成了。鱼塘分10亩水面的成鱼塘和5亩水面的种鱼塘、亲鱼塘。新开挖的鱼塘,塘底坦如砥,塘坡斜如削,塘口方如矩,五千亩鱼塘的埂面更在一个水平面上。

  塘埂上,引进种植了近千亩黑麦草、苏丹草作鱼饵料,种为养,养又辅助种,肥沃的淤泥又给这些植物提供了充足的肥源,种养结合,形成了环环紧扣的生物链。水质清新无污染,生态环境良好。

  成鱼塘的鱼种较优,武昌鱼、罗非鱼、美国鲈鱼,有的塘还专养毛蟹、青虾、罗氏沼虾和老鳖。尤其是味道鲜美的武昌鱼在这里繁殖、推广,合肥人一尝为块。

  每天晨曦初露,或夕阳西沉,场内外的公路上、塘埂上奔驰着来自合肥、巢湖、店埠等城镇的大小数十辆汽车、摩托车,或垂钓,或采购,给渔场平添了繁忙的景象。近年来,相继开发建成“农家生态庄园”、“休闲垂钓园”等项目。渔场先后被评为“安徽省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和“农业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还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第六批内陆渔港。

  文士之乡显风骚

  秀丽的山水哺育了一代代杰出的乡贤。自元代起,这里走出了6位进士,20多名举人,100多秀才、监生。

  余阙(1303-1358)字廷心,自号青阳先生。元统元年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后转入翰林文学、中书刑部主事。曾为辽、金、宋三史修撰。累官监察御史、中书礼部员外郎,出任湖广行省左右司郎中。至正九年迁翰林侍制、出佥浙东廉访司事。至正十三年出守安庆,任都元帅,迁淮南行省左丞。十七年冬,为陈友谅部围困,次年城破身死。为政严明,治军与士卒同甘苦。元朝廷以其忠,赠豳国公谥忠宣。著有<五经传注》、《青阳山房集》。

  吴镒明宣德二年进士,擢监察御史,刚直不阿。因在京师常骑花马,人称“花马吴”,后升南阳知府。

  许如兰字湘畹,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任光州知州,迁工部郎。因不附阉臣,出任绍兴知府。后镇守密云。官至副都御史。著有《香雪庵集>、《天然砚谱》、《抚广奏议》20多卷等。许自湘畹,人文蔚起,代有著述。孙许孙荃,字友荪。康熙中庚戌科进士,并举博学鸿词。孙荃幼笃学,尤肆力诗古文词,选庶常,授翰林院侍讲,一时馆阁中称著作手,授刑部主事。曾平反因滇黔之变被牵连者,所全活达数百余人之多。升户部郎,督学陕西,捐馆俸修学宫。著有《华狱堂》、《慎墨堂》诗集。孙女许燕珍,父其卓,曾官福建龙溪知县,嫁与无为诸生汪镇。幼随父在闽,喜读书,十三岁时作《鹦鹉赋>,工丽典型,人以才女称之。著有《鹤语轩诗集》、《红绡咏传奇》等书。明、清两朝,许氏进士、举人、诸生近二十人。

  淮军摇篮将领多

  晚清时期,百里长临河走出千总、副将以上淮军悍将百人,传出了“一村一名人、九里十三将”的佳话。

  吴毓芬( 1821-1891),字公奇,号伯华,清道光年间中秀才,太平军入皖,与弟吴毓兰等在家乡办团练,旋投李鸿章,参加江浙之役,后历任江苏候补道、按察使等职。1867年辞官还乡,吟诗赋词,为当时庐州著名三诗人之一。著有《也是园诗抄》五卷。

  吴毓兰(1823-1882),字香畹,1860年与其兄吴毓芬率团练在凤阳、颍上镇压太平军,曾官县丞。1862年入淮军,随李鸿章至上海,1863年加同知衔,领华字副营,后升任直隶知州,1868年在扬州俘获东捻军首领赖文光,加布政使衔。1871年奉调海防营务处,主持天津机器局。1880年授天津河间兵备道,修筑南运河、子牙河,加固千里堤防和静海、军粮城河道。为今日天津人民称道。

