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生倡各國佛教文化交流-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文化东方 > 佛法活法

明生倡各國佛教文化交流

2015-03-16
来源:香港商报

  為「一路一帶」做貢獻

  明生倡各國佛教文化交流

  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建設(簡稱『一路一帶』),開展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格局」等內容,引起各界代表委員熱議。對此,在京出席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廣州光孝寺住持明生法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提出,「一路一帶」不僅只是沿線各國經濟、港口、通道等的互聯互通,更應是以佛教文化為主的人文歷史的交流往來,宗教、人文等文化的交往遠遠超過經濟交往的價值和作用,因此在注重經濟合作的同時加強各國間佛教文化的交流,這將使「一路一帶」的合作更持久更緊密。

  香港商報記者李芳盛芳齡

  佛教已成文化溝通的橋梁

  明生法師說,中國是有5000多年的文明禮儀之邦,對外交往的歷史也有2000多年,開啟路帶各國的文化交流,將勾起各國在文化方面相互融合的記憶,有利於長期開展睦鄰友好,更能拉近各國及各國人民之間的距離和感情,從而將促進各國交流合作更緊密,走得更遠。

  他說,在古代的中國,佛教交往和佛教高僧在國家的對外交往和文化傳承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過去的一年里,習總書記出訪各國,多次提到佛教和佛教高僧,如在印度提玄奘大師、在斯里蘭卡提法顯大師、在韓國專門提到金身坐化九華山的新羅王子金覺羅、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中特別強調,中國文化復興佛教擔當大任,由此可見,佛教已成為了增強國家間文化溝通的重要橋梁。

  佛教情感和記憶超越國界

  明生法師特別提到,從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通過航海來中國的祖師大德中,在光孝寺駐過的都有好幾位,東晉年間的曇摩耶舍、南北朝時期的求那跋陀羅等印度高僧都是為中國佛教初級傳播作出貢獻的一代宗師,促進了中國佛教宗派的成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一的真諦法師,在光孝寺期間翻譯了數量可觀的佛教經籍;在光孝寺種下中國第一棵菩提樹的智藥三藏法師,是開創南華寺的一代祖師;接下來還有達摩祖師,經海路上廣州,而后北上傳法,創立了中國禪宗。

  另一個佛教翻譯家唐朝不空三藏大師,開創了中國佛教密宗,曾在光孝寺設東密密壇,他先由斯里蘭卡到中國,在中國翻譯了200多萬字的佛教經書,歷經唐朝三位皇帝,而后受唐朝皇帝委派,出訪斯里蘭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皇帝委派的大使,后成為唐朝國師,位列「國公」;還有翻譯《楞嚴經》的般剌蜜帝大師,當年冒死攜帶不允許外傳的《楞嚴經》,從印度歷經艱辛東渡廣州,在光孝寺里進行翻譯,為后世漢傳佛教的重要大經。這些高僧大德為佛教的發展和創立宗派立下的功勞言述不盡,他們使各國的佛教及傳統文化得以緊密交流,更拉近各國間的感情和交往。沒有這些祖師大德們不吝艱辛、不論國界、為法忘軀的發心奉獻,就沒有今天我們學習佛教受益佛教的局面。現今社會昌盛發達,反而產生更多矛盾,我們更應覺得慚愧。

  通過佛教信仰的感情回歸,將勾起各國的歷史記憶,這些情感和記憶都是超越國界的。而我們的玄奘大師、法顯大師們亦為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的歷史記憶作出貢獻,《大唐西域記》和《佛國記》都詳實記載了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經濟、文化、宗教等人文歷史,這些也是鄰邦各國不能忘懷的。

  培養專業高端的出家人才

  據了解,廣東省佛協及光孝寺已在著手進行經典文獻的重新匯集整理及翻譯工作,其中包括《真諦全集》、《不空全集》、《楞嚴經》、《六祖惠能文庫》、《光孝寺志》等重要典籍。廣東省佛協近年將重新整理翻譯大量佛教經籍,此項工作需諸多對佛教和佛學研究深入的專業人才。對此,明生法師表示,僧才的缺乏是中國佛教的普遍問題,早幾年前就已認識到。現在整理翻譯佛經的工作只能與社會研究機構和大學研究所合作,在一些佛教學者和歷史學家的主持帶動下,為佛教典籍校正、旁注及歸類,然后再請專業學者進行翻譯。

  對於僧才的培養,明生法師提出不僅要著重培養專業高端的出家人才,也要提高大部分出家法師的文化知識水平,與現代社會相適應。

  去年,廣東佛學院總部在光孝寺挂牌成立并開始招生,在第一屆研究生班中,招收了一批具有地方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出家法師,廣東佛學院鼓勵他們讀完研究生后繼續研讀佛學博士,提高自己的佛學造詣。另一方面,明生法師指出,當今社會,出家人修習佛法的目的在於弘法利生,除了培育一門修行和深入理論的佛教人才外,弘法利生必須和社會接軌相適應,因此廣東省佛協鼓勵出家法師攻讀社會大學的如文學、歷史、哲學、心理學等學科,與社會共同進步發展,這樣才能有利於今后的弘法利生。

  對於有些人對出家人學習社會文化知識表示憂慮這一現象,明生法師強調,人沒有知識就沒有眼睛沒有嘴巴,出家法師缺乏社會文化知識,將很難和信眾進行深層次的交流,出家人不主張重視文憑,但出家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文化知識,就不能和信眾對等交流,沒有文化,是沒辦法弘法利生的。只有文化才能使佛教得到有機有序的發展。從釋迦牟尼佛祖至歷代祖師大德,從沒否定過文化的重要性。不懂中國歷史、不懂中國古典漢語,是講不好佛教歷史和佛教文化的。

 

[责任编辑: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