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广东 > 文化旅游

白沙精神即江門精神 著名作家江門品鑒白沙文化

2019-11-16
来源:

   11月15日,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團一行參觀了良溪古風、柳橋喚渡、白沙書院等江門人文歷史景點。在白沙書院,作家們品茶道,賞古琴,即興揮毫。採風團團長朱秀海說,江門是嶺南大儒白沙先生的誕生地,白沙先生「心有宇宙,心有國家天下」的哲學思想和今天在江門看到的敢想、敢做、創新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實際上白沙精神就是江門的精神、心有宇宙、心有家國、心有天下的精神。」 盛芳齡 林麗青 黃裕勇

 摄像、视频制作:贺尔达        摄影:吴伟
 
  白沙書院切磋書法
 
  陳白沙先生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書法家和詩人,其學術思想確立了嶺南文化在中國文化發展中的地位,是廣東唯一一位入祀孔廟的明代大儒。昨日,中國著名作家採風團來到白沙書院,感受茅龍筆書法文化。作家們對書法頗有研究,周桐淦和徐劍探討稱,茅龍筆兼具柔美和硬朗的一面,獨具特色。「硬,本身就具備了留白的功能。」徐劍說。當天,作家揮毫潑墨,抒寫對江門文化的寄懷。
 
  在白沙書院,作家們參觀了獻章堂及書法長廊。第二次到江門的採風團團長朱秀海說,白沙先生是中國史上的名人,中國儒學發展到心學才到了知行合一。「白沙先生講:心有宇宙,心有國家天下。」朱秀海說,一顆心能包容宇宙,併吞八荒。「只要想到了,什麼事情都可以做,沒有障礙。」在他看來,新物理學的觀點也佐證了心學觀點,「事情已經想到了,它就處在正在發生、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三種時態中。」朱秀海認為,心學的觀點,與今天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都是有關聯的。
 
  「它鼓舞中國人不害怕艱難、未知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想象的,可以去行動實現的。」朱秀海指出,江門要大力宣揚白沙文學的思想,江門能誕生出像白沙先生這樣的大哲學家,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大事,他提出心學的思想,和今天在江門看到的「敢想、敢做、創新」是一致的。「這裏是白沙先生誕生地,和這個地方本身的文化有聯繫的,他又把這個地方的文化濃縮了,實際上白沙精神就是江門的精神,『心有宇宙,心有家國,心有天下』的精神。」朱秀海如是說。
 
  記者了解到,江門蓬江區非常珍惜重視陳白沙這張文化名人名片,從2010年開始連續9年舉辦「陳白沙文化節」,致力做大做強白沙文化品牌、推動白沙文化研究。據透露,接下來蓬江區將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弘揚「白沙精神」,努力打造「白沙故里」文化聖地,進一步提升蓬江區的地方文化形象和文化知名度。
 
  良溪古村承載海外僑胞的故鄉情
 
  「珠磯留厚澤,蓢底肇鴻基」,在良溪古村羅氏大宗祠門前的對聯,道出了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良溪古村悠久歷史。參加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江門採風行的作家們15日上午來到這裏,感受古村落所承載的厚重歷史和文化。
 
  明朝初年以前,良溪村周邊生長有許多蓢草,良溪又稱「蓢底」,後因蓢草逐漸被滅,遺有溪流,又因溪水養育一方人,逐改稱「良溪」,意為「良才大用,溪水長流」。
 
  良溪村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猶如世外桃源,背山而築,面水而居,村落分布構成「弓」狀,山水與古民居環境的組合,體現了舊時風水理論指導村落建設布局的綜合價值。良溪古村開基久遠,北宋時已有謝、龔、馮人氏居住。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羅貴率領36姓97戶,從南雄珠璣巷遷徙至良溪。聚散隨緣,迨至今日,羅姓成了良溪村的大戶。
 
  村裏至今仍完整保存着許多清代到建國初期的建築:有貞節牌坊、祠堂、廟宇、碼頭,驛道,護村牆、河,名人故居,商鋪及明清古民居等。古村落中民居以磚木為主,磚、木雕刻十分精細考究,灰雕和屋內的水墨繪畫都相當精彩,現在已成了村裏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蹟。
 
  2006年良溪古村被省歷史學家譽為「後珠璣巷」,2008年9月被廣東省文聯評為首批「廣東省古村落」稱號;2009年又被廣東省建設廳定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2月被廣東省農業廳評為「廣東名村」;2014年被國家住建部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隨後,採風團往蓬江區潮連街道盧邊村,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村莊,盧邊村卻因獨特的祠堂文化而吸引作家到來,領略濃厚的祠堂文化。
 
  在盧邊村一條500米的街道上保留着11座祠堂,號稱「祠堂一條街」,是盧邊村最熱鬧的村中心。這些祠堂皆始建於明清年代,鼎盛時期街上有24座宗祠,現在保留下來的還有11座。盧邊村的祠堂數量、形態眾多,保存完好,比較突出的是盧氏宗祠、封圻家廟、名宦家廟。這裏的11座宗祠被修繕得熠熠生輝、肅穆堅挺,足見盧邊村人對宗族的重視。
 
