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幅加租6倍 10年心血將盡 川上農莊蟲魚菜共生恐難永續-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大幅加租6倍 10年心血將盡 川上農莊蟲魚菜共生恐難永續

2018-05-07
来源:香港商報

  杜日文表示,手中的羅非魚用山溪水養,肉鮮甜無泥味。記者 鄭玉君攝

  製衣商人杜日文,2007年提早退休,與4個同是退休的朋友將荒廢山谷興築成有機農場「川上農莊」,經過10年建設,農莊已成一個永續農業基地,其黑水虻消化廚餘項目,已有3間大學就不同內容進行研究,農莊內魚塘出產的羅非魚(金山鰂)鮮甜甘美,質素之佳沒多少魚塘能養成,然而,農莊能否永續下去還包含「土地」元素,6萬多呎的農地都是租回來的,地主在年初的新租約大幅加租6倍,他幾位戰友已放棄續租,自己亦已打退堂鼓,惟離去也艱難,因原來可進出的石屎路已被封,農莊物料都不知如何撤,也阻撓他再找拍檔的機會,此刻農莊最需要的是「畀條路嚟行」!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杜日文鶴藪覓地開闢莊園

  川上農莊位於山谷中,右方建築為蟲蟲廚餘轉化溫室,左方圍板內正進行工程,進出小路已被封。

  川上農莊位於粉嶺鶴藪,從粉嶺港鐵站乘搭往鶴藪的專線小巴,在鶴藪道涼亭下車後,大約走5分鐘便到進莊泥路。這條泥路鋪上四方石板,依小山坡而上,走不多久,見山坡下大片開揚地,有魚塘、菜田,屋舍儼然,一片桃花源景象。入口處掛上色彩鮮艷的招牌,寫着「歡迎光臨川上農莊,一個蟲、魚、菜共生的永續農場」,寥寥句語,道出農莊的主要特點。

  50多歲的杜日文是其中一名莊主,亦是最賣力的,因為農場由他打理,過着農夫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澳門長大的他,自小與植物結緣,門前花園種滿花,做製衣時,辦公室成為紫羅蘭的家。2005年,他決定不做生意,學種田,上耕種班,很自然想找農地玩一玩。他笑言:「年紀大咗,想做另外一啲事,我鍾意植物,養魚種菜點都好過養『小三』吧!」他有4位朋友同是退休,也想耕田。大家找地找了年多,最終在鶴藪村村長指引下,找到這塊藏於山谷的太公地。

  曾遠赴台灣學習農耕方式

  他們租了6.6斗地(每斗地相等於7250呎,農莊近5萬呎),每斗地年租1500元,合約5年期。這塊地40年前是種米的,但荒廢多年,早已長滿草樹,旁有小河溪。而「川上」之名,也與溪有關,意謂農莊在溪之上,亦提醒自己有責任守護河溪,做個負責任的生產者,盡量不污染。英文名稱原想叫「eco farm」(生態農場),但因為當時只是初創,沒有什麼成績,故暫稱「efarm」,這名稱至今未改,因自覺仍未達到。

  其實,農莊現在是以永續方式經營,生物多樣化,資源可循環使用,沒有一樣東西是產生破壞或被浪費,自成生態圈,杜日文能做到這一步,走來並不刻意,但又順水推舟。為了建設農場,他赴台灣學習,見識了很多不同的農耕方式,其中最合心意,是「樸門農業」(permaculture,即永續方式經營農業),其內容多樣,包括魚菜共生這個農業方法。

  養殖金山鰂魚肉鮮甜味美

  農莊最初是種菜,用外國有機肥料,但運輸肥料涉及碳排放,對保育環境並不好,於是想用就近天然肥料,愛吃魚的杜日文想到不如養魚取肥料,5年前遂將農莊兩塊長年濕地開闢為魚塘並學養魚,養殖寶石魚及羅非魚。當時魚糧購自大陸,但其成分是否真的天然未有把握,上網查資料時發現原來可以養蟲來餵魚,於是開始研究養蒼蠅,去大陸養蠅廠取經,希望取其蛆蟲來餵魚,但後來有大學教授告知養蒼蠅不好,會傳播病菌,建議養黑水虻,結果他成功了,黑水虻幼蟲以廚餘為糧食,牠亦成為淡水魚兒的魚糧(詳見配稿)。

