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1

匯率結待解 滬港通呼喚外匯避險港灣

2014-11-24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本報實習記者 馬爽 葉斯琦

  “一出手就先虧損近6%,匯率的殺傷力太大了!”就在“滬港通”開閘的第一天,一位投資者驚歎。

  在“1117號列車”歷史性啟程之際,匯率問題意外成為第一個插曲。儘管中國結算公司及時聲明,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參考匯率,6%的虧損只是虛驚一場。不過,“極端情況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發生大幅度波動時,有可能出現結算匯兌比率劣於參考匯率的結果”還是讓市場意識到,“滬港通”中的匯率風險絕不容忽視。

  其實,不僅是“滬港通”,匯率在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資本市場上,一直都是難以繞開的問題。對於航空、有色和能源等公司而言,因匯率變動使得資產負債表出現戲劇性轉變的情況早已屢見不鮮。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我國外匯市場的逐步開放,以及對外貿易中主要對手國貨幣變動更加頻繁且劇烈,參與對外貿易的企業面臨更大外匯波動風險,外匯期貨的推出正逢其時。

  “滬港通”的意外插曲

  2014年11月17日上午,隨著開市鐘聲敲響,資本市場迎來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滬港通”開閘了。

  在這趟“1117號列車”啟程前,港交所總裁李小加說出了他的擔憂,“滬港通畢竟是一條全新的投資之路,兩地的法律、法規、市場結構、交易規則均存在明顯差異,縱然我們演習一千遍,開通的初期很難保證不出現這些或那些的插曲。”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匯率撥動了第一段插曲。

  由於滬港股市分別採用人民幣和港幣計價,投資者參與其中時,難免涉及到兩幣兌換。按照上交所[微博]17日公佈的匯率參考價,港幣買入參考價為0.7671,賣出參考價為0.8145。有人據此計算,如果以100萬人民幣兌換成港元並買入港股,平價賣出後,再兌換回人民幣,僅剩下94.18萬元。這意味著,投資者在買入前已先虧損5.82%。市場甚至一度傳言,匯率差提升交易成本,正是港股通遇冷的重要原因。

  “匯率問題顯然會影響滬港通的正常運行,其根本原因在於參考匯率買入價和賣出價價差過大,導致投資者在進行匯率兌換時,出現損失。這個價格主要由上交所來確定,而國內缺乏匯率對沖工具,因此監管層為了避免匯兌損失,在匯率買賣價差上設置了較大的區間。” 銀河期貨研究員周帆表示。

  所幸的是,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給投資者送來了“定心丸”。11月17日,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港股通業務中需事先設定參考匯率,主要用於券商交易前端預凍結資金,而非用於實際結算,為避免當日匯率波動給市場帶來的結算風險,其取值範圍覆蓋了歷史上的最大單日波動範圍,實際的結算匯兌比率一般都會優於參考匯率。

  雖無近憂,仍有遠慮。儘管只是一場虛驚,但“滬港通”中的匯率風險依舊不容忽視。中國結算提醒,極端情況下離岸人民幣市場發生大幅度波動時,有可能出現結算匯兌比率劣於參考匯率的結果,投資者需及時關注離岸人民幣市場並查看資金帳戶餘額,防止資金帳戶出現透支。

  “目前來看,‘滬港通’的匯率問題對於交易不利,結算匯兌比率的不確定性導致投資者在決策中很難即時瞭解投資成本,造成投資判斷和實際投資結果出現偏差。”方正中期期貨研究員彭博指出,由於美元強勢,港幣出現持續走弱的情況。因此,從長遠看,持有港幣投資A股市場需要承受一定程度上的匯率損失。

  對於較短線、資金並非充裕的投資者而言,匯率的影響可能較大。周帆表示,滬港兩市股票的價差不會完全收斂,但因為匯率因素,投資者進行套利的難度加大。

  不過,安信期貨研究員劉鵬分析,實際結算匯率對於滬港通的影響並不大。“根據上交所公佈的結算匯兌比率來看,近幾日買入與賣出匯兌比率差值非常小,甚至部分交易日購買港股的投資者在成本方面實際上有小幅收益。”

  難以繞開的匯率結

  其實不僅是“滬港通”,匯率在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資本市場上,一直都是難以繞開的問題,對航空、能源、鋼鐵和礦產等涉及海外業務的行業,乃至人民幣國際化、中國企業“走出去”等都產生重要影響。

  以航空業為例,由於全球航空公司飛機購買等業務一般通過美元結算和支付,因此美元負債占比較高。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國航總負債為1474.19億元,其中美元負債占比高達70.07%,達781.97億人民幣,約130億美元。南方航空(3.07, 0.02, 0.66%, 即時行情)截至2013年年底,淨負債總額為人民幣1043億元,其中80%以美元計價,大約是830億元人民幣,約合135億美元。可見,一旦美元與本幣匯率發生大幅波動,必然給企業帶來巨大風險。