  吴谦贞(1836-1899),字受之,号地山。同治元年入淮军。因战功升华字营三营管带,授

  尽先补用参将。后任通永镇副将协镇,加总兵衔。光绪十五年升通永镇总兵,诰授振威将军(从一品)换花翎,赏壮勇巴图鲁名号。

  吴育仁(1839-1898),原名隆仁,字从起,号乐山。1862年入淮军“华字营”,在镇压太平军、捻军诸战中,以军功升至记名总兵,又独领“仁字营”,后调正定镇总兵,授建威将军。黄海海战中在运兵轮上率部奋勇还击曰军袭击,船沉后侥幸生还。因病殁于正定任所。

  刘邦盛(1839-1904),字茂亭,号志仁。初组团练,后入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历任游击、副将。1880年后随两广总督张树声,官惠州府协镇、总兵,记名提督。

  民国高级将官多

  民国期间,百里长临河走出少将以上将军、厅市级以上官员数百人。

  刘家嘴村的刘和鼎,十六岁考入陆军贵胄学堂,因成绩优异,被选送德国学飞航空,未行,而武昌起义爆发,刘毅然放弃留学良机,返皖加入同盟会,任淮上军营副。辛亥革命胜利后,入保定军校,毕业后,历任营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军长、上将兵团司令官等。抗日战争起,刘奉令开赴淞沪前线参战。1947年退役,专心经营垦务。后去台,服务于安农公司和裕台公司。某次寿辰,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有联祝之日:“中原百战成名将,大海千筹祝寿星。

  张胜吾村的张义纯,字靖白,保定军校毕业,历任军职,直到上将集团军副司令、安徽省主席等。北伐中,参与龙潭战役,因作战勇敢,有“小张飞”之誉。抗日战争中,率部参与上海“八·一三”战役,在大场一线,与敌激战多日,后参加武汉保卫战,曾受到嘉奖。解放后任上海市参事,民革委员,为祖国的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镇东的老家罗村爱国民主人士罗受馨,字香山,以字行,黄埔军校毕业,抗日中,任卫立煌的副官、副官主任等。曾随卫两次到延安,对国共合作,是有一定贡献的。中共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各赠亲笔书写条幅一帧。毛泽东主席的题词是:“努力奋斗,打日本,救中国。”上款称香山先生;朱老总的题词是“坚持华北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解放后,罗香山回乡,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为省民革成员,省文史馆馆员。1963年病逝。

  还有洼地吴村的吴纫礼,字佩之,毕业于海军水师学堂,历任北洋海军次长、代总长,中将衔,曾为蒋介石师。盛宗三村的盛典型,字子章,毕业于北京讲武堂,后东渡日本留学。曾任沪军威武军司令,少将加中将衔,其子盛方厚曾任东北军二路军骑兵少将师长。罗家疃村的王先强,曾任国民党浙江省民政厅厅长。李家疃村的李运起,字应生,曾任国民党中委。李家瞳村的李蔚唐,英国留学,曾任安徽省党部宣传部长。丁家桥村的丁香涛,曾任国民党中将混成旅旅长。丁家桥村的丁惠民,黄埔毕业,曾任国民党东北“剿总”驻京办事处少将主任等。丁成二村的丁合民,曾任国民党少将署长。祠孔村的孔天民,曾任国民党少将补训处长。后孔村的孔海鲲,曾任国民党中将军长。后孔村的孔菊仙,曾任国民党安徽省财政厅长。黄下村的胡若愚,曾任国民党天津市长。六家畈村的吴中英,曾任国民党中将师长,其弟吴光杰,军事翻译学家,曾任国民党军委会少将参谋。西边湖村的刘植,字树人,曾任国民党中将纵队司令,皖南行署副主任。老家罗村的罗爱林,留美,曾任国民党中委。是中国广播事业的先驱。三家罗村的罗刚,留美,国民党中委,等等,不一而足。都是长临河地区一时之人物。

  此外,在台湾国民党军政中身跻显要者,则有刘家嘴村的刘和谦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刘和平金门少将司令,刘应文国防部少将,老家罗村的罗本立二级上将、任国民党三军联合勤务总令、参谋总长等职。

  另外,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长临河镇就有数十人。

  当代军政要员多

  新中国建立后,长临河地区政界人物也灿若繁星。

  戴正华(1901-1966),六家畈村人。民国10年考入上海南洋专科学校学医,毕业后历任黄埔军官学校军医、广东总兵站医院内科主任、国民党陆军四十四军卫生队队长、五十六师少校军医。民国20年所部在围剿红军中被打败,遂投红军,任红三军团军医。后调任湘赣军区司令部医务主任。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六军团卫生部部长,随部长征,任中央红军总卫生部医务主任。民国29年任八路军一二O师卫生部政委,率医疗队至晋西北根据地,创办一二O师医院。后历任晋察冀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军区后勤部参谋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卫生主任等职。建国后,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曾率医务人员抗美援朝。1952年调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于少将军衔。