  兩個魚塘現共養殖千多條魚,其中俗稱「金山鰂」的羅非魚,有心儀者專程驅車到農莊購買,因其魚肉鮮甜,與一般街市買回來吃的大有不同。杜日文自謙川上羅非魚是比較好食,因用山溪水養,有蟲吃,又食菜頭菜尾,總之吃落沒有泥味,魚肉實淨得來嫩滑。

  小路去年被封更加無路行

  不過甜香魚肉有很大機會不能續嘗,因為今年初的新合約,地主大幅加租6倍至1萬元一斗地,「確實幾貴,成6.6萬元一年,即五千幾蚊一個月,相等於半個人工,對農夫而言都幾吃力,若是續約的話,就要減人工」。他指,周邊農地要租1萬元以上的,是很個別的個案,一兩年前有做花場及展倉者承租,從商業營運看,城市人角度看會覺得平,但他與拍檔們只是退休人士,從事有機農業,不當做一盤生意出發,「其實農莊可以搞到好商業,但要問值唔值得,做番生意,有違初衷」!

  杜說,與地主關係其實不錯,但談了4、5次,租價都企硬,3個拍檔不會續租,他與另一名合夥人則可租可不租,前提要找到另外一些人合租,但這個想法目前不可付諸行動。他指,農莊原可用毗鄰場地的3呎小路,但去年卻被封了,原場地正進行一些工程,「業主話會幫我哋去傾番條路出嚟,無路行,想運物資好困難,遑論搵新partner(拍檔)」!

  農莊滿眼都是他心血結晶

  問杜日文若農莊真的結束,有沒有不捨得,他不假思索直言沒有掙扎情緒,「退休唔做生意,喺度好開心玩咗10年,不只hea,仲不斷有嘢學」。其實農莊滿眼都是他的心血結晶,魚塘、菜地、香草園、魚菜共生池、蟲蟲廚餘轉化室,還有鋪上2000多塊四方石板的農莊步道,石板原是沙田某屋苑不要的廢棄物,他平價買回來,單是那條方便遊人的進莊泥路,已鋪了約400塊,是他與一名拍檔花了3個月才鋪成。他憶述這些別人看來是苦差事時,輕描淡寫。雖然農莊前景凶多吉少,他一如平常,鋸木、餵魚、處理廚餘、打理菜地,氣度依然悠閒。

  飼黑水虻幼蟲 轉化廚餘為肥

  參觀農莊的蟲蟲廚餘轉化室,需要一些勇氣,因為會看到盤內蠕動中的黑水虻幼蟲,正在消化廚餘。據農莊的資料,黑水虻是益蟲,成蟲沒有嘴巴,不進食任何東西,不會傳播病菌,而幼蟲什麼都吃,包括肉、青菜、青草、白飯、多鹽多油的餸汁、骨頭甚至是糞便,還是整日在吃,牠在大自然界的角色是快速分解腐壞的有機物。

  幼蟲經消毒冷凍後餵魚

  杜日文就是看中黑水虻這些特點,將分解廚餘的任務交給牠,廚餘來自粉嶺一間小學午飯後的剩菜,運到農莊後經粉碎機打碎後,放入大桶內混入益生菌發酵一段時間後,就成為黑水虻幼蟲的糧食。吃飽後(大約要吃兩周)的幼蟲要作出犧牲,經高溫消毒後冷凍死亡,之後用來餵魚。部分幼蟲會留下長大成蟲產卵,成蟲的糞便及其死後的身軀亦有用處,成為種菜肥料。

  黑水虻將廚餘消化,可起減廢作用,自己又成為魚兒糧食及耕作肥料;滿是排洩物的塘水經過特製的過濾器,轉化成微生物,成為灌溉農作物的天然營養水,水經過植物淨化後,再排回魚塘。

  現已成為大學研究項目

  農莊這個廚餘再生項目已獲可持續發展基金資助,而黑水虻及其消化廚餘情況,已成為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及教育大學的研究項目(不同內容)。杜日文說,現在的蟲蟲廚餘轉化室是封閉式溫室,參觀人士只可看廚餘處理部分,養蟲部分不會開放。他指,這樣做是希望令項目能在穩定及企理地方進行。原來大約3年前開始試驗黑水虻消化廚餘時,設計較簡陋,窩在農莊一角,是大自然環境,結果很多生物走來吃廚餘,運作了3個月便停止,不過那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也來看過情況,可見如何消滅廚餘已成為極受關注問題。

[责任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