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上窑村窑址寻幽-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西貢上窑村窑址寻幽

2017-01-07
来源:香港商报

  行侶大致分兩類,其一旅遊的吃喝玩樂;其二尋風問俗,考究地方歷史、風俗,那該是學術旅行。無論老中青,趨向於學術旅行者不但前途無限,亦為愛護地球間接獻出微力,此風可長應長,特別教育界人士。

  ●傳統行業日漸式微

  香港新界區域住民多由大陸南遷,到這天涯海角香港地,普羅大眾務農為生,即使非專職農夫,也會在屋前屋後種點農作物,充分顯現中國以農立國傳統生涯。有關農作必然走向大自然,對於山河大地充分利用,以達到小農世界,帝力於我何畏哉。

  西貢半島不但是都市人的後花園,且為小農者樂園,由於地區自由程度所致,不犯法事真自得其樂,君不見目前越來越多摩登農夫逢假日到新界去,與農場掛,租小塊田地樂而忘返。特別是有收成時,更是拖男帶女共享,城市人就是那麼天真。那些農作物往往是經農場主人協助,才顯成果。那麼新界的農作,有機種植便成為時尚潮流,能真正感受農夫的苦樂嗎?

  土生金,發展商收購大量農地,以待發展,出現一個個衛星城市。傳統農業便日漸式微,相反要依賴進口農產品,受制於人,必有惡果。

  ●西貢半島址尋幽

  西貢半島海岸線曲折而悠長、那些灣頭很自然成為外來者駐足謀生之處,故半島外大鵬灣(今深圳特區重鎮大鵬城)常有人們飄洋過海到西貢半島,或水路或陸路,北潭涌上村即例一,黃氏族人從寶安縣黃草嶺到西貢地名過路廊處設店歇息,其後成為今之上村。

  五百平方米屋地,村屋建築在兩米高平台以避潮漲威脅,在清末海盜橫行日子,也可作防盜,故設有更樓、閘門,村外設小碼頭以便把農作物運出西貢墟變賣,後購生活品回村,當時以海路來往,大網仔路尚未建成。還記得六十年代中由西貢墟往大網仔、北潭涌已是極限,從海濱行經沙下、新竹灣、黃竹灣才到大網仔、北潭涌,目前海濱仍有天后古廟,常年受村民拜祭,而天后廟後的大網仔公路乘巴士者卻直往北潭涌或海下、黃石。

  灰的設置,純為近海食海一種本能,海灣多蠔殼、珊瑚,把上述者放進中燒便成白灰,其用途在坭水行業中如掃灰水,灰有殺菌作用,避蛇蟲鼠蟻,也可作裝飾,甚或外銷鄉鎮,以換日用品回村。自然環境使村民樸素勤勞,正所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城市五光十色社會環境所比。

  上村早已成為「上民俗文物館」,自開放以來遊客絡繹不絕,特別是學校社團。通過展品及導賞員口述,新一代獲益更良多。北潭涌士多鄰過復興橋南進半小時即到文物館。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