  刘鸿文(1916-1979),刘寿三村人。民国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7年起历任皖北中

  心县委宣传部长兼霍邱县委书记、江北游击纵队民运科长、合肥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委书记、皖东专署党团书记兼秘书长、中共淮南津浦路东地委城市工作部部长、中共汴郑工委书记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组织部部长、省革委会副主任、省委副书记等职。

  刘光甫,民国I1年生。民国27年10月,刘光甫受胞兄刘鸿文的影响,初中尚未毕业,便投笔从戎,与姐姐刘静一道去巢湖南庐江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团。民国28年3月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参加新四军,转战在淮南抗日根据地路西路东。曾任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战士、班长、排长、连指导员、第二师营教导员、营长,华东野战军副团长、第三野战军团长。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中,刘光甫身先士卒,4次负伤。新中国建立后,刘光甫任第21军63师参谋长。1952年3月入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员、系副主任。1962年3月后历任第25军74师师长、24军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四人帮”迫害,被关押4年。1974年9月后,任总参情报部副部长、部长。1982年1月后任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刘正宗,民国27年生,刘寿三村人。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省军分南通军分区政治部群工科副科长等职。1972年l2月调总参谋部,任总参谋部动员部参谋。1978年2月入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82年l2月任总参谋部动员部副处长,1984年10月任总参谋部动员部办公室主任,1990年6月调任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常委,同年8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93年2月当选安徽省人大常委,同年4月入国防大学学习。1993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吴邦国,民国30年生,吴兴益村人。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历任上海电子管三厂工程师、厂长,上海市电子元件工业公司、市真空器件公司副经理,上海市仪表电讯工业局党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科技工作委员会书记。1985年起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1992年起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2003年起,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王学刚,民国31年生,罗家疃王村人。1962年6月蚌埠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前夕,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196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3月后,历任南京军区空军39034部队战士、班长、排长、参谋,组织处干事、副处长,86615部队(团级)副政委、政委,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39797部队(师级)政委。1966年、1967年两次赴越,参加援越抗美作战。1993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3年1月任39034部队(军级)政委,1997年4月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2000年7月调任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

  旅游胜地长临河

  随着已经开工的合福铁路将在长临河设长临河站,还有机场高速的起点设在长临河,南淝河大桥的建成通车,南淝河上的货运码头的建成,长临河未来的交通将非常便捷。趁着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建议在长临河建开发区,以便更好带动滨湖新城的房地产开发,应加快机场高速的延伸和环湖大道的早日建成。十一五规划中曾提出长临河为旅游型城镇,随着环湖大道的开工,加快对庐州八景之一的四顶山开发和镇湖塔、六家畈老街的维修,做好环湖大道附近村庄拆迁,对沿线村庄进行新农村改造,真正意义上让环湖大道成为一条景观大道。

  长临河镇紧邻巢湖和滨湖新区,己纳入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旅游带一并规划。目前长临河镇总体规划正在编制中,长临河镇将按照旅游型城镇进行规划建设,以打造旅游产业为重心,突出四顶山、老街等一批旅游景点。同时,肥东县2010年确定了“百村规划”的方案,重点对县域内100个中心村进行规划建设。其中长临河镇星光村、东红村、东光村、永胜村和白马村等五个中心村在“百村规划”之中。随着合福铁路长临河站、机场高速以及南淝河货运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结合长临河镇新农村规划建设,届时将形成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宜农宜工宜商宜居的长临河。

  周边景点

  1、巢湖中庙

  中庙又名圣姥庙和忠庙,坐落在中庙居委会延伸湖面百米的巨石矶上.距巢湖市区48千米。古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日“中庙”,号称“湖天第一胜境”。

