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行 探尋「開放」基因 見證紅色歷史-香港商报

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汕頭行 探尋「開放」基因 見證紅色歷史

2021-05-13
来源:香港商报网

 
    「品鑒嶺南」連續第八年走進僑鄉汕頭。5月11日,由汕頭融媒集團、汕頭市公益基金會、香港商報聯合舉辦的第十二屆「品鑒嶺南」中國著名作家採風行活動開啟汕頭行程。
 
 
    夜晚的老媽宮戲台為作家們奉上一道沉浸式的潮汕文化大餐;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探尋汕頭的歷史與文化中「開放」的城市基因;在僑批文物館細細品味潮汕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在小公園的歷史建築群遙想當年「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商貿傳奇。在中共建黨100周年之際,汕頭的紅色歷史更是成為採風團此次行程的重點,作家們走進中央紅色交通線舊址(汕頭站)、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八一會館),了解城市紅色歷史,感悟潮汕人深層的家國情懷。
 
    採風團成員對今日汕頭日新月異的城市面貌感到鼓舞,曾多次到過汕頭的採風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創作室原主任、電視劇《喬家大院》的作者及編劇朱秀海說:「每一次來汕頭,都好像看到一座新的城市」。在他看來,採風行程將有助於作家們能夠更好地理解潮汕精神。不管是潮汕開埠歷史、華僑文化、紅色文化都有可供作家挖掘的素材,將融入他們未來的創作之中。
 

    繁華始於開放 百載商埠舉世馳名
 
    沿着習近平去年10月13日在汕頭考察的路線,作家們昨日走入位於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通過展館內正在舉行的《從被動開放走向主動全面開放的啟示》展覽,了解到汕頭從160年前的被動開埠到新時代的全面主動開放進程,加深了作家們對汕頭人「開放」的城市基因的認識。
 
    位於粵東中心地區的汕頭,地處韓江、榕江與練江三江交匯出海口的城市,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優越,被稱為「嶺東門戶、華南要衝」,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始發港。
 
 
    1860年1月1日,汕頭正式開埠。雖然當時的開埠是國之恥辱、被迫而為,但開埠帶來開放,開放帶動貿易,使汕頭逐漸成為南粵最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之一,成就一段「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繁榮歷史。
 
    開埠帶動了汕頭港的繁榮發展,1933年進出汕頭的輪船達到4478艘,總噸位675萬多噸,港口吞吐量佔全國沿海各港口貨運量的8.67%,僅次於上海、廣州,居全國第三位;同期,汕頭市有商行3411家、涉及55個行業,當時年交易額大洋6.92億元,居全國第七位;汕頭也是當時廣東東部的金融中心,1936年,汕頭市內有金融匯兌莊58家、收找業256家、僑批局55家,有證券交易所(銀業同業公會)。
 
 
    恩格斯1858年在《俄國在遠東的成功》一文中就提到:「汕頭這個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由此可見,汕頭在當時早已有了知名度。
 
    1980年,汕頭成為了全國首批4個經濟特區之一,汕頭走上了主動開放之路。40年來,汕頭特區,從1.6平方公里的發祥地龍湖擴大至2064平方公里的大特區,地區生產總值先後在1992年、2009年、2016年突破100億元、1000億元、2000億元。
 
 
    今天的汕頭,改革開放的腳步不曾停下,改革開放的浪潮始終奔湧向前。在開埠160周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汕頭開啟了新時期的全面主動開放進程。汕頭正瞄準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全力打造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推動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通過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這張文化名片,作家們深刻地感受到,汕頭的發展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深切理解到開埠帶來開放、開放帶動發展、發展創造未來的深刻意義。

    紅色文化:賡續革命精神血脈
 
    上世紀20年代,隨着馬克思主義的傳入,革命火種在潮汕地區也不斷播散開來。而潮汕抗戰作為全國抗戰尤其是廣東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策應主要戰場、牽制敵人兵力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裏也因此留下了許多紅色文化地標。
 
    中央紅色交通線(汕頭站)舊址陳列館位於汕頭市金平區海平路97號(原海平路98號),是汕頭市一處重要的紅色革命遺址。作家們在這裏了解到,中央紅色交通線(汕頭站)始建於1931年,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交通局在汕頭建立的直屬絕密交通站。在1931年5月至1934年10月紅軍長征前,始終保持安全暢通、出色完成任務而成為中共在白區工作的成功範例。目前,該陳列館是廣東省首個以隱蔽戰線歷史為主題的全國國家安全教育基地,也被國務院列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昌起義南下部隊在潮汕建立政權的時間雖短,但在潮汕革命史上,卻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作家們走入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一座始建於1926年的建築,原是大埔會館。館裏最吸引作家們眼球的,當屬位於二樓的「潮汕七日紅」展覽區域。據介紹,1927年9月23日,南昌起義南下部隊佔領潮州城。9月24日,起義部隊主力部隊再次分兵,由周逸群率千餘人警衛潮州,餘部進佔汕頭,在汕頭大埔公館設立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後賀龍、葉挺兩軍主力向揭陽、豐順進軍。起義部隊從9月23日進駐潮汕到9月30日撤出,前後共7天,在潮汕革命史上稱為「七日紅」。時至今日,「潮汕七日紅」的精神依舊鼓舞著潮汕人民,這從該展的受歡迎程度就可見一斑。
 
