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臂螳螂意振翅——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鐵臂螳螂意振翅——江西竹林寺螳螂派

2018-02-11
来源:香港商报

 

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成員合照,左四為李有昌,左五為李春林。

第二排的一對孖女就是李有昌的女兒晞妍和晞彤。

  螳螂拳據說是由王郎創立(關於王郎的生年,有三種說法,分別是:南宋、明代、清初)。在香港,螳螂拳的支派主要是七星螳螂拳、太極梅花螳螂拳、東江周家螳螂拳、東江朱家螳螂拳和江西竹林寺螳螂拳等。

  麒麟國術會傳承非遺技藝

  認識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緣於一次麒麟舞研究。

  西貢坑口是客家麒麟舞的根據地,區內馬遊塘村李有昌於2016年成立麒麟國術會,傳承此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有趣的是,該會的全名為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是少有的著名門派的麒麟會,由是引起筆者對該派的研究興趣。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李禪師一心反清復明,常南下組織其事,並藉機行醫濟世。一次偶然機會,李禪師在廣東惠陽縣收得張耀宗為徒,並攜回江西竹林寺,傳授螳螂拳。民國初年,張耀宗南下,於坪山鎮開設醫堂武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張耀宗帶同得意弟子──坪山黃毓光到香港天和船務公司教授拳術。

李春林(右)親自傳授功夫。

  一門上下精忠愛國堪表率

  在李禪師的感召下,江西竹林寺螳螂拳一門上下均精忠愛國,在抗日戰爭時期,積極參與抗日游擊活動,可謂武者之表率。

  戰後,毓光移居香港,在港九新界各區設館授徒;李春林就是黃毓光在禾坑的親傳弟子。「抗戰勝利後,我師父就在內地坪山、龍崗、坪地、葵涌、惠陽等五地,建成光武堂、群武堂、尚武堂、英武堂、崇武堂五個武館。1957年之後,就在香港荃灣、官塘、元朗、禾坑等地區開館授徒;我就是他在沙頭角禾坑的徒弟。」現為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香港傳人的李春林細細數師承脈絡。

  「李觀清禪師傳下的功夫屬長房功夫,為十軟一硬;黃道人傳下的二房功夫,為半軟半硬;三房,是全硬。我師父黃毓光師承張耀宗,屬李禪師一脈,是長房功夫。」李春林娓娓道出三房各功夫的特色,並指「本門功夫重視『以柔制剛』,拳法套路主要是:單樁、雙樁、三剪搖橋、三剪搖手、四門拳、活步拳、八門拳和梅花拳。光是前二項功夫,已要六年時間。」

  同村兄弟支持下,李有昌在村公所開設江西竹林寺螳螂派馬遊塘村國術麒麟會。

  憶當年夥同村兄弟往拜師

  六年才練成基本功?在今天節奏急速的香港,似乎是有點奢侈。筆者笑問在旁的李有昌是否也花了六年時間去學,他答道:「我拜師時已在村內學過一些功夫,算是有些『功底』,而且我主要是學習麒麟舞,所以不用花太多時間在基本功上。」李有昌是坑口馬遊塘村原居民,從小就習武練麒麟,後來他在一次機緣巧合的情況下,在網絡上看到江西竹林寺螳螂拳的影片,於是夥同同村兄弟,一同前往禾坑拜師。「初時,都有點猶豫,畢竟太過唐突了。幸好是禾坑李氏與馬遊塘李氏本來就是同一個太公,有血緣關係,所以李春林師父二話不說就收了我為徒。」李有昌道。

  2016年,李有昌自北而南,返回馬遊塘村設館授徒。在同村兄弟的幫助下,武館辦得有聲有色,而李有昌也成為了江西竹林寺螳螂派李春林一支的重要傳人。今日,李有昌也有他的傳人了,那就是他的兩位小千金。在他的耳提面命下,兩位小朋友也打得一手似模似樣的螳螂拳。

  註一:「螳螂拳」屬於《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第3.74項。

  註二:馬遊塘村之「遊」字有兩個寫法,一從「?」部,一從「水」部;據坑口鄉事委員會說法,前者為原始寫法,故本文悉用「遊」字。

       

  作者簡介

  葉德平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作家聯會會員、「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研究計劃主辦人(由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資助)、坑口區鄉事委員會六十周年特刊主編。著作包括《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