  据《巢湖志》记载,中庙始建于东吴赤乌二年(239),其后或毁于兵燹,或废于失修,历代屡废屡修。晚唐龙纪元年(889)重修的庙宇,“鸳瓦搀空,虹梁用状,妙臻土木,美极丹青”(邢湛夷《重修巢湖太姥庙记》)。南唐保大二年(944)再修,共6排24间,“丹脸桃红,双眉柳绿”的太姥神像“立于宝室,列位于香坛”。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称“鳌背洞”,在洞上建殿。清时庙有“杰阁,有拜殿,有亭,有栏榭”。咸丰四年(1854)毁于太平军。光绪十五年(1889)李鸿章倡募重修,分前、中、后三殿,计七十余间。民国十年(1921)加以装修,“前后二殿,皆焕然一新”。民国三十七年(1948)底,后殿因火灾被毁,仅存前、中两殿及厢房。1986年以来,中庙经过多次整修,殿内壁梁壁画也更彩换颜。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庙.前两殿为清光绪年间复修,后殿为20世纪80年代末重建,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进,两侧是厢房,占地近四亩,建筑面积约两千平方米。前殿供神龛.中殿为佛事活动场所,后殿为藏经阁,建筑序列分明,主从关系严谨。在中庙临湖的西侧,三个主殿之间的厢房下面有三个孔洞,元朝将庙基圈拱成桥,史称庙基为“凤仙桥”、“鳌背洞”。洞上建殿,庙起桥上,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

  走近中庙.但见庙门上书刻“巢湖中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此为清代大臣李鸿章亲笔题写。庙内殿供神龛,梁描神鬼.廊画天兵,壁横匾额,柱竖楹联。匾额题誉有“凤凰仙渚”、“天然大观”、“湖山揽秀”和“镇锁庐阳”等等。前殿内迎面供奉1.5米坐式弥勒佛,其身后是2米站式韦驮菩萨,两旁均供奉高3米站式四大天王。后殿藏经阁为三层结构,窗开八面,四角飞檐,角角系铃,稳重质朴。在中、后两殿院内,中间孔洞的上方,凿有一竖井.供寺庙日常用水、消防和佛事放生之用,并形成了天然的风洞,改善寺庙内的小气候,每当湖潮人洞,犹如钟鸣。如此匠心,真可谓神来之笔。

  1998年中庙被公布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欣逢盛世,千年古刹正喜迎四方游客。游人至此,登庙纵目,湖平如镜,诸山宛如螺髻,姥山三峰一塔似在眼前。尤其是夕阳西下之时,天边云绮叠彩,熠熠生辉;湖面帆移影动,渔民网撒空中,俨然一幅“夕照鱼帆图”,意境如诗如画。1998年公布为安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庙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佛教文化更是渊源流长。由于万代香火旺盛,素有“南九华,北中庙”之说。庙前繁华异常,庙内常年香火旺盛,至今香火不绝,每年农历4月18日的中庙庙会更是盛况空前,各种民间杂耍、戏剧数日不断。

  2、中庙昭忠祠

  中庙昭忠祠,又称淮军祠。位于千年古刹中庙的东侧,坐北朝南,北距滨湖观光大道1公里,南距岛姥山岛约2.5公里。昭忠祠两面临水,紧邻五大淡水湖的巢湖,风景秀丽。

  据《清史稿》记载:昭忠祠清代才有,最早的昭忠祠于清雍正二年始建于京师.雍正帝在建祠上谕中说的很明白,就是要把“自太祖创业后”为捍卫大清江山捐躯的“将帅之臣、守土之官”以及偏裨士卒都供奉祭祀起来,以表彰他们的忠勤节烈。清嘉庆年间,由于招募团练镇压白莲教起义,清廷又下诏同意外省建立昭忠祠,纪念战死的将领弁勇。咸丰以后,湘淮军崛起,在他们战事经过的处所,也依样遍设昭忠祠,祭祀本军将士。

  中庙昭忠词始建于清光绪18年(1892年),皖籍重臣李鸿章在淮军创建三十年之际,上书朝廷并获准在淮军故里建造一个祭祀淮军阵亡将士的祠堂——昭忠祠。它由民间和淮军将士捐资,1894年落成竣工。昭忠祠能够较快建成,与退休在籍和分防各地的淮军将弁踊跃捐输有很大关系。前台湾巡抚刘铭传是威望最高的淮系将领,不但自己捐出数百两银子,还为昭忠祠撰写了一幅楹联:“升高以望东关,情随事迁,百战江淮如昨日;积厚仍归南岳,才为世出,再生申甫更何年”。昭忠祠落成后,李鸿章亲点著名桐城派大师吴汝纶抱病写出《合肥淮军昭忠祠记》。

  中庙昭忠祠占地近10000平方米,原为三殿两进建筑,建筑高大的门楼前有石兽分列,并树有巍峨的旗杆。正厅是供奉淮军阵亡高级将领神灵牌位的享堂,当年李鸿章曾亲笔为淮军昭忠祠题联:“比闾牙戟,誓与同仇,当年蹈刃如归,真以一心回厄运;列镇旌麾,号为极盛。此日临觞太息,应思万骨聚成功”.

