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單純的GDP增長不會增加幸福感

2014-11-19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阿代爾-特納著《危機后的經濟學》中文版序言

  在過去的35年里,中國經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年均增長率達到10%,數以億計的人口擺脫了貧困。到21世紀20年代初期前后,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但是,每一位中國人都知道,國家正面臨著很大的社會挑戰。經濟增長過度倚重于重工業和基礎設施投資,并且依賴信貸的快速擴張。中國現任領導層已經清楚地意識到,向更加平衡的經濟模式和更加和諧的社會進行轉型是中國面臨的重要挑戰。

  本書(《危機后的經濟學》)并非特別針對中國而作。雖然書名中所指的“危機”的確影響到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但是,這場危機起源于發達經濟體的金融體系,并反映了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和監管部門的政策失誤。本書重點揭示的經濟理論錯誤主要在西方的大學里盛行。但是,本書的主題與中國當前面臨的復雜的經濟和社會挑戰高度相關。

  第一章對是否應該繼續將經濟增長作為富裕國家公共政策的首要目標提出了質疑。在對大量經驗證據進行考察后發現,當超過某一收入水平(富裕國家在數十年前就達到了這樣的水平)后,人均GDP的進一步增長并不一定帶來人類福祉的改善和幸福感的提高。

  中國尚未達到這樣的收入水平,實現進一步的經濟增長仍然很關鍵。但是,單純的經濟增長可能不會增進人類福祉的諸多理由,已顯然與中國當前的狀況和政策選擇有明顯的相關性。

  隨著人們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他們不再僅僅滿足于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而是希望居住在清潔和迷人的城市,擁有令人滿意的工作,欣賞鄉村的田園風光。但是,正是這樣的經濟增長過程帶來了污染,使得都市環境霧霾彌漫,工作摧殘身心,田園美景消失殆盡。

  隨著人們更加富有,一個人的支出會越來越對其他人產生重要影響。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汽車,但一旦每一個人都擁有了汽車,那么道路將會擁堵不堪,開車也就不再輕松愉悅了。

  隨著人們更加富有,他們會用更多的收入購買位于城市黃金地帶的豪宅和公寓。這可能會產生經濟學家們所說的“零和博弈”現象,即爭相競買心儀的豪宅房產會將房屋價格推高到許多人無法企及的水平。

  除非有關環境、城市規劃和福利制度的政策設計良好,否則經濟增長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中國實現的收入水平已經需要認真考慮制定相關政策來規避這些危險。

  第二章闡述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的問題,重點是一般地分析市場應該發揮的作用和特別地分析金融市場應該發揮的作用。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決定,中國將采取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政策。然而,重要的是應該牢記,成功的發展戰略(類似于中國過去35年里采取的發展戰略)總是在市場約束與國家干預之間達成平衡。

  就金融體系而言,我們已經從發達經濟體在2008年的經歷中懂得,完全自由化的金融市場具有滋生不穩定性和產生過度債務水平的內在趨勢,正是這些使我們在后危機階段掙扎于緩解通貨緊縮的壓力。在危機發生之前,影響力非常強大的“華盛頓共識”向新興經濟體兜售完全金融市場自由化的好處。現在需要一種細致入微的方法。這對中國尤其重要,在未來數年里,中國將面臨極其艱難的政策選擇。

  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沖擊,中國于2008年推出大規模信貸刺激計劃,這是一種必要的和有效的應對措施。這一措施也有助于維持全球需求,讓世界經濟得以從后危機的衰退中擺脫出來,確實對整個世界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但是,這一舉措使得中國經濟面臨比以往更為嚴重的不平衡,投資率高企、信貸規模與GDP的比重快速提升、未來發生債務危機的風險增大。

  因此,中國需要進行再平衡,走向更具消費導向的經濟模式,取消當前由在銀行存款的居民存款人付給公司借款人的補貼以及那些有助于支持過度投資的補貼。在某種意義上,這意味著實施更加嚴格的市場約束和更具市場化的利率。但第二章的內容表明,自由的金融市場也可能使信貸供給和資產價格發生極具危害性的暴漲和暴跌,并任由金融業的規模擴張到嚴重脫離社會需要的地步。

  中國需要變革。但是,確實應該認識到,西方金融體系并非完美無缺的,不可加以照搬:采用謹慎的方法推進金融自由化是明智的。

  第三章考察與經濟學科相關的問題,并得出結論。在2008年的危機爆發之前,傳統觀點的影響力非常強大,這種意識形態宣揚市場自由化的優點。這種政策共識相應地得到一系列經濟理論(即所謂的新古典主義或新古典經濟學)的支持,而這些理論似乎已給所有的經濟政策問題提供了全面的答案。人們充分相信,主要的經濟學問題,尤其是宏觀經濟理論問題,已經得以解決。

  危機的發生表明,這種自信是完全錯誤的:大多數經濟學家未能預見危機的到來,許多現代經濟理論曾認為危機是不可能發生的,暴露出這些理論具有根本性缺陷。關于人類行為方式是完全理性的假定過于簡單化且具有誤導性,精致的數學推導往往備受推崇,而常識判斷和經驗觀測卻被忽視。

  我們需要構建一種更加縝密的經濟思想方法,運用行為科學和歷史的真知灼見,研究現實的經驗數據和理論命題,認識到我們對于一個內在不確定世界的認知存在局限性。

  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中國的經濟學家們都應該為構建這種新方法作出舉足輕重的貢獻。

  阿代爾-特納簡介:

  阿代爾-特納勛爵是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前主席。他現為倫敦經濟學院和倫敦城市大學卡斯商學院的客座教授,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ET)高級研究員。2012年阿代爾-特納入選Bloomberg Market第二屆年度“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阿代爾-特納于2000-2006年任美林證券歐洲副總裁。2007年,他擔任英國經濟和社會研究委員會主席,及著名智庫海外發展研究所的委員會主席。2008年,他擔任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主席。2008年9月起,他擔任英國金融服務服務局主席。該機構是英國金融市場的統一監管機構,職能上類似于中國的銀監會和證監會。2013年3月卸任后,他加入喬治索羅斯投資設立的新經濟思維研究所(INET),任高級研究員。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