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鎖台「小確幸」是自斷前路

2014-04-10
来源:香港商報 周武輝

  「小確幸」一詞在台灣挺流行,意思是微小而確實的幸福。用心理學上解釋,就是當人們進入一個專心致志,活在當下,渾然忘我的狀態,才會感受最真切和細微的幸福。這種感覺,適用在個人的追求上,當然是極好的,可謂之「知足常樂」。不過如果照搬到某個經濟體的競爭力上,可不太妙,「不思進取,偏安一隅」的結果,只能是想小確幸而不可得。台灣如今正面臨如此嚴峻局面。

  台曾輝煌靠開放進取

  島內反服貿事件,從最初的經濟議題發展成一場政治風波,背后反映出台灣島內對與大陸建立緊密聯繫的不安。綜合來看,對服貿協議的責難主要有三點:擔憂陸資涌入冲擊,未惠及大多數台灣人以及政府「黑箱操作」。事件凸顯島內強烈抗拒開放的氛圍,這種愈來愈不自信,甚至走向封閉的心態,給台灣經濟發展前景蒙上巨大陰影。尤為嚴重的是,對只看眼前,追求小確幸的台灣民眾來說,怕輸圍城,貪一時之利的危害,有如溫水煮青蛙,一時半會不會顯現出來,仍可得過且過,等真正驚覺要面對時,怕是悔之晚矣,這才是台灣經濟的最大問題。

  類似的教訓台灣早已經歷。想想上世紀80、90年代的輝煌,台灣為什麼可以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不外乎在蔣經國時代,當時多數財經領導人有主見、有執着、說真話,發展策略與目標明確,施政是「經濟挂帥」,全力發展經濟建設與出口,政府效率高、決策果斷、運行力強,更具凝聚台灣人共同努力、向目標邁進的能力,因此能在各種競爭中獨占鼇頭。到什麼時候開始台灣經濟每况愈下呢?以李登輝自1996年宣布「戒急用忍」政策為開端,到陳水扁任內施行「去中國化」政策,挑起政黨惡斗和內耗,令台灣在開拓大陸市場,區域經濟整合上一事無成,在四小龍中排名墊底,成為其他三小龍的共同反面教材。台灣從輝煌到末落,時間跨度長達30多年,島內民眾身處當時可能感覺不夠強烈,現在回首再看,才發現種什麼因得什麼果,興衰早已注定。

  邊緣化危機迫在眉睫

  台灣如何興?開放進取,面對變局能高瞻遠矚當機立斷;為何衰?民粹主義泛濫與政治惡斗相互結合,看不到大開大闔、深謀遠慮的經濟戰略,保護主義大行其道,扼殺了台灣經濟發展的活力與機會。馬英九上任后改弦易轍,實行「松綁與開放」的大策略,兩岸關系顯著優化,開放進取的政策明確,惜民粹主義泛濫與政治惡斗依然故我,令服貿協議爭議背負着太多的「非經濟性包袱」,具體表現在算小帳,算政治帳過多,看的是學生畢業后找到什麼工作,有多少收入;擔心大陸的企業多有官方色彩,動機不單純;陸資資本雄厚,可能不惜削價競爭以併吞市場;台灣恐將被「以經促統」等,卻無視服貿協議對台灣的利遠大於弊,忽略了整個台灣在兩岸、區域和國際競爭中該如何自處的根本性問題,以及經貿邊緣化已迫在眉睫的危機。

  如果處置不當,服貿協議始終僵持不下,或者最后被推翻,其連鎖效應將對台灣形成多重打擊。台灣經濟將面臨自我邊緣化,錯失大陸市場,并導致信用受損,不僅會嚴重影響兩岸經貿關系,更會直接影響台灣爭取加入TPP等區域經濟合作進程。同時,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小確幸」思想膨脹,只會令經濟自閉,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來說,無疑是坐以待斃。在經濟自由化、全球化下,台灣人今天越想活在當下,渾然忘我,守住自己的「小確幸」,而不是強化經濟強項,與一水之隔的大陸市場合作,調整自己產業布局,未來經濟前景勢必坎坷險阻,愈走愈窄,想小確幸都不可得。如今正在鬧事的學生,到時怎向下一代交代?

  周武輝


[责任编辑:黃錦霞 ]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