  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的三座大殿只剩一座。木雕及门口的石鼓均在文革时期损毁。现在整体建筑由门厅、正殿和两厢组成,共30间,建筑700平方米,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正殿是1990年在原遗址上修建的,为7间宫殿式建筑,梁、柱粗大,殿宽敞。

  中庙昭忠祠不是为一地一战阵亡者而建,是为整体阵亡者而建,淮军各营系的主要将领均在此设有英灵牌位。它是全国诸多昭忠祠中最晚建的一个.却一直被学术界尊崇为中国“淮军总祠堂”。淮军最初从一个民间看家护院私家地主团防武装,演变发展成为清王朝一支庞大的举足轻重的国防军队,在一个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堪称清末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方面一枚不可多得的历史三棱镜。淮军的功过是非,历史上颇多争议。但他们是江淮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深受崇敬的民族英雄,以至在推翻清王朝统治后,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令:将全国的昭忠祠一律更名为“大汉忠烈祠”。1982年公布为居巢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中庙李公祠

  中庙李公祠位于千年古刹中庙的东侧,紧邻昭忠祠,北距滨湖观光大道1公里,南距岛姥山岛约2.5公里。

  咸丰五年五月二十三日,李文安(李鸿章之父,时任记名御史、刑部郎中),率领团练转战到中庙,因好酒贪杯,暴饮而亡。清光绪十八年,由合肥绅士、翰林院典簿王尚根等六十三人,巢县绅士、举人杨昌言等四十八人,各具联名公禀,称李文安咸丰初年“督练乡兵剿贼捍忠,功在桑梓”,呈报合巢两县转祥院司,请求于合巢两道交界之地、巢湖中庙之旁捐建李文安专祠。经安徽巡抚沈秉成专疏上奏.与昭忠祠同时为谕旨允建。

  李公祠与昭忠祠毗连而建,座北朝南,小瓦屋面,前后四进,皆五开间,建筑筑面积400平方米。该祠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办厂,尚存三进。加上年久失修,使用不当,损毁十分严重。2007年公布为居巢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冯玉祥旧居

  冯玉祥旧居位于巢湖市夏阁镇竹柯村,南面即为连接巢湖市区和柘皋镇的巢柘公路,北距巢湖市约10公里。

  旧居是1937年冯将军因反对内战从南京返乡隐居时,将祖居的老房子翻修和扩建的。原为5幢,22间房屋,由议事厅、书房、卧室、侍卫室和伙房组成。伙房在1937年抗战时被日军烧毁,现剩4进19间。房子均为砖木结构,小瓦屋面.有走廊过道,典型的北方房子造型。议事厅是冯玉祥将军每次回乡,在此召集地方官员、乡绅名达商谈建设家乡、兴修水利等事宜,现将其辟为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书房是当年将军聘请私塾先生执教,让本村及附近因家贫困难而无钱上学的孩子免费读书的地方。故居在解放后期充公做过生产队仓库,后分给乡人居住。1980后被当地政府收回进行保护。

  旧居现保存完好,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在冯玉祥旧居前扩建了一处门厅,门首悬有赵朴初书写的“冯玉祥故居”匾额。门厅后的花园正中位置,建立了一座冯将军花岗岩质地塑像。冯玉祥生平事迹陈列馆,室内陈列有会副委员长。1946年赴美考察水利,1948年回国,途经黑海时因轮船失火不幸遇难。冯玉祥将军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将领、民主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明友。他坚持追求真理,坚持反帝反封建,坚持抗日,反对独裁,反对内战,力求国共合作,振兴中华。他的奇伟业绩,高风亮节,名垂青史,永远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所敬仰和缅怀,被誉为“布衣将军”、“中华人杰,民族之光”。

  冯玉祥旧居在1989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张治中故居

  张治中故居位于洪家疃村内,村庄被称为“九龙攒珠”格局的古村落。村里百年以上的大树有十余棵,门前为一口清水塘。村南面有洪家祠堂。村东面是黄麓师范学校。

  故居建于1927年,原为5间式四进六厢,共26间房屋。第四进和后两厢抗战时期被日军烧毁,现剩19间房屋,建筑面积230平方米。故居由客厅、卧室、厨房、库房、侍卫室等组成,砖木结构,小瓦屋面。大门两旁分别悬挂着由赵朴初和张恺帆题写的“张治中故居”的匾额。

