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官网 > 江苏 > 特别报道

探尋江寧鄉村的幸福味道

2020-05-30
来源:香港商报网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杜林 宋璟 報導:總在內地語彙中頻頻出現的「小康」二字究竟是何含義?讓南京江寧的農民話你知。5月29日,本報記者受邀參加江寧區「聚力強富美高 決勝全面小康」採訪行動,走訪三位江寧居民的家。圓夢、美滿、富裕……他們對「小康」的解讀不是簡單的收入數字,而是方方面面令人羨慕的安穩與踏實。
 
老潘與他的茶館

  圓夢:老潘與他的老家茶館
 
  走進江寧觀音殿村,叢花掩映、白牆黛瓦的建築群中,有一座「老潘茶館」。主人是18歲離家參軍,後又回到母親老家的潘志華。「小時候,大年初二跟我母親回家,從同是江寧的東山到元山,搭公共汽車加走路要兩個多小時。」偏僻是當時的小潘對母親老家的第一印象。1986年離家參軍後,他一直在外經營自己的事業。直到2017年,他發現觀音殿村大變樣了:台商林銘田在距離觀音殿村不遠的銀杏湖建起一座巨大的樂園,元山社區對觀音殿村進行整體改造,「土路不見了,家鄉變得山清水秀。」
 
  回到家鄉的老潘決定不走了。他投入100多萬元把母親家的老屋改建成一座茶館,邀請自己的球友在銀杏湖打高爾夫球之餘,來茶館聚會。他不僅把自己在外的企業搬回老家,還帶動球友中的不少外地企業家把投資落在江寧。
 
  老潘茶館比不上做企業賺錢,總有人想把老潘的老宅租走或買下,但老潘捨不得,他覺得這是在圓夢:「我們自己人不會比外面人做得差。」老潘還想着,要租下觀音殿村一片200多畝的土地,建設高檔民宿,用自己的努力改變家鄉。
 
施茂榮在大棚里悉心照料百合花

  美滿: 百合飄香的家庭農場
 
  走進施茂榮家的小院,一邊是蝴蝶蘭環繞的鯉魚池,一邊是粉紫色相間的繡球花。阡陌之間,犬吠陣陣,農田大棚里,飄來百合花香。從2010年開始,施茂榮夫婦倆試種百合,在江寧社區幫助下,獲得100畝流轉土地的租用權,如今每年可產出百合花50萬枝。
 
  施茂榮夫婦的百合在地域上填補了南京本地百合種植的空白,上午收割,下午便到達花市,保證新鮮度,並成功銷往周邊地區。2019年,家庭農場盈利達30萬元人民幣。「小康對於我們來說,收入和別人不一定比得上,但和我們自己比,我覺得挺滿足:做自己喜歡的事、獲得別人的認可,還能有經濟收入,我相信隨着大家生活越來越好,對改善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百合銷售後面會越來越好。」雖然前段時間新冠疫情對生產經營造成了影響,但施茂榮告訴記者,他還在計劃着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對未來很有信心。
 
胡慶走在自己和家人共同打造的神龍山莊里

  富裕:窮村居變身「神龍」山莊
 
  元山社區西毗夏村地勢高低起伏,原本是一處偏僻荒涼的村莊。「小時候從村裡走去上小學,都要走40分鐘。」居民胡慶因為從小家境貧窮,立志要靠自己的努力讓家人過上殷實的日子。
 
  西毗夏村打造特色田園鄉村之際,他毫不猶豫地聯合親戚朋友,整合幾家的房子,組建了一座「旗艦」型的農莊——神龍山莊。「這個名字是朋友來了隨意取的。」向記者介紹山莊名稱時,胡慶還有些不好意思。走進他的院子,噴泉、別墅、蒙古包帳篷、花園座椅、鞦韆,甚至還有一座泳池。「把多年在外賺的錢都拿來做改造,整整做了五年。」胡慶說,儘管才營業一年多時間,但收益令家人十分滿意,山莊接待來自南京和周邊城市的遊客,也帶動了同村居民在家門口就業。神龍山莊也成為西毗夏村的一處亮點。

  鄉村振興 一直在路上
 
  「要實現鄉村振興,我們還一直在路上。」元山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王淑婭對記者介紹,元山社區原有3500人,由於工業發展,有一半原居民搬去了集鎮上,社區根據不同鄉村的特點,因地制宜制定發展方式。「比如觀音殿村,面積不大,不適合發展高效農業,但這裡背靠銀杏湖,鮮花盛開。我們就通過鄉村改造,招商引資,打造了非遺集市,去年觀音殿村入選了江蘇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王淑婭說,雖然從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萬元看,元山社區的農村早已脫貧,但未來還要從社區規劃等方面進一步做實,將農、文、旅聯合起來,進一步激發鄉村活力,拉近城鄉距離。
 
[责任编辑:薛正轩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