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村文化中心靜候疫後開放-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专栏

林村文化中心靜候疫後開放

2022-04-17
来源:香港商報

 大埔林村鄉有26 條村落,大約700 多年前就有村民在林村一帶生活,地方歷史豐厚。6 年前該鄉成立文物搶救隊,搜羅大批珍貴文物,去年底位於許願廣場邊的林村文化中心已裝修好,內裏的展館會展出這些文物,惟受疫情影響,未知何時能正式開放。記者早前先睹為快,看到不少舊時的農具、家具、祭神用具、文字紀錄本等,從中增加對該村昔日生活的了解。

 近200 年歷史的大菴村祠堂牌匾,新年時會簪花掛紅,掛上大門前。

 展品保存良好,上左及上右兩格為一對雞宅,下左格前方為激死蟻缸、後方為板寮,下右格為禾落。

    數百件文物等待展出

 林村鄉公所副主席張振邦表示,文化中心原為林村青年中心,六十年代由獅子會捐給鄉公所,經過逾半世紀運作已變得殘舊,同時考慮到要保存及展出鄉內文物,因此2020 年展開裝修,原來的室內地方成為展館以及開會地方,館後地方則成為羽毛球場,另亦可進行功夫、乒乓球等活動。裝修款項由獅子會、林村鄉祖堂六和堂及熱心人士捐出。原定農曆正月初十舉行開幕禮,但因第五波疫情爆發被迫取消,暫時開放無期。張振邦本身屬林村文物搶救隊召集人。這支隊伍由村代表及村內青年組成,大約有二三十人,2016 年成立至今已出動約20 次,主要搶救鄉內各村文物,這項行動及相關經驗亦會透過鄉議局通知各村落,2018 年,他們便曾到過大埔鳳園上面的屏山寨拯救文物。疫情來襲這幾年,搶救隊已沒有出動。總計搬運回來的物件過千件,有價值的有幾百件,過百年歷史的約有100 件。林村文化中心會展出這些文物,預計一個季度或半年替換展出。

IMG_4458_副本.jpg

 張振邦手中拿着的是魚籠,用來誘捕魚、鱔類,有入無出。記者鄭玉君攝

    文字紀錄見村民生活實況

 中心內展場已布置好,一旦疫情緩和,隨時準備開幕及開放給公眾欣賞。展覽分為文字及實物兩部分。文字方面,介紹林村鄉歷史、太平清醮內容、教育發展、林村同鄉會情況、許願樹歷史及飲食文化。實物方面,很多樣化,有家具、農具、拜神用具,文字紀錄本如「卜卜齋」年代教科書、米證、帳簿等,體育展品如獅頭、麒麟頭、獎盃等。其中大菴村的展品歷史最悠久,包括該村祠堂一塊近200 年歷史的牌匾,以及一對150 年歷史的雞宅。張振邦說,雞宅是嫁娶用品,是放生雞的木製雞籠。昔年村內青年結婚時,祠堂會有一對雞宅迎親,分鳳及龍圖案,龍圖案雞籠放公雞,鳳圖案雞籠暫沒放雞,去到女家就將雞項放入鳳籠,與龍籠一齊拿回男家,拜完神後不會宰,養至終老。這對雞宅是在破舊祠堂已塌的雜物室找到,除了褪色外,基本完好。另外,十多本舊時文字紀錄本,反映昔日村民生活情況。其中歷史最長的,是坪朗村才祖的帳簿,成於清宣統三年(1911 年),看首頁,資料可遠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內裏記錄了借穀、借銀情況,祖堂買什麼如清明拜祭品、蓮藕、鹹菜等。卜卜齋年代的教科書則很實用,有不少範文,教你如何寫斷糧田契、揮春、結婚禮儀、立嗣遺書、甚至戒花酒。文字紀錄本中,也有一本來自白牛石村長的林村鄉義會存摺,已有95 年歷史。那時沒有銀行,義會有會頭,參與者每月出一分錢,下月等錢用可標會,出一個價,價高者得,這個價相當於利息,如想拿10 元,出價1.2 元,實質拿8.8 元。義會存摺就相當於現時的紅簿仔。

 教你如何寫斷糧田契的舊時文字紀錄本。

 十多本文字紀錄本記載了林村鄉豐厚的歷史。

    簡樸農村用具令人難忘

 從林林總總展品中,舊時農村生活用具的簡樸造型令人印象深刻,它們以實用為主,採用天然物料,如竹製的糞箕、魚籠、蜢籠、板寮(蒸茶果、年糕用具)、禾落(載破開的柴),陶製的八角碗、豬肉缽、激死蟻缸,木製的米餅模、水桶、木盤、米斗,鐵製的蠔啄、禾稈叉、藤篋等,絕大部分都完好無缺,只是添上風霜。(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頂圖:原為青年中心的林村文化中心已裝修完畢,待疫情大幅紓緩後隨時開幕。

[责任编辑: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