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義塚見證荃灣發展滄桑-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三大義塚見證荃灣發展滄桑

2017-04-20
来源:香港商報

採用開放式設計的義塚-「荃灣各姓先人金塔靈位」。圖片周樹佳提供

  【客俗紀聞】闢地為塚,以藏曝骨。專祀無主先人的義塚常見於新界山野,原來除了彰顯人性美德,她還可作為地區史鑑看待。荃灣有三座大型義塚,規模冠於全港,其興建故事便是一頁荃灣發展的見證。

  每年在清明節前,荃灣鄉事會都會組團拜祭三座義塚-「荃灣福德義塚」、「阿娘壩義塚」和「荃灣各姓先人金塔靈位」。這三處地方並非同時之物,惟其出現跟政府開發荃灣的步伐息息相關。

  荃灣福德義塚

埋有107個無祀金塔的「荃灣福德義塚」。

  首先要說的是在1963年建成的「荃灣福德義塚」。這座位於大帽山荃錦公路旁的巨塚,是為安置在葵涌瀕海的盤尅(按:盤尅今寫作「盤缺」。當地人讀「尅」作「結」,但字典作「刻」音。)馬角和三百錢等山地所發現的107個無祀金塔而來。原來早在1959年,香港政府已着手開發葵涌谷,作為發展荃灣成衛星城市的橋頭堡,但在大手開山填海之際,卻屢屢發現無人認領的金塔,理民府遂委託荃灣鄉委會代行處理,故這個義塚就正好標誌着荃灣變身的第一階段。

  阿娘壩義塚

阿娘壩義塚。

  嗣後十數年間,區內推土機的聲音逐漸由東向西伸展。在1975年,開山工程延向荃灣北部的城門谷,當中難免波及不少無主金塔,而有了上次的合作經驗,理民府再度委託荃灣鄉委會幫忙,將新發現的金塔寄存在鄉委會在戰後建成的和宜合和川龍義塚內,但因數量過多,鄉委會便在1982年另建一座超巨型義塚-阿娘壩義塚,以資應用。該義塚位處川龍山中,是合併了和宜合454約地段的鄉委會義塚和原馬閃排玉霞閣佛堂義塚而來,內藏有902個金塔(按:後期再附加38個。)論其規模,跟逢吉鄉義塚和大埔萬安塚都不遑多讓。

  荃灣各姓先人金塔靈位

  此後到了1994年,政府又因玫瑰園計劃,要在汀九興建一條行車天橋連接青衣北部,期間工人發現了27個無主金塔,由於地屬荃灣,於是鄉委會便三度出手,在大帽山響石墳場旁擇地建成了「荃灣各姓先人金塔靈位」。

  這座「義塚」不像前兩者的密封結構,而是採開放式設計,原因是當中除了有那27副無祀骨殖,其餘還有鄉內村民欲重置的199個先人金塔,故為免有祭祀混亂,才有此特別安排。

佛頭洲荒棄義塚。

  從以上可見,義塚雖云只是一坯黃土,無甚著稱,但其背後可滿載着地區的集體回憶,彌足妥善保存。早前筆者隨郭志標先生考察佛頭洲釐廠的百年義塚(1887年) ,該塚是香港清代史的重要文物,惟荒垣頹敗,荊蔓叢生,狀況叫人慘不忍睹!這方面政府、區議會或鄉委會是否能出手做點工夫?

[责任编辑:肖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