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2

安倍贏了 日本經濟呢?

2014-12-15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雖然“安倍經濟學”爭議不斷,但安倍還是贏了。

  日本國會眾議院選舉14日舉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所率領的自民黨再次獲得勝利,理論上贏得了新的四年首相任期。

  自民黨保住了“單獨過半”的執政黨優勢,而最大的在野黨民主黨雖然席次比選舉前有所增加,但黨首海江田萬里以及前首相菅直人分別在自己的選區中意外落敗。此外還有幾位在野黨的領導人敗選,日本政壇“一強多弱”的局面越發明顯。

  此次選舉的意義到底是什么?這是貫穿整場選戰的話題。因為安倍本人在解釋為何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時,反復強調是因為他決定暫緩執行原定于2015年10月實行的消費稅上調計劃,涉及稅費此等民生大事,必須“問信于民”。

  但安倍的這一說法得到多方質疑,在野黨們表示,鑒于當前的經濟情勢,沒有在野黨反對延遲增稅的決定,為何非要在繁忙的年末舉行一場耗資700億日元的選舉?

  而安倍并不為所動,他甚至拿出自己的外公——曾為二戰戰犯、后出任日本首相的岸信介的回憶錄。岸信介是《日美安保條約》的推動者,并為此主動辭職下臺,而在他的回憶錄中,岸信介認為,當時應該在通過《日美安保條約》后解散國會舉行大選,并為此后悔不已。而身為他的外孫,安倍決心不重蹈覆轍。

  “安倍經濟學”贏了?

  縱觀此次選戰,安倍成功地把主題聚焦在了經濟民生之上,使得在野黨對安倍其他政策,諸如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權利、重啟核電、通過《秘密保護法案》等政策的批判,都難以得到發揮的余地。

  安倍在選戰期間始終強調,此次選舉是對2年來實施的經濟政策是否正確的一次公民投票。投給他,就是支持現在的道路,不投給他,就是反對。

  這一手法不禁讓人聯想起近十年前的小泉純一郎政權,當時小泉面對自民黨內部反對其郵政民營化法案的勢力,堅決解散國會,將大選變成簡單的“是否支持郵政民營化”的是非題,并最后取得了大勝。

  安倍贏得了選舉,并依然保持了解散之前的在國會的絕對優勢,從表面看來,這似乎意味著“安倍經濟學”獲得了日本國民的認可,但事實上,安倍接下去的道路并不平坦。

  12月10日,惠譽國際(Fitch)宣布,將日本目前A+的主權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根據評估的結果,可能在2015年的上半年降低日本的主權信用評級。

  這是繼本月初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Moody’s)對日本連降兩級后,又一家對日本經濟前景給出消極評價的評級機構。

  惠譽國際表示,這一舉動的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過高,而推遲二次上調消費稅的決定無疑使財政赤字風險變得更加嚴重。

  在野黨拿不出更好方案

  事實上,安倍把選舉的成敗系于經濟一個議題上,也絕非沒有任何風險。這取決于在野黨等反對勢力有沒有更好的方案。

  雖然隨著日本連續兩個季度GDP下降,被國際評級機構降級、日元持續貶值等負面消息接踵而至,安倍對于安倍經濟學的前景也變得底氣不足,但由于以民主黨為代表的在野黨們也拿不出更好的其他方案,所以使得日本選民在臨近投票一刻,實在也鼓不起勇氣投給反對黨。

  這一現象也體現在選戰過程中,包括民主黨、日本維新黨等中右翼政黨在內,其選戰的口號與主要訴求基本都是圍繞著自民黨的口號在轉。比如,安倍高喊“安倍經濟學”讓日本多了100萬就業,民主黨就針鋒相對地說,這新增的100萬就業根本只是非正規就業,擁有社保的正規就業不增反減。

  此外,安倍還反復強調基本工資增長率和企業招工率等數字的回升,而反對黨也只是在針對這些數字做文章,始終沒有跳出安倍劃出的框架,從更高的角度來給出自己的政見。而這些差異最終反映在了選票上。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在投票當天所作的民調,對“安倍經濟學”表示肯定的選民達到54%,而對“安倍經濟學”表示否定意見的僅為46%,肯定的意見相比選舉之前有了一定增加。

  日本共產黨逆勢躍進

  此次選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日本共產黨獲得了1996年以來的最多議席數,比選舉前增加了一倍,可謂是取得大勝。

  日共的躍進,反映的是日本社會貧富差距日漸鮮明的特點。曾經以“一億總中流”這一口號為驕傲的日本社會,在西方國家中長期都是以貧富差距小而聞名,但隨著全球化的推進,日本逐漸鼓勵競爭,而相對弱化了社會公平。

  日共在選戰中始終高舉“社會公平”、“重視勞工權益”、“反對只有大企業獲利”等旗幟,成功吸引了日本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對安倍以及自民黨政策反感的人群,其中還包括了沖繩縣內要求將美軍基地遷出沖繩的勢力。此次選舉中,自民黨在沖繩縣的4個選區中全部落敗。

  可以預見的是,雖然自民黨目前“一家獨大”,但日本國內左右之間的鴻溝已然有擴大的趨勢,未來日本是否會因為政治立場甚至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而使得社會發生撕裂,勢必成為各界觀察的重點。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