    近年來,汕頭一直在培育紅色文化新地標、完善紅色文旅融合發展機制上頻下功夫,挖掘打造出多個紅色教育示範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中共建黨100周年之際,這些豐富的紅色資源也正在串珠成鏈,成為賡續革命精神血脈,更與城市文旅和鄉村旅遊融合發展,成為一張有力的紅色文旅招牌。
 

    12萬封僑批:華僑與眷屬的獨特文化
 
    「本土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海內又一潮汕」,是對汕頭作為著名僑鄉、也作為潮商大本營的一個形象說法,僑批無疑是反映僑鄉歷史最完整、數量最多的民間文化遺存,也是研究潮汕近代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的重要檔案文獻。
 
    僑批,是華僑家書與匯款合一的特殊載體,是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僑批肇端於民間,流轉於國際海陸絲路,真實地反映了華僑與眷屬特有的精神與感情,是集原生態性、民間草根性為一體的檔案文獻。2013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僑批-海外華僑銀信」列為《世界記憶名錄》。
 
    創建於2004年4月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僑批文物館,是國內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在汕頭僑批文物館中,12萬封僑批,向作家們展現出潮汕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現象。
 
    僑批文物館近2000平方米的展廳舉辦,運用大量的僑批文物,揭示僑批的產生和僑批業發展的過程,彰顯僑批對潮汕經濟社會的貢獻,展現華僑華人的移民史、創業史以及潮人勇於開拓、守信重義、愛國愛鄉的精神。
 
    採風團成員,中國僑聯《海內與海外》雜誌社主編朱小平表示,在中國的革命與現代化發展中,華僑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華僑仍將是汕頭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汕頭華僑文化大有可為。

    小公園開埠區:展現「四永一升平」盛況
 
    作為汕頭開埠發祥地——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成為作家們的興趣關註點,曾經的「四永一升平」繁華商業街區,見證了汕頭從一個海邊漁村發展成一座新興港口城市。
 
    位於汕頭老市區中心的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總佔地面積達73.53公頃,建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作為全國面積最大的一片近代騎樓群,小公園的騎樓以其立面裝飾的多姿多彩而見長,融合了多元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築風格。自1860年開埠以來,潮汕文化、華僑文化、海洋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在這裏融合匯聚,見證了汕頭百載商埠、萬商雲集的歷史。
 
    汕頭市利用文物舊址遺存和代表性歷史建築物,修繕建設為15個專題陳列館,逐步打造形成全面立體展示汕頭歷史文化和人文形象的小公園博物館群,並在小公園片區創建廣東省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對歷史文化街區保育活化的重要指示精神,當前,汕頭市正大力推動小公園開埠區保育活化工作,明確規劃設計思路:整體謀劃、系統重塑;中心提質,邊界激活;分片實施、重點示範。
 
    今天的小公園開埠區重新吸引人們的目光,成為汕頭市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網紅打卡地,採風行的作家們也在中山紀念亭合影,置身歷史建築群中遙想當年「百載商埠、樓船萬國」的商貿傳奇。

    在老媽宮戲台感受地道潮汕文化
 
    老媽宮是採風團在汕頭的行程起點,作家們在夜晚的老媽宮戲台,潮語歌曲、潮劇展示、潮汕功夫茶,原汁原味的潮汕文化氣息撲面而來,為作家們奉上一道沉浸式的潮汕文化大餐。
 
    「老媽宮」整個宮廟建築面積約260平方米,依次為主樓、天井、拜亭、正殿。宮廟內外石雕、嵌瓷、木雕、彩繪等潮汕地區傳統裝飾,其建築結構富有潮汕建築特色。對研究汕頭開埠史和潮汕建築藝術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
 
    老媽宮戲台對面的「老媽宮」又稱天後宮,其與之毗鄰的關帝廟都是汕頭開埠前最早的建築物之一。天後宮和關帝廟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光緒五年(1879年)重建。嘉慶年間(公元1760—1820 年)興建了現在的這座「老媽宮」戲台。在文革期間,天後宮與關帝廟屋頂嵌瓷、廟內陳設大部分被毀,僅存基本的建築結構。
 
    2016年,隨着汕頭市「創文」活動的深入開展,「老媽宮戲台」被正式列為了小公園「三環三線」改造規劃圈,在原址修新如舊的復原了「老媽宮」戲台,現在的「老媽宮戲台」已成為遊客市民感受潮汕文化的最佳場所,也成為汕頭展示潮汕文化的重要載體。(陳績盛 黃裕勇 蔡易成 攝影:賀爾達 吳志雄)
[责任编辑:薛正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