  走进故居第一进是客厅,现改为陈列室,迎面一道屏风墙面上是邓颖超的题词及将军生平文图资料的介绍。屏风下面摆设了一张八仙桌和两张椅子。刻有祥云图案的磨化石水泥地面,用的水泥是从苏联进口的。

  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个不大的天井,两边为厢房包围,宽与正间同,进深与厢房等长,地面用青砖嵌铺。从天井中迈人第二进的房屋中,展示着将军身前的床、桌子、椅子和悬挂在四壁上的图片资料。从侧门出去,是一个小小的院落,里面生长着那棵远远就可看到的高人云天的梓树,据说,这棵梓树是将军当年亲手所植,距今已有80多年。院落前面第三进是当年的厨房和餐厅。

  张治中出生于1890年,原名木尧,字文白,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北我前任黄埔军校入伍生总队长、军官团团长。1926年参加北伐。“八一三”事变时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并直接指挥淞沪杭抗战。抗战胜利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1945年至1946年“三赴延安”积极推进国共和谈,并作为国民党代表参加重庆谈判。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他毕生主张国共合作,不遗余力地为国内和平而奔走,被誉为“和平将军”。张治中将军是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著名爱国将领、民革中央的领导人。1969年病逝于北京。

  张治中故居1989年被公布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确定为巢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4月被授予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6、李克农故居

  李克农故居位于巢湖市居巢区炯炀镇中李村,坐北朝南,故居前是炯中公路,距市区约28公里。

  故居是1999年李将军100周年诞辰时修建的,现在人们所看见的房舍是由李将军父辈所盖。李克农在这里只度过了童年时光,他10岁以后就离开了.房屋由他的叔父代为管理,李克农中途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又回来住了几个月.他的叔父死后房屋卖给私人,文革时期分给了“大集体”,到1994年这个地方都还是村里的大队部。故居本来是三进式的,后来在抗战时期毁坏了一进,现在看见的故居是经过修复以后的,真正属于原故居的建筑,只有这房屋内的大梁了。

  故居为巢湖沿岸典型的农村居民房舍,两进两厢院合八间,砖木结构,小瓦屋面,150多平方米。故居第一进是厅堂,正中的位置摆设一张老式的书几.两张木制靠椅。另有一张厚实的八仙桌,配有四条长条板凳.厅堂中还陈列了将军祖辈留下来的一架老风车和老水车。厅堂正面墙壁上则悬挂着一张身着上将军服的李克农照片。向后走,便是一个天井,地面由条形的青石铺就。第二进的大门两侧各有一木柱,悬有一副楹联:“孤胆群威源互系,侠公壮士脉相承。门里的两旁的厢房为卧室,右侧房间里一张老式的框架床,一组絮柜和木箱,显示着主人当年的简朴。墙壁上挂着一张1917年将军与夫人赵瑛的结婚纪念照片。

  李克农故居现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占地面积1521平方米。为了让人们全面直观地感受将军生前的英姿风貌,2003年在故居南面扩建一幢李克农将军生平事迹展览馆。进入展览馆正面,是李克农将军胸像雕塑。雕塑造型以将军胸像、董必武题词、山石纹理和松柏组成,体现了李克农将军的英雄气概和辉煌战绩.使游客对李克农将军产生强烈的敬仰之情。纪念馆的图片陈列分为三大部分:

  一、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二、为了保卫和建设新中国:三、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三大部分通过190多幅图片,与其相配套的还有一个音像资料放映厅.反映了李克农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在展览馆前的庭院中央,有一座李克农将军的半身铜像,铜像后有块高7米、宽3.5米的汉白玉照壁,照壁正面刻有杨尚昆题写的《丹心留人间,勋业传后世》的长文,背面刻着李克农将军大事年记。

  李克农出生于1899年,青年时代参加革命。土地革命期间任中国工农红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处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军委情报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长期在情报和保卫等特殊战线上工作,以顽强的斗志和灵活的工作方法,出生人死,屡建奇功,李克农将军在隐蔽战线、情报工作、外交工作、统战工作以及保卫社会主义建设和巩固国防的斗争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1962年病逝于北京,被誉为“传奇将军”。

  李克农故居在2003年被授予“安徽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2004年10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安徽省十大红色旅游景点”;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授予“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情报战线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责任编辑:朱剑明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