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鄉親馬路旁邊吃盆菜-香港商报
首页 > 新闻专题 > 新界专刊 > 新关注

600鄉親馬路旁邊吃盆菜

2016-05-12
来源:香港商報

 

  盆菜宴設在大網仔路旁,大會要派員維持交通秩序。記者 鄭玉君攝

  馬路旁帳篷下的盆菜宴,鄉民吃得開心。

  瑞獸麒麟臨黃竹灣大眾天后古廟敬拜。

  拾鄉代表及西貢區鄉委會主席王水生(前左三)率眾在廟前拜祭。

 

  拾鄉村民魚貫上香。

  【香港商報網訊】「祖先的東西莫失莫忘」,西貢早禾坑村村長鄭錦華從小已知道這寶訓,眼見祖先辛苦創立的黃竹灣大眾天后古廟日久失修逐漸毀壞,他期望有生之年可將之修好,終於在遇到有心人及鄰近村落拾鄉支持下,2008年修葺重光,隨之夥同鄰近村落共拾鄉每年慶祝天后誕,今年已來到第9年,參與人數達600人,較初年的百多二百人大為增加。

  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廟細歷史短 提早一天慶祝

  拾鄉的慶祝會是於天后誕正日前一日即農曆三月廿二日(4月28日)舉行,鄭錦華解釋是由於他們的廟較小,慶祝歷史較短,因此為便利村民,提早一天慶祝。雖然黃竹灣大眾天后古廟看來較小,然而它卻處於特別位置,坐落在西貢大網仔燒烤區5號場內,門前不遠處就是景色如畫的西貢海。慶祝場地就在大網仔路旁的停車場,盆菜筵席就設在車來車往的公路旁。

  在4月28日當天早上10時半,村民首先舞瑞獸麒麟來到古廟前敬拜,之後拾鄉代表及西貢區鄉事委員會主席王水生齊齊上香。接近中午12時,鄰近村民駕車或走路而至,大網仔路熙來攘往,他們都往天后古廟上香,祈求合境平安,家庭和睦。到中午12時,村民都聚在公路旁豎起的帳篷下吃盆菜,風味獨特。

  2008年重修完成 香火鼎盛

  出席慶賀天后寶誕的村民來自拾鄉:早禾坑村、黃竹灣村、昂窩、禾寮、浪徑、澳頭、南丫、沙下、大環及山寮。然而這座古廟是早禾坑村的鄭氏祖先創建。據該廟的修葺重光碑文記載,鄭氏祖先17世祖從西貢飛鵝山茂草岩村分支到西貢黃竹灣灰下定居。由於當時村民多以務農、打魚及灰為生,為求村內居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鄭氏18世祖鄭創有於1905年(清光緒歲次乙已年)向西貢理民府交納地租,於現址創建天后古廟,將之命名為黃竹灣大眾,並在西貢理民府田土廳註冊作為廟宇,他本人出任司理。到鄭氏祖先19世祖,帶領族人搬遷到新村(即現時的早禾坑村)定居至今。

  黃竹灣村村長、拾鄉天后古廟籌備委員會主委劉球說,大約60年前,他8歲時,古廟已因日久失修,破爛不全,而當年因經濟上無能為力,沒有維修,後來鄭氏後人第22世子孫發起募捐,終於2008年重修完成,「先前叫黃竹灣大眾,修好後叫拾鄉天后古廟」。他指古廟昔年是鄰近村落拾鄉參拜之地,並以黃竹灣及早禾坑兩村的村民為多,而重修後香火更為鼎盛。

  早禾坑村村長感謝各方支持

  而發起募捐重修古廟者,就是鄭氏第22世子孫、早禾坑村村長鄭錦華,他直言修好古廟了卻兒時許下的一生心願,「我細細個就去古廟裝香,但間廟已晒,見到這情景覺得好可悲,那時就想,在有生之年盡量將廟起番好。」早於1995年他已有重修構想,但實際行動始於2005年,「那時間廟爛到只剩低幾舊石頭,我們可說是重新起過。」他發起募捐重修,過程中遇到有人潑他冷水,亦遇到政府的阻撓,指是郊野公園地帶,不准起廟,不過他沒有放棄,後來更遇上有心人,說道籌不足的款項會包底,結果來自拾鄉,西貢其他鄉以及友好人士的捐款有40多萬元,而古廟建築費50多萬元,不足款項由有心人支付。

  古廟自2008年重修後,即慶祝天后寶誕,初時只有約10圍盆菜,但發展至今年,已有57圍,出席村民及友好達600人。在外地如荷蘭、英國等地定居的數十人,也特意回來參加,反映此活動可凝聚各地村民,令鄉情不因地理隔閡受影響。而活動花費亦不多,在20萬元以下,全由贊助而來。

[责任编辑:郑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