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化偃兮文化昌——不一樣的秋祭儀式-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武化偃兮文化昌——不一樣的秋祭儀式

2017-03-24
来源:香港商报

  每年清明、重陽之時,住在城裏的我們,大多會放下手上工作,跟隨父母到祖先墳前拜祭。這個以祖先作為祭祀對象的活動,人們稱呼這為「春秋二祭」。不過,傳統的春秋二祭原來卻不一定與祖先有直接的關係。

  中國以農立國,傳統的春秋二祭也與農業社會息息相關。年來的豐收歉收,都是仰仗上天的恩賜,因此每年的春、秋之時,百姓都會以祭禮向上蒼表示敬意——春天祈求風調、五穀豐登;秋天則酬謝神恩,感謝上天一年來的照顧。可是,隨城市的發展、鄉土文化的消退,現代人已絕少務農為業,更遑論有春秋二祭的概念。

  ●東華三院堅持秋祭大典

  幸好,東華三院依然堅持舉行秋祭大典,讓我們還能感受古人的情懷。

  自1957 年起,東華董事局每年農曆九、十月秋天時節,都會在上環文武廟舉行秋祭典禮,以承接中國「春祈秋報」的傳統。「雖然秋祭典禮是在文武廟舉行,但卻無任何道教儀式。它是依據儒家傳統禮儀進行,主持者包括主祭者、典禮司儀及讀祝者。一直以來,擔任主祭者都是社會賢達,也是東華的前任主席。」東華三院助理策劃主任(廟祀服務)梁中杰先生解說道。

  據《禮記‧文王世子》記載:「凡學,春官釋奠於其先師,秋冬亦如之」,儀式包括「牲幣」、「合樂」與「獻酬」。秋祭典禮當是據此而制訂。它共有8項程序:齊集、降神禮、初獻禮、恭讀祝禮、亞獻禮、三獻禮、望燎禮及辭神禮;目的是通過這一系列的禮節,酬謝文武二帝,並為香港祈福。梁中杰先生說:「故此,今日仍沿用的《祝文》,內容主要是歌頌文武二帝。《祝文》的第二、三段是歌頌文昌帝與關聖帝君的神聖威武。」在各項儀式完成後,民眾可以參與秋祭大典,進行祭祀。

  ●新界宗族隆重舉行秋祭

  除東華三院外,一些新界宗族在每年農曆九月、秋分或重陽節時,也會舉行秋祭儀式。

  新界宗族秋祭的祭祀對象是祖先,儀式相對東華三院秋祭大典簡單。以元朗廈村鄧氏秋祭為例,開始時,族中長老會到祠堂旁的小屋內參拜文昌帝,然後族長會首先上香、奠酒。在主禮誦讀完祝文以後,族人論資排輩,輪流上前拜祭。最後,族人會在長老主持下,分發燒豬券,儀式也正式完成。

  當然,部分宗族仍然會保留規模十足的秋祭儀式。像上水廖氏,他們會到祖宗墓地拜祭,而儀式同樣是奠酒、獻祭品、誦祭文等,其後也一樣有「太公分豬肉」,即分胙肉的活動。最為特別的,還有一隊由鳳溪各間中學學生組成的「上水鄉廖族省墓隊」接拜祭。待一切儀式過後,鄉親父老們更會一同享用盆菜,一聚鄉誼。

  時至今日,秋祭的意義已不限於春祈秋報。一年一度的秋祭活動,彷彿延續了人們對祖宗的追思,同時也團結了四散他方的族人。

  【註】:「秋祭大典」、「秋祭」分別屬於《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第3.38、3.9.2項。

  【作者簡介】

  葉德平,博士候選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二十世紀香港天主教歷史」研究計劃成員(由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策劃)、坑口區鄉事委員會60周年特刊主編。著作包括《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