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現在是中國企業進軍印度市場的最佳時機

2014-12-10
来源:和訊網
  貝爾金公司董事勞曦路在福布斯的撰文中提到,印度亟需升級其在公路、鐵路、電站方面的公共基礎設施,同時構建生產能力。而與之相反,中國國內的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建設完畢,上述所有領域幾乎都承受著產能過剩的壓力。本質上說,印度和中國彼此需要。站在中國企業的角度,將印度視為有待拓展的下一個大市場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這一觀點值得思考。
 
  “這個地方看著很像二十年前的中國。道路混亂,供電不穩定,到處都是搖搖欲墜的建筑。”我在中國的投資人朋友魏先生在今年夏天首次造訪印度后說,擁有敏銳商業嗅覺的他又說,“然而在印度這樣一個次大陸規模、方方面面都充斥驚人多元性的國家,我也能感受到其中的能量與樂觀。再過十年,印度將大大不同于今日,呈現出令人咋舌的經濟增長。中印兩國毗鄰而居卻并不相互了解,這實在讓人詫異。對于中國企業而言,大型市場中沒有哪個比印度更具吸引力了。”
 
  25年來,我頻繁往返于印度和我在中美兩地的養父母家庭之間,這是我第一次認同魏先生對印度的評價。目前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額約為650億美元,但下一個十年內有望增至3,000億美元乃至更多。對于這種樂觀的展望,我可以給出三個關鍵理由:
 
  政局穩定
 
  2014年5月,印度人民黨在大選中以壓倒性優勢當選執政黨,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出任總理。這場大選呈現出兩股趨勢,在我看來,它們標志著印度政治與政府的一個轉折點。自1947年獨立以來,印度政局基本上是國民大會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是首次有其他黨派以如此大的優勢勝選,以至于國大黨都沒有獲得作為主要反對黨所需的起碼席位。而且,這也是首次有一個像莫迪這樣草根出身的人(其家人以前是街頭茶葉販子)登上這個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最高行政職位。
 
  民眾對經濟增長機遇匱乏的挫敗感日益加重,對政府治理水平的期待也潛滋暗長,這些都成就了印度人民黨的此次大勝。既然被委以如此重任,政府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推動所需的各項改革,使印度進入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軌道。
 
  經濟增長復蘇
 
  2000-2011年間,印度經濟的平均增速7.3%高達。對印度這樣一個由私營企業推動的市場驅動型經濟體而言,這一成績著實值得稱道。然而近幾年中,經濟增長放緩至4%-5%,主要原因是上一屆政府中聯合執政導致的決策癱瘓。如今印度人民黨大權在握,莫迪穩扎穩打,印度回歸7%-10%的增速是早晚的事。這一增速表面上看也許低于中國,但不要忘了,印度是一個由私營企業驅動的經濟體,來自政府的補貼極為有限。
 
  中印關系改善
 
  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中印曾在1962年爆發短時邊境戰爭。中印邊境對峙常被視為兩國關系升溫的攔路虎。然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的訪問給兩國關系打下了更加扎實的基礎,而莫迪政府也有心與中國建立更加良好的關系。除關系升溫之外,中國還將為本國企業在印投資提供大力支持。
 
  印度需要中國的專業知識與技術
 
  印度亟需升級其在公路、鐵路、電站方面的公共基礎設施,同時構建生產能力。而與之相反,中國國內的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建設完畢,上述所有領域幾乎都承受著產能過剩的壓力。本質上說,印度和中國彼此需要。
 
  站在中國企業的角度,將印度視為有待拓展的下一個大市場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顯而易見的原因有:
 
  印度是一個增長中的市場,擁有12.2億人口,其中50%年齡在25歲以下。
 
  中國企業具備增長中的印度經濟所需的生產規模與專業知識與技術。
 
  中國制造能力過剩,勞動力成本上漲。
 
  印度各地地方政府對吸引中國企業在當地創造就業尤為熱心,而中國政府也鼓勵該國企業進行海外擴張。
 
  印度可能成為中國企業開啟中東和非洲市場的跳板。
 
  當然,拓展印度市場的過程中也會遭遇諸如政策變臉、腐敗和勞動力市場僵化等挑戰。中國企業進入印度市場的頭幾年肯定都不會順風順水。但對著眼于長遠的企業來說,回報將格外豐厚。當初中國市場早期進入者被回饋以巨大成功與業內驚人市場份額,也是同樣的道理。
 
  然而相對于90年代的中國,印度是一個較為成熟的服務型經濟體,服務業占全國GDP總量的56%。另外,印度的商業、法律和文化環境也與中國大相徑庭。因此,對計劃進入印度市場的中國企業而言,明智的做法還是先咨詢印度工業聯合會(CII)、印度全國軟件和服務公司協會(NASSCOM)、印度汽車制造商協會(SIAM)、印度電氣電子制造商協會(IEEMA)等行業組織,以較好地理解行業格局與發展潛力。在掌握行業概況之后,下一步就應該聯手能在印度復雜的商業與法律環境下游刃有余、同時有能力搭建兩國商業與文化橋梁的商業伙伴。
 
  總言之,我堅信,現在是中國企業啟動印度市場擴張策略的最佳時機。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