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香港商报官网 > 湖北 > 地方产业

咸寧覺醒重振茶道源頭

2015-04-13
来源:長江商報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劉迅 發自咸寧

  “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湖北咸寧素有“茶葉之鄉”的美譽,悠久的茶文化訴說著歷史傳奇。在赤壁羊樓洞老街,中俄“茶葉之路”從這里起源,橫跨歐亞大陸,繁榮了260多年。這條茶馬古道是史上跨越陸地距離最長的洲際物流通道,媲美漢代“絲綢之路”。然而,曾經的“茶葉奇跡”、“國際商道源頭”,到2006年茶園面積已經減少至13.2萬畝。對于咸寧來說,這個數字已是跌到谷底。

  茶馬古道為何逐漸走向沒落?咸寧作為湖北省茶產業的“老大哥”,為何被其他兄弟市州后來居上?連日來,長江商報記者趕赴咸寧赤壁、咸安等地茶廠、茶園,走訪多位專家、負責人,探尋“谷底”成因。

  萬里茶道“源”于赤壁

  裊裊茶香,清新悠長。歷史上,赤壁羊樓洞因茶而生,因茶而興。由此起源的中俄“茶馬古道”,跨越萬里,綿延兩個世紀。萬里茶道是史上跨越陸地距離最長的洲際物流通道,在1.3萬公里沿線,200多個城市崛起。在俄羅斯、英國、德國,或我國內蒙、新疆、青海等地,赤壁羊樓洞的“川”字青磚茶,是響當當的“知名品牌”。聽聞古時的俄羅斯恰克圖地區,一塊磚茶可以換一只羊。

  4月8日,長江商報記者從赤壁市區出發,向西南方向驅車30多公里,在湘、鄂、贛的交界處找到羊樓洞古街,試圖尋找百年前茶馬古道源頭曾經的繁華。這條保存完好的清明古街,主街寬4米,長2200米。走在雨后的青石板上,當年運茶的雞公車碾出的轍痕清晰可見。街道兩旁,明清時的老房子鱗次櫛比。老人說,現存最老的建筑距今200多年。

  在老街錯綜的小路中,長江商報記者意外發現青磚茶老字號張裕川、大昌川等茶廠遺址。村里人回憶,這里曾經茶莊林立、商賈云集。極盛時,這個不足0.7平方公里的小鎮,茶莊200余家,人口近4萬。如今,老街繁華落盡喧鬧不再,老人們閑坐屋前靜守光陰。

  長江商報記者在赤壁趙李橋茶廠看到,按照傳統工藝制作的青磚茶,外形滑潤,棱角整齊,緊結平整,色澤青褐,壓印紋理清晰,磚內外無霉菌,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和。赤壁市博物館講解員饒潔告訴長江商報記者,“洞茶”遠銷海外,1876年—1879年間,赤壁的茶葉出口量,占到漢口海關總出口量的1/3,譽稱“小漢口”。直到民國初年,俄國將茶葉列為消耗品,限制輸入,俄商退出。據史料記載,當時羊樓洞茶莊幾乎全是晉商經營,老茶莊有18家,約合750萬公斤。民國十七年至二十二年,羊樓洞輸出磚茶平均每年17.3萬余擔,總產值398.2萬元。

  “化整為零”茶企被反超

  “咸寧被稱作茶葉之鄉,并非浪得虛名。早在上世紀70年代,咸寧的劍春茶,也是一塊金字招牌。”咸寧市特產局副局長潘國雄說,此茶外形秀美高雅,條索扁平挺直,一根根如同利劍一般直豎杯底,隨茶水微微擺動。咸寧一位茶葉專家說,上世紀80年代,咸寧各縣市都在做劍春茶。可是好景不長,隨著咸寧市整個茶產業的衰落,劍春茶也失去了往日的光鮮。坐擁茶馬古道起源的繁華,咸寧的“底子”深厚。很多人在問,為何兄弟市州茶產業發展迅猛的十多年,咸寧作為湖北茶產業的“老大哥”,卻在逐漸走下坡路?

  “咸寧在茶產業發展上的確走了一些彎路。”潘國雄說,上世紀90年代以前,咸寧的茶在全省的地位無可取代,全市茶業經濟曾一度十分紅火。至于咸寧茶葉為何“掉隊”,很多官方數據中并未詳解。

  “后因多種原因,咸寧茶葉生產多年徘徊不前,每況愈下,慢慢跌入歷史低谷。”咸寧一位從事多年茶葉技術的專家說,在上世紀90年代晚期,咸寧的茶企在湖北省內率先探索企業改制。但問題是,湖北沒有任何可借鑒的經驗。

  潘國雄坦言,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時期,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當時,茶企參照工業企業改制的辦法,實行分解、租賃、拍賣等方式,將成熟的品牌“化整為零”,企業被分割,產業也隨之慢慢弱化,加上缺乏政策的扶持,茶產業開始走下坡路。一組數據也證實咸寧茶產業的發展軌跡:1996年該市29.6萬畝的茶園面積,到2006年,減少至13.2萬畝。對于咸寧來說,這個數字已跌到低谷。

  當地一位茶專家開玩笑說,那幾年,省內其他地市州的茶企來咸寧“取經”。有了咸寧的前車之鑒,其他地市州的茶企通過招商引資,將小企業捆綁在一起,“化零為整”后發優勢趕超咸寧。

  茶鄉渴求專業人才

  去年,咸寧蓄勢待發決定重點推出赤壁青磚茶,打造百億茶產。從茶園面積上,可見“重生”的希望。2013年,該市茶園面積25.4萬畝,在全省市級排名中明顯偏后,到2014年,面積增加到32.73萬畝。

  重回“茶老大”位置,咸寧還有哪些瓶頸?咸寧是湖北老茶區,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茶樹良種繁育、推廣。“雖然起步早,但發展相對緩慢。”咸寧市農業局負責人說,目前咸寧無性系茶樹良種面積僅9.8萬畝,占全市茶園總面積的38.6%,遠低于福建95%、浙江80%和全國52.4%的平均水平。同時,高標準茶園面積仍然偏小,低產茶園面積10萬畝以上,改造任務很重。

  “提高機械化水平,是茶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潘國雄說,打工經濟發展,高素質的新型農民緊缺,尤其是采茶、生產成本逐年上漲。當前,咸寧茶葉鮮葉機采率40%左右,限制茶葉產量、效益。在制茶的人工成本上,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代表甘多平說,黑磚茶一套流程70多道工序,出品至少需要1-2年。很多必須靠手工完成,像去渣、挑梗,機器很難完成,渥堆翻動茶葉,全靠人工把握。現在都是80后、90后,也面臨員工青黃不接的尷尬。趙李橋茶廠正和安徽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合作,改進制茶機械。

  咸寧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咸寧茶葉急需茶葉科技研發、科技推廣、科技致富帶頭人和營銷精英骨干人才。據統計,市縣級茶葉業務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茶葉專業人員僅有23人,其中正高職茶葉技術專業人員僅1人,高級職稱僅8人,茶學本科及以上專業人才奇缺。企業中,專業技術人才更是急缺,缺乏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和質量檢驗人員,有的磚茶企業加工技術基礎較差,主要依靠“挖墻腳”的辦法,紛紛從趙李橋茶廠挖走或聘用技術骨干。潘國雄告訴長江商報記者,咸寧市現有茶葉生產加工企業超過800余家,與基地、農戶之間建立的利益共同體相對比較松散,龍頭企業實力不強、輻射帶動能力還沒有發揮出來。

  然而在飲茶習性上,相比福建寧德、云南普洱、湖南益陽、河南信陽等產茶區,咸寧喝咸寧茶的人群較少,品茶氛圍不濃。據調查,咸寧人常喝咸寧茶(包括磚茶、綠茶和紅茶)且有長期飲茶習慣的,僅約占總人口的25%左右。民間飲茶群眾性基礎較差,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青磚茶等茶品牌的對外市場宣傳和輻射影響力。

  連日來,長江商報記者走訪發現,在赤壁、咸安等多家酒店客房內,難覓本地茶葉品牌的身影,擺放較多的則是鐵觀音、碧螺春、花茶等外地茶。

  茶農在赤壁萬畝茶園里采摘新茶。

  本版圖片 本報記者 傅堅 攝

[责任编辑:蒋璐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点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