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19

水耕菜種植搵錢睇長線

2014-10-16
来源:香港商報

  祥利農業執行董事顧家榮認為,發展水耕種植業應將目光放遠

 

  【香港商報訊】社會對食物安全意識日益提升,如水耕種植法在近年一度受到追捧,但普及程度仍不足以大規模發展。在本港營運與研究水耕菜的祥利農業執行董事顧家榮坦言,現時是無利可圖,但從事農業應將目光放遠一點,探索農業的其他可行性,讓本港在食品供應上能保持有選擇。

  祥利農業水蕉圍設種植場

  祥利農業在元朗水蕉圍附近,設有一個約5畝地的水耕種植場。顧家榮表示,當初約3年前由另一公司邀請合作研究水耕菜,但香港成本高昂,加上普及程度有限,項目無利可圖,直至去年,對方希望將水耕菜包裝成有機菜銷售,雙方在此分歧上未能達成共識,對方退出後便交由其公司全權接手打理。

  該水耕種植場的技術由澳洲引進,顧家榮表示,世界各地的水耕種植大同小異,目前一般均要用上化學肥料,聲稱有機便等同欺騙。公司曾就有機肥料進行不同嘗試,而水溶性肥料在理論上雖能做到,但在實際執行時卻未能解決滋生細菌的問題。所以現時最多只適合標榜沒有農藥作賣點。

  東南亞地區已經沿用多時

  水耕種植在鄰近的東南亞地區已經沿用多時,近年才為港人所認識,了解及認受性有限。顧家榮指出,要說最早發明水耕種植,可追溯至巴比倫空中花園已有,並非什麼新科技的產物。但香港在這方面發展卻特別遲。若到東南亞地區旅行也可發現,當地水耕菜市場認受性很高,與常規菜比例相若,各佔約三分一市場。

  他續表示,香港人很現實,首要考慮當然是錢,其次則是產品的質量,現時水耕種植不單沒有認證,而即使如有機種植般有認證,但沒有制度配合,做壞了開始的勢頭,市民心目中對認證存有懷疑便較難普及。他又以台灣為例,指出當地農民很有自覺性,會為行業設想。當地政府每年會做市場調查,如今年薯仔可以賣得好價錢,會由政府與業界協調,下一年多少農戶選擇再種,不會一窩蜂均種薯仔,這方面香港在業界與政府層面也做不到。

  佔5畝地只需要數人打理

  水耕種植場依賴機械運作,即使有5畝地,也只需數人打理。顧家榮表示,每日約早上6至7時開始工作,檢查及收成等,工作至正午便休息,下午再回來選苗、播種、清潔種植場等。現時場內主要種植沙律菜,約佔七成,一年四季均可種植,批發約40元每公斤,約60日可以收成。另外亦有種植一些中式蔬菜,雖然只需45日便可收成,但因價格較低,難以為本,所以是按客人特別要求才會種植。客戶方面,主要是送到一些專賣有機蔬菜店舖,另外亦有透過一個銷售夥伴,包裝出口到個別超級市場。

  香港地租電費均較內地貴

  就成本問題,水耕種植的要求不少,因依賴機械,需要投入相當資源添置這些設備。此外香港的地租、電費等樣樣均較內地昂貴。顧家榮坦言,在市民的接受程度提升前,不可能大規模去做。公司在內地有過萬畝地,以最傳統的方法種植常規菜,這是一定賺錢的,但在常規菜以外希望找到新的模式。他又認為,農業是一個很古老的行業,且不能缺少,不過奇怪的是香港沒有怎樣發展。

  他提到,比利時的乾淨水源相當短缺,當地政府對農業有嚴格監管,用了指定分量的水,便要有相應的農作物收成,否則便要罰錢。當地農民因此發明了「滴灌」,在農作物旁有一條橡皮喉,水從喉管裂口一滴一滴滲入土地,讓農作物在吸收過程中避免水分被大量蒸發。

  發展農業對社會有必要性

  他續說,全球的各樣資源也越來越少,發展農業有其必要性。水耕種植較傳統耕種的收成期較短,可以提升產量,此外,香港土地短缺,水耕種植是否一個解決方案也值得研究。令本港的農業可以持續發展。

  自香港回歸後的這些年,很多產業在被陸續取代或淘汰,但在品質監控方面卻是一直保持□優勢。顧家榮認為,發展香港的水耕種植,可讓市民在日後有多一個可靠的選擇。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