  又比如,2013年銅價大幅下跌,對於大量使用銅作為原材料的電路板製造商而言理應是一大利好。不過,泰國印製電路板製造商KCE的高層卻表示,銅價下跌節省的錢都被泰銖兌美元升值抵消了,泰銖升值使該公司出口成本大幅增加。

  同樣的情形還發生在印度。印度一家汽車配件廠商曾受益于鋼材和橡膠價格走低,但印度盧比貶值又將原材料價格下跌的收益大幅稀釋。

  對於人民幣而言,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市場開始呈現升值態勢,從最初1美元兌約8.27元人民幣至最近1美元兌約6.12元人民幣,升值幅度已超過20%。

  在人民幣匯率不斷升值的情況下,我國企業尤其是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不利影響,過高的匯率會抑制出口而打擊相關行業。銀河期貨宏觀分析師李彥森表示,應該看到,多年以來我國以出口為拉動增長的主要動力,長期貿易順差造成外匯儲備過多。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趨勢下,升值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持續順差是支撐人民幣升值的兩大主要因素,而國內利率高企帶來的熱錢流入也在側面推動人民幣幣值上升。”南華期貨研究所高級總監張一偉表示,不過應該看到,隨著近期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和實質性降息週期的到來,人民幣升值有所放緩,其更多地開始體現為雙向變動。

  張一偉指出,對市場化的貨幣而言,匯率出現雙向變動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而人民幣要想真正實現國際化,匯率出現市場化變動是必不可少的過程。對於中國企業而言,要想“走出去”,實現國際化,管控匯率波動風險將是一門必修課。

  例如,我國對於原油的進口依賴度很高,油價對於企業的生產經營起到舉足輕重作用。張一偉表示,國內原油期貨上市可以給相關企業提供一個有效規避價格波動的金融工具,或許可以說,匯率變動給原油期貨上市提供了更多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發達經濟體和亞洲部分國家的經驗表明,匯率的波動非但不會對本國貨幣國際化帶來不利因素,反倒是促進國際化的加速器。

  外匯期貨推出“正逢時”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金融期貨產品,40多年來,外匯期貨已經成為國際金融市場匯率風險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並在促進對外貿易、對外投資便利化和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在海外各大交易所緊鑼密鼓地推出人民幣期貨的同時,“倒逼效應”逐漸顯現,促使國內儘快推出人民幣衍生產品。

  “目前市場正處於一個轉折期,美國退出QE,歐元區負利率以及日本版的量化寬鬆出現,加上烏克蘭危機等全球性事件的潛在風險,外匯市場正處於一個‘躁動不安’的時期,匯率面臨巨大的波動風險。”張一偉認為。

  在此背景下,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或涉及對外業務,這些企業在進行貨幣兌換時,都被暴露在匯率波動的風險面前。因此,市場迫切需要可以有效管控外匯風險的金融工具。

  目前,我國已推出的期貨產品已經包括有商品、股指、利率等種類,但匯率類型期貨產品目前還處於“空白”,相較于國外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而言,國內市場一直是“短板”。因此,要形成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市場迫切的需要匯率類期貨品種的推出。

  “經過多年的匯改,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機制初步形成,場外人民幣外匯衍生品市場漸趨成熟,外匯期貨上市的條件已經具備。此外,在海外交易市場上人民幣外匯期貨產品不斷豐富之時,我國推出外匯期貨也是發展境內外匯交易市場的必經之路。”李彥森表示。

  值得欣喜的是,國內僅有兩個金融期貨品種的窘境有望被打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微博]也於10月29日面向全市場開展歐元兌美元、澳元兌美元期貨模擬交易。實際上,對於我國的涉外企業而言,兌換需求主要集中在歐元和美元這兩個幣種上,因此推出歐元兌美元期貨將可以幫助這些企業規避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

  李彥森分析,作為一個避險工具,外匯期貨在外貿企業控制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過買賣標準化的外匯期貨合約,企業可以便捷地對外匯進行套保等操作,有效規避外匯波動帶來的風險。“對於一個成熟的經濟體而言,外匯交易市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出外匯期貨可以有效地與外匯現貨形成互補,更進一步完善我國外匯交易體系,也可以豐富投資者的投資工具,對市場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也有業內專家表示,我國實現由商品輸出大國向資本輸出大國的轉型,進一步擴大我國對外投資規模,需要建立以外匯期貨為核心的外匯衍生品市場體系,化解對外投資中的各類風險,同時,也需要循序漸進地推動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進程,讓更多的企業和投資者大膽地“走出去”,增強對外投資力度,化解產能過剩,助推中國經濟戰略轉型。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