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消失的風水廊-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风物

新界消失的風水廊

2017-08-10
来源:香港商报

  在五十、六十年代,香港的工業興起,當時也是土地不足,但當年的港英政府有英國人在幕后規劃,所以便開始一系列的填海辟地計劃,除了九龍香港島外,其中一處是在新界荃灣及葵涌地區,也是規模最大的衛星城市,其西面一直伸展到今天的柴灣角。在規劃中,由青山公路至柴灣角街一帶都是可建多層工業用途,當年五十年代,這些工業區都只是一些一層簡單工廠,但這個規劃卻遇上了新界鄧氏族人反對。因為在青山公路以北,今日荃景圍路環繞的小山上正是鄧氏的先祖三大墓之一「半月照潭」所在地。

  墓前畫界禁建高廈解爭議

  此墓位於山坡山腰上,墓前所向所見,正是荃灣未填海前的一個海灣,而其墓之左邊大帽山分支之山脈,由芙蓉山一直伸展至金山、尖山一帶,是左龍長右龍短之格龍,這山形也像一個半月形山脈,晚上如果明月當空,角度合適,這些山巒倒映在荃灣海上,便形成半月照潭之形象。當時鄧氏族人反對在此穴前建工廠,是怕工廠如果建得太高,便會阻擋着墓前的景觀,影響其族人之風水。面對這種帶宗教民族、文化之阻力,英國人當時用了一套特別的辦法處理,當時的新界理民府(今天地政署前身)與村民達成協議,在墓前所見之方向,畫出一條風水廊(英文稱為FungShuiLane)在當時規劃填海規劃圖上。當時政府內部規定,任何業主買入此區之地塊建廠房,如果跨在此風水廊上的部分,便不能建造高層大廈,使這大墓之仙人,有個永久的一線天的海景。

  八十年代高層工廈涌現

  但這與村民達成的協議,并無規劃在荃灣城市規劃大綱圖內,只是劃在七十、八十年代,當時地政署內部的規劃圖中,不知道這是當時港英之陰謀,還是鄧氏族人之誤失,到了七十、八十年代,荃灣一帶的矮層工業廠廈也因為地產高潮,紛紛改建成高層工廈,而當時反對建廠之鄧氏族人,可能已換上新一代人主持,也再沒有人提出反對,這風水廊也靜悄悄地在政府各規劃文件中消失了。從此半月照潭已是名存實亡,墓前所見是一幢幢比它高之工廠,再見不到荃灣之水潭了。

  作者簡介

  蔣匡文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是執業註冊建築師,香港政府認可人士及中國一級建築師。少年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產生興趣,拜術數大師王亭之為師,為其首徒。對中國文化掌故有所研究,常運用於其建築創作之中,著作甚豐,現為月刊專欄作家及網台節目主持。

[责任编辑:许淼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