  名宦家廟是其中一座相當有氣勢的古建築,從大門口進去,高高的門檻和兩側的抱鼓石,均顯示出盧氏一族的顯赫地位,三進式建築,前、中座為廟堂式建築,後座為庭院式二層樓建築。家廟內的木、磚、石、灰雕塑都非常精緻,其中四柱穿斗式樑架上有多達四層的木雕,更是名宦家廟的一大特色,這在廣東的宗祠裏也是少見的。名宦家廟於2000年列入江門市文物保護單位。
 
  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電視劇《喬家大院》的作者、編劇的朱秀海對江門古村落保護工作頗有感慨:「江門在保護古村古建上做得非常好,這些建築是很有價值的,讓我們從中看到江門厚重的歷史文化」。
 
  「這些古村落不能拆掉,因為在江門的眾多海外僑胞心中,這就是他們的故鄉模樣」,他認為,僑胞與故鄉的連續,需要思想、文化,同樣也需要古村落古建築,它們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載體,維繫故鄉與僑胞的親情紐帶。「希望江門能在古村落的保護中做得更好」。
 
  據悉,江門市蓬江區正在推進棠下鎮良溪村、荷塘鎮南村村、杜阮鎮長喬村、潮連街塘邊社區盧灣村4個鄉村振興區級示範村建設,已探索出一批城鄉融合的新政策新機制新經驗,農村面貌持續改善。
 
  潮連開運景 江島聚人才
 
  如果說良溪古村承載了江門厚重的歷史文化,那麼在江門中心城區蓬江區的江心島——潮連島建設江門人才島,則展現了江門搶抓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加快融入大灣區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採風團一行踏足人才島,首先來到環島公園示範段項目的首個景觀工程——柳橋喚渡。潮連老八景之「柳橋喚渡」,最為潮連人津津樂道,也是江門文化的雅景傳說。在這裏,作家們依稀能觸摸到當年古代文人墨客泛舟河面、遊讀靜閱的雅事。環島公園示範段項目已經成為人才島對外呈現的第一張立體景觀名片。
 
  「要留住人才,就須搭建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平台和載體,讓人才展其能、盡其智、顯其才。」人才島是江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兩大平台的其中一個,目標是要打造成為珠三角高品質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國際人才雲基地。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的建設標準,
 
  江門人才島項目總投資280億元,2019年被列入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並被納入粵港澳大灣區三年行動計劃,成為江門市搶佔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載體之一。
 
  從2018年9月啟動建設以來,江門人才島已動工項目達到39個累計完成投資超40億元,更相繼吸引了騰訊、華為等世界一流500強企業的落戶參與共建。今年11月同步動工智慧城市展示中心、科創中心、科技產業園(一期)、玫瑰園人才公寓等項目,昭示着江門人才島從「建造環境」階段正式進入「建造環境+築巢引鳳」的新階段和新高度;項目建設也從基礎設施建設向載體建設、產業引進等更高層次轉變。
 
  博物館感受江門歷史
 
  參觀江門五邑華人華僑博物館,作家們被江門華僑華人的海外創業史深深感動。朱秀海說,儘管看到的是華僑先人悲慘的打工經歷,但也看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勞工們通過誠實的勞動,與海外的當地居民一塊做了很多事情,證明了很多東西。而在國家艱難的時刻,是華人華僑最先拿出錢來支持辛亥革命,支持孫中山先生。沒有他們就沒有後來新中國的誕生。「我覺得從這個意義上講,江門的歷史就是華工、華僑的歷史,確實值得重新梳理。」
 
  朱秀海說,今天看的博物館,可以看到中國人的愛國心,不會因為時間的延續,不會因為華僑離開家國的時間有多長,一直都在延續?,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這是一種了不起的力量,不忘桑梓,不忘自己的國家,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裏,這非常了不起。
 
  王炳根也表示,江門是個了不起的地方,它和福建一樣都是僑鄉。談及江門海外華僑的發展史,王炳根認為,華僑在海外落腳生根,到最後進入當地上流社會,一步一步走來非常不容易。他們將中華文化帶到海外的同時,也帶回來西方的文化,像江門的碉樓就體現出僑民的特點。王炳根對「僑民是革命之母」這句話印象尤為深刻,認為江門華僑的支持對推翻滿清的統治非常重要。
 
  在博物館參觀期間,正好碰上當地的中學生到該館參觀。王炳根說,看到孩子們在這裏參觀,我當時就感受到了正氣,「少年強,中國強」的那種感覺。他們對本土歷史的熱愛和了解,也會將江門的精神灌注到他們的血液中去。
 
  衣向東則認為,看到第一代華僑華人的勤勞、聰明和才智,華僑對中國的改革開放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江門給我的感覺特別好,格局非常大,這點與華僑華人有很大關係。」在衣向東看來,江門還有很多資源沒有利用好,還沒整合起來,應該打華僑華人牌,做大做強華人文化。
 
 
[责任